悲壮的180师突围时,多亏出了个优秀的军务科长,冒奇险完成壮举

飞翔历史说 2025-01-07 08:58:52

志愿军180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突围战,堪称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当时,美军的"磁性战术"让180师陷入重重包围,几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不起眼的军务科长临危受命,接下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漆黑的雨夜里,他带领400余名非战斗人员,穿越敌军封锁线,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这位军务科长究竟是如何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带领这支队伍化险为夷的呢?

一、180师的危局

1951年春天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180师原本作为第五次战役的预备队,驻守在加平至春川一线。这支在历次战役中表现优异的部队,却不曾想到即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5月16日,战事突变。美军李奇微将军改变了此前的试探性进攻策略,对志愿军发起全面进攻。就在这一天,180师接到紧急电令:立即开赴前线,填补15军与63军撤离后留下的防线空当。

从预备队到一线主力的转变,仅用了短短几个小时。180师官兵们连夜行军,赶赴新的阵地。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韩联军不再是此前的零星试探,而是投入了大量精锐部队,包括美军第3步兵师、第25步兵师和韩军第6师。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军的空中优势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一架架轰炸机在天空盘旋,对地面部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180师的一位排长回忆说,那些天经常能看到十几架美军战机编队飞过,投下的炸弹在地面炸出一个个巨大的弹坑。

坚守阵地的第三天,180师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这场雨不仅让战壕里灌满了水,更严重的是导致了通讯中断。此时,美军开始实施"磁性战术":先用空中力量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再以地面部队分割包围。

第五天清晨,180师观察哨发现,美军装甲部队正从三个方向向师部所在地域推进。但由于通讯中断,180师既无法及时获知友邻部队的动向,也无法向上级报告自己的处境。

美军的战术开始显现威力:他们用装甲部队堵住了180师可能的突围路线,同时派出精锐步兵抢占制高点,将180师压制在一个口袋阵地内。装甲车的履带碾过泥泞的道路,炮火从四面八方射来,180师的处境越发艰难。

此时的180师,弹药补给已经接近枯竭。一位连长回忆说,他所在的连队每人只剩下不到30发子弹,重机枪也只剩下最后几个基数的弹药。但最令人担忧的是粮食补给问题,由于美军的空中封锁,已经三天没有接到任何补给了。

正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师部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分批突围。但谁能想到,这个决定竟成了180师命运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就从军务科长张杰带领的第二梯队开始。

二、张杰的临危受命

1951年5月20日凌晨,180师师部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郑其贵师长在昏暗的油灯下,对着师机关的干部们说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保存部队火种,师机关必须立即突围。"

这个决定背后的形势极其危急:敌军已经切断了所有可能的补给线,师部驻地周围的敌人越聚越多。此时的师机关有4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文职人员,包括机要、文书、卫生员和文工队员等,他们中许多人甚至从未上过战场。

在这场会议上,军务科长张杰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带领师机关二梯队突围。这个命令意味着他要带领一支非战斗人员组成的队伍,穿越敌人的重重包围。

会议结束后,张杰立即着手整编队伍。他将400多人分成四个"连",每个"连"的编制都经过精心安排:指挥连由机要、通讯等重要岗位人员组成;政治连包括文工队和政治部门人员;后勤连负责物资携带和伤员照护;直属连则由临时抽调的警卫和少量战斗人员组成。

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装备极其简陋。据一位参与突围的文书回忆,整支队伍只有不到100支步枪,每支枪平均配备40发子弹,还有几挺轻机枪。他们携带的口粮只够支撑三天,医疗用品更是捉襟见肘。

在编组完成后,张杰召集各连负责人开会。他拿出一张用铅笔画的简易地图,这是根据侦察兵带回的情报绘制的。地图上标注了美军的主要封锁点和可能的突围路线。

为了提高突围成功率,张杰还特别制定了一套应急预案:如果遭遇敌人,就立即分散成小组突围;如果有人掉队,约定在事先确定的三个集结点会合;如果发现敌人的重兵集结区,则绕道前进。

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支临时队伍中,竟然还有一位特殊的战士——卫生队的护士长张道华。她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了伤,但坚持要和大家一起突围。张杰考虑再三,最终同意让她随队,并特意安排了两名战士专门照顾她。

整编工作刚刚完成,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传来:美军的侦察机在周边盘旋,显然已经发现了异常。时间紧迫,张杰当即下令:全体人员准备在入夜后出发。

就这样,在1951年5月20日的黄昏时分,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肩负着保存180师火种的重任,准备开始他们的突围之旅。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考验,但此刻的他们,已经做好了面对一切的准备。

三、智取突围路

5月20日入夜后,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上级原本下令要求白天行军,但张杰果断决定违令而行。一位参与突围的通讯员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的雨来得正是时候,把敌人的探照灯都给挡住了。"

突围队伍沿着北汉江支流向东移动。每个人都收到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不准说话,不准吸烟,不准使用手电筒。队伍前后都派出了侦察哨,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联络员传递信息。

在穿越第一道封锁线时,突围队遇到了第一个难关。前方300米处就是美军的一个岗哨,探照灯不时扫过。张杰让队伍停在一片杂草丛生的低洼地带,派出两名侦察兵观察敌情。侦察兵回报:岗哨由四名美军士兵把守,每隔15分钟交替换岗。

张杰利用换岗的空当,带领队伍匍匐前进。400多人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爬过这片危险地带,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却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到了第二天凌晨,雨越下越大。泥泞的山路让行军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对于伤员张道华来说。两名负责照顾她的战士轮流背着她前进,但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就在这时,队伍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在一个废弃的山洞里,他们发现了几只野兔。

张杰当即派人抓捕野兔。这些野兔不仅解决了队伍的饥饿问题,兔皮还被用来包裹枪支,防止金属撞击发出声响。一位文工队员后来说:"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香的野兔肉。"

第三天,队伍遭遇了更大的考验。前方出现了一片开阔地,而且能听到美军装甲车的轰鸣声。张杰派出侦察兵后得知,美军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临时检查站,装甲车正在来回巡逻。

这时,张杰想起了在战前学习的一个战术:利用敌人的巡逻规律。他仔细观察发现,装甲车每次巡逻都有固定的时间间隔。于是,他决定在两次巡逻之间的空当穿越这片开阔地。

为了减少暴露的风险,张杰将400多人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间隔五分钟出发。而且他特意安排在凌晨三点行动,因为这个时间段敌军士兵的警惕性最低。这个大胆的决定最终证明是正确的:所有小组都顺利通过了这片危险地带。

到了第四天,补给已经完全耗尽。队伍不得不就地取材:野果、树皮,甚至蚂蚁,都成了充饥的来源。一位参与突围的战士回忆说:"饿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我们就嚼树叶。那时候想着,只要能活着突围出去,就是胜利。"

就这样,在张杰的带领下,这支队伍靠着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向友军阵地靠近。而他们还不知道,最危险的考验还在前面等着他们。

四、生死考验

突围的第五天凌晨,一声清脆的树枝断裂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一名战士不慎踩断了地上的枯枝,这微弱的声响立即引来了敌军的警觉。顷刻间,十几颗照明弹腾空而起,将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

"卧倒!"张杰的命令刚刚传出,密集的机枪扫射就席卷而来。敌军的炮火封锁了突围队伍前进的路线,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一位在场的通讯员后来描述说:"那一刻,整个山谷都被照明弹映得通亮,我们就像暴露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

正当张杰准备下令分散突围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炮声。这炮声并非来自敌军,而是志愿军友军阵地发来的火力支援。原来,友军的前哨发现了突围队伍的处境,立即开炮进行火力掩护。

张杰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命令队伍分成三组:一组由直属连的战斗人员负责吸引敌人火力,一组护送伤员和非战斗人员撤离,另一组则负责断后。在友军炮火的掩护下,突围队伍开始向预定方向快速转移。

就在这时,两辆美军装甲车突然从侧翼出现。情况危急,断后组的战士们立即展开反击。一名机枪手用最后的子弹压制住了装甲车,为主力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混战中,护士长张道华的伤势突然恶化,无法继续行动。两名负责照顾她的战士二话不说,一人背起她,一人掩护,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这一幕被后来突围成功的战士们多次提起,成为这次突围中最感人的场景之一。

天快亮时,突围队伍终于看到了友军的阵地。然而,他们和友军之间还横亘着一道敌军的封锁线。张杰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佯攻正面,吸引敌人注意力;另一路则从敌军阵地的薄弱环节突破。

这时,友军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派出一个排的兵力,从侧翼对敌军发起进攻,为突围队伍创造了突破的机会。在双方的配合下,张杰带领的队伍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封锁线。

当突围队伍到达友军阵地时,天已经大亮。清点人数后发现:在这次危险的突围中,400多人的队伍竟然只有不到20人失散,其他人都安全抵达。更令人欣慰的是,张道华和其他伤员也都成功获救。

回望这次突围,一位参与者这样总结道:"那五天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生死考验。但正是张科长的指挥有方,加上友军的及时支援,才让我们最终化险为夷。"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志愿军战史上一个传奇般的突围故事。

五、历史的启示

就在张杰带领师机关二梯队成功突围的同时,180师的主力却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处境。1951年5月23日,美军对180师发起了全面进攻。当时的180师已经弹尽粮绝,但依然在阵地上顽强抵抗。

一位幸存的战士回忆了那场惨烈的战斗:"敌人的坦克开到了阵地前不到百米的地方。我们的反坦克武器早已用尽,战士们只能用手榴弹和炸药包与敌军展开肉搏。"在美军的重兵围攻下,180师主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后的统计数字令人震惊:全师一万余人,3,000人壮烈牺牲,3,000人被俘,仅有4,000人成功突围。然而,正是由于张杰带领的师机关二梯队成功突围,为180师的重建保留了宝贵的"火种"。

突围成功后,张杰立即着手整理保存下来的重要文件和资料。这些档案中包含了180师的建制信息、作战经验总结和重要人事记录,为日后部队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一位参与重建工作的干部说:"如果没有这些资料,重建工作将会困难十倍。"

1951年6月,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180师开始了艰难的重建过程。突围出来的师机关骨干成为了重建的核心力量。他们将战场上的经验教训编成教材,培训新战士,传授作战技巧。

张杰的突围经验也被总结成典型案例。他采用的夜间行军、分散突围、就地取材等战术,在之后的战斗中被其他部队借鉴。特别是他在关键时刻违抗上级白天行军的命令,选择夜间突围的决定,被认为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正确抉择"。

1952年春,重建后的180师再次投入战斗。这支部队虽然换了新面貌,但战斗作风依然英勇顽强。一位老兵说:"我们知道,为了让这支部队能够继续战斗,有多少战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张杰的事迹在志愿军中广为流传。他带领非战斗人员成功突围的故事,成为了军事院校教学的经典案例。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在战场上,除了勇气,还需要智慧;除了服从,有时还需要担当。

1953年,战争结束前夕,180师被授予"英雄部队"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全师将士浴血奋战的褒奖,也包含了对张杰等突围英雄的肯定。一份授勋报告这样写道:"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保存了部队的火种。"

多年后,幸存的突围战士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那次突围,不仅仅是保住了一批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保住了一支英雄部队的传统和精神。这些,都要归功于张科长当初的那个果断决定。"

1 阅读:70
飞翔历史说

飞翔历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