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坑古城的人,曾连续八代为官

东江雄郡 2019-05-16 21:24:42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一个姓“陈”的人家,在现今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购买了部分土地,开始建造房屋。至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占地12000多平方米、拥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和数百间一字栋式民宅的庞大建筑群在长坑村落成了。这个建筑群,今人称之为“田坑古城”。

田坑古城全城仅在东面中间位置开设了一个大门,设有7个望楼,左边3个,右边3个,还有1个建在城墙中间,故整座古城的布局被称为“七星伴月”,7个望楼均为两至三层。

古城门前有一池塘,一条小溪沿着池塘外侧流过。

古城筑有城墙,全长500多米,高4至5米,有内外两层,是用青砖或“三合土”筑成。

仅开设一个大门,城墙有两层,与7个望楼互通,望楼各层设有瞭望孔和铳眼,田坑古城极强的防御性可见一斑。

古城屋前屋后的巷道宽为1.5至2米,均用鹅卵石铺设。这些被铺在地上的不规则的鹅卵石,却被衔接得非常紧密,可见当时古城做工的细腻。

田坑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房屋要数“大夫宗祠”。

大夫宗祠,位于古城内左前方,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门上方挂着“大夫宗祠”木浮雕牌匾,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式布局,墙体用青砖彻成,大门为青麻条石。第一进为门厅,抬梁式木架构,设有屏门,中间为长方形天井,天井左右两侧墙上分别嵌《二、三合建宗祠碑》和《祠堂条规》石碑。后进为抬梁式木架构,前挑檐梁上置一对木雕狮子,以承托檐檩。厅后壁设神龛供奉陈氏祖先,龛上方挂“宁静两公祠”木牌匾,左右两侧挂竖行书木浮雕对联:“八世振宗功,溯贻谋厪念大夫阴德;两房同享祀,思继述无忘司马家风。”

在神龛前下方,放置着12块手举的牌匾,其中有“内阁篆修”“江南安庆府”“陕西陇州正堂”“山东济南府”“福建提标游击”等。这些牌匾,都是田坑陈氏人任过的官职称谓。

神龛上,有一个翠绿色的香炉,据说这是田坑古城中最为贵重的一件物品。

据介绍,田坑陈氏,秉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的家训,自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八代为官。从第七代至十一代的五代中出现了10个大夫。其中第九代的陈宁斋官至济南司马,“富奏百万,修治黄河”,诰封为奉政大夫。这些历史,无疑给当时的耕读之家田坑凭添了几许光彩,当年田坑城的繁荣昌盛,似可管窥“康乾盛世”之一斑。

古城大门左侧,还有一排较为低矮的房子,绵延近100米,这排房子曾经都是商铺。城墙与这排商铺中间,便是一米多宽的街道。站在街道中,隐约感觉到了当年街市熙熙攘攘的样子。

陈宁斋为田坑陈氏第九代人,官至济南司马,“富奏百万,修治黄河”,诰封为奉政大夫。他也被人称为“陈百万”。据《惠州府志》记载,雍正至乾隆年间闹过几次饥荒,在丙午年间(1726年)的饥荒中,陈百万拿出1500石谷子减价出售;在壬戌年间(1742年)的饥荒中,他拿出600担粮食按户赠给村民;而在1758~1758年间发生大饥荒时,他发现家中没有余粮之后,竟然还到远方采购粮食赈济乡人。因为乐善好施,当地人对他颇为尊敬。

据说,曾经,田坑城每逢较重大的节庆时,都要在“古城”门前的旗杆上升起大清龙旗。

田坑的人,供奉的神是“谭公爷”。在谭公诞辰日前后,田坑人会连续几天举行大型的活动,例如唱戏,“游乡”。

据介绍,田坑古城最为繁华的时候,曾住着700多人。

现今,田坑古城有不少房屋及城墙已经坍塌,城里也没有住人。但我们穿越古城的巷子,摸着城墙,仍能感觉得到田坑城当年的繁华,也能感觉到田坑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的精神。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