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惠东,我想在有着传统古韵风味的古村,感受一下各种被活化的传统古风民俗。
惠东的"四色旅游"标签中,“古色”的占比其实挺重的。这也是“抖进惠东”创作拍摄组进驻惠东以后才一一发现的,这里的古城、古庙、古井、古祠堂、古塔、古炮台、古村落、古战场、古窑场不胜枚举。
可“古色”怎么玩,着实考验了我们一番。
所有带“古”的地方,都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从旅游价值来考量,能独立开发成旅游景点的也有很多。
皇思扬古村落,从文化底蕴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古村当年的繁华自不必赘述,从这个古围村自古居住的萧、杨、许、郑四大姓氏如今修缮富丽的宗祠,以及随处可见的精致石刻、木雕、拱门和古建筑府邸都足见其显赫。
皇思扬非同一般的荣耀还来源于这里“文济苍生、武安社稷”的祖训。文魁楼、武魁楼、翰林第、将军府等府邸,以及龙光书室门口上百对的“功名碑”都不难看出在祖训的指引下这里曾经出过多少文武全才。
拍摄组最后确定以祖训传承为主线,用一镜到底、微记录等手法,古装上演传诵古训。
皇思扬应该算是惠东县保护最为完整、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了。有点遗憾的是,古村里如今参杂了不少现代民居建筑,人间烟火气息难免破坏了一点它的完整性。
古城里的拍摄总有一些穿帮镜头,镜头里穿插着新建筑,门上悬挂着的对联也都有现代标签。但是,何必去在意这些细节呢,只要精华留着,我们就很开心了。
文化旅游景点,如果没有导游挂在嘴上的历史和故事铺垫,很多人都只能走马观花。
如何唤醒古城,向游人展现活生生的古村文化,其实任重而道远。
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田坑古城,鼎盛时期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400多间民居,100多户人家,700多口人。古城内的陈氏大夫宗祠,不算恢宏,却也不失底气。据说田坑陈氏,自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八代为官,从第七代至十一代的五代中出现了10个大夫。
这座静谧的古村落其实是做好了很多文旅开发的准备,进入古村的道路已经很平整,外围的文化广场也已经很现代化,篮球场、健身设施、停车场一应俱全,广场还因地制宜地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几公里外有个山泉漂流。
田坑古城并不缺观赏性,但许多古建筑破败失修,丞待维护。
还有一些摆放在大夫宗祠里已经落满灰尘的仪仗牌、虎头牌,如果能够重新扛出来,生动地来一场“官场现形记”,古城或许就“活”了。
平海古城,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的滨海古城,七星井、十字街、古戏台、古庙宇、古祠堂、古民居、古民俗比比皆是。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建造的一座海防卫城,目的是解决当时中国海盗与日本倭寇勾结侵犯沿海境土的“倭患”问题。当时城墙高达6米,全部用精工烧制的青砖垒筑,城上有720个哨眼,足见其壁垒森严。如今,平海古城的城墙大部分已经不在,但依稀还可以看出城郭的外形酷似一口钟,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保存完好。
运气好,来到平海还可以探寻到中原文化遗存和最原始的民间遗风。是否原滋原味不敢说,多少有点与时俱进的改变吧。时光更迭,只希望这座曾经的魅力古城不要变味。这种历史厚重的古城,哪怕就这样静静地矗立在海湾旁,都对游客有足够的吸引力。
同样位于海滨的古城,还有一个元末明初建造的范和村,是“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来到这里首先会讶异自己是否跑偏了方向。整洁如新的乡村新楼、洁净宽敞的沥青道路、清一色的太阳能环保路灯等基础建设,活脱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
实际上,这里真的是在打造一个连片发展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看点在于这里“山海交融、四星联珠”的规划,将稔山镇范和村、芙蓉村、长排村、大墩村4个行政村成片连线。据介绍是借用了古人“蛇山杆秤”的吉祥寓意,联动四村,构建四星联珠发展格局。古人将蛇山山脉称为一杆秤,秤头在蛇山,秤尾在金山岭,稔山大鱼塘为秤盘,范和石戏台为秤砣,山脚下长排、大墩、范和、芙蓉等村为秤星,如此“维系”一方祥和安宁。取名“四星联珠”,为祥瑞之兆。
四个乡村都具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征特色,范和古村的古韵围村、长排村是“快马飞刀”象棋大师吕钦的故乡、大墩村有海港风情和白字戏、芙蓉村有芙蓉八卦井以及田园风光。
也就是说,在这里可以分别感受到象棋文化、戏剧文化、古围文化、田园文化。这应该是古村开发的一盘“好棋”。
来到稔山最大的收获之一,还在于发现了长排村居然还保留了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百亩盐田,至今仍沿用着传统的晒盐方法。我想,很多人对古盐场的好奇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古村古宅。海水晒盐的生产民俗如果能够向游客展示,甚至让游客参与进来,可能不失为另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升华。
开发古色旅游,更注重的是一个“活”字。天地人和,才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古”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