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盐竟然卖到了相当于现在125元人民币的天价,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发生在古代中国的"盐荒"。
既然盐这么贵,老百姓为啥不自己动手从海水里晒盐呢?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的盐还没有形成,直到数百万年前的地质活动,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食盐资源,而人类发现并开始利用盐,则要追溯到更近的时代了。
传说中,在五千年前的"五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制盐的技术,有个叫夙沙氏的人,被尊称为制盐的"祖师爷"。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第一次尝到盐的滋味,那种惊喜和兴奋,肯定比我们今天吃到米其林三星大厨做的菜还要激动。
不过,别以为有了盐就万事大吉了,盐的价格是起起落落,比过山车还刺激。
在西汉初期,盐价还算亲民,大家都能买得起,但好景不长,随着西汉实施了专卖制度,盐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窜。
一石盐(大约20000毫升)的价格飙升到了300~1000钱,比普通粮食贵了3~10倍,可苦了老百姓,一把盐都成了奢侈品。
到了唐朝,盐价稍稍回落,太宗皇帝在位时,一斤盐(约5斤)大概要20文钱,但是,等到武则天当政,盐价又开始疯狂上涨。
一斤盐竟然卖到了500文钱,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差不多就是125元一斤,价格怕是连皇亲国戚来了都得肉疼。
既然盐这么贵,为啥老百姓不自己动手制盐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古人们也不是没想过这个办法,但自己制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制盐的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古代主要有三种制盐方法:海水煮盐、井盐开采和海水晒盐,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
海水煮盐看似只要把海水煮干就行了,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你得准备大锅、柴火,还得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而且煮出来的盐质量也不一定好,搞不好就是白忙活一场。
再说井盐开采,那是项大工程,你得先找到盐井,然后开凿,再把卤水蒸发,这活儿没个三五年功夫,根本就干不了。
明代用牛车提卤
至于海水晒盐,虽然听起来最简单,但其实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才出现的新技术,而且,这方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古人说要晒制"七七四十九天",哪个老百姓有这个闲工夫天天守着盐田啊?
更重要的是,制盐不是个人说了算的,在古代,盐业可是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西汉开始,朝廷就实行了盐铁专营制度,垄断了盐的生产和销售。
意味着你私自制盐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汉武帝时期就定下了严厉的法令,谁要是敢私自制盐,左脚就得被砍掉,不是开玩笑,为了一把盐丢条腿,这买卖可太亏了。
而且就算铤而走险,制出了盐,运输也是个大问题,古代的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山高路远的,运输成本高得吓人,再加上朝廷征收高额税收,盐价自然就居高不下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铤而走险干起了私盐生意,但是这种私盐质量往往不稳定,而且买卖私盐的法律风险不小,一旦被抓住,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难道就没有人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吗?
还真有,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孙悟空与玉帝之间的"夺盐之战",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对高盐价的不满和对自由买卖盐的渴望。
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个叫瞿子的人,为了找到盐,竟然想要把整个大海煮干,故事情节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诞,也体现了古人对盐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其实盐价居高不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制盐技术的效率低下,古代的制盐方法,不管是煮海水、开采井盐,还是晒制海盐,都是非常耗时耗力的。
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制盐的产量自然就上不去,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居高不下了。
再说普通百姓为什么不自制盐的原因,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技术难度和法律风险,还有几个
现实因素,大多数老百姓住在内陆地区,离海边远着呢,想要获取海水都是个大问题。
并且古代的老百姓主要以务农为生,哪有闲工夫去捣鼓制盐这么复杂的事情?
再者,制盐需要特定的设备和场地,这些东西可不便宜,普通百姓哪有这个经济实力?
更重要的是,在封建社会,人们的身份和职业是有严格限制的,你是个农民,就得老老实实种地,你是个商人,就得按规矩做买卖。
想要跨行业自己制盐?门儿都没有。
说到这儿,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西游记》里的一个情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可是把玉帝的蟠桃园和太上老君的丹房都给砸了。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珍稀资源,就像古代的盐一样,都是被权贵们垄断的宝贝。
盐价高昂给古代百姓带来了不少苦恼,不过也促进了一些有趣的发明和创新,比如,为了节省盐的使用,古人发明了各种腌制和晒制食物的方法。
咸鱼、咸菜、腊肉,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的美食,其实最初都是为了省盐而发明的。
还有,你知道吗?正是因为盐的珍贵,古人才发明了"盐票"这种东西,也为后来货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看来,盐还真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呢。
原来我们现在能自由买卖食盐,已经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了,再也不用担心因为买了一把盐就倾家荡产,也不用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做私盐生意了。
虽然现在盐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我们也不能浪费,每一粒盐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智慧,下次你再撒盐的时候,不妨想想它的来之不易,也许你会更加珍惜这个小小的调味品。
古代百姓买高价盐,现在我们知道其中有技术、法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历史总是在不断变迁,但有些事情却始终如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盐"的历史,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同时也要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更加自由的社会而努力。
谁也不想回到那个为了一把盐就要倾家荡产的年代,对吧?
参考信息:
探访中国岩盐博物馆 感知中国食盐专卖文化2000余年变迁 2023-06-05 16:16·中国新闻网
潍坊滨海:海韵盐魂载沧桑 2015-06-18 11:11·环渤海新闻网
盘点!古人制盐有哪些方法? 2023-09-07 09:58·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