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那么多朝代,其中可以令世人意外的无疑是帝王势力上的纠纷,这又有两种说法——女子当代的武则天,宦官当代的荒唐朝廷。
此二者的震撼程度不相上下,只是比之前者尚有治世才能的女帝,后者无疑是令所有人唾弃的存在。
而明朝这个朝代出现了一个被时人称做“立皇帝”的存在的宦官——刘瑾。此人命途非凡,最后其面临凌迟的结局时,世人皆拍手称好,那么他究竟有多令人厌恶呢?
纵有平生不得意,八虎之名谁堪提?刘瑾出生于兴平,本姓谈,六岁时,因为依附宦官刘顺得以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他犯了当被处死的罪,幸而得到赦免,于是在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命刘瑾执掌钟鼓司,与其他7名受宠太监合称“八虎”,由于专门会讨十几岁的明武宗欢心,其中刘瑾最为狡黠,因而他居首位。
刘瑾一方面身微想要在宫中得到更好的存活方式,一方面出于某种心态,他更卖力向明武宗邀宠,天天进献鹰犬、歌舞各种戏法,又常常引诱明武宗贪玩享乐,彼时尚且年纪轻的明武宗怎么可能抗拒外物的诱惑,更何况比起枯燥无味的政事,明显是眼前的玩乐更深入人心。
而此时陪伴其许久的刘瑾也自然被明武宗视为懂得体察自己的好仆从。这也可以说明刘瑾此人正是把明武宗教坏的罪魁祸首。
明武宗从小养成的性情令刘瑾十分庆幸,其善于撺掇,明明明孝宗遗诏中,有要求罢免宦官出监各城门外任的内容,他却劝明武宗下诏,要那些在外监军的宦官每人上交“承包费”,致使明武宗大兴敛财之念。
怎敢趋于宦官道,一朝得势众人哀起初,朝廷众臣对明武宗从东宫带过来的这几个宦官们不以为然,宦官职权在逗帝王乐上并无甚大惊小怪。
但是,这些人开始干涉帝王的决定涉及权利和财政时候,那便是巨大的危害。尤以刘瑾窜掇明武宗广置“皇庄”,四处捞钱,严重损害了百姓和国家利益,大臣就不能坐视不管了,可惜被宦官哄昏了头的明武宗对于大臣的进谏,一概不理。甚至觉得自己尊为帝王享乐敛财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刘瑾则因其心思活络,提出了很多方法供朱厚照消遣,而深得其宠幸。而此时大臣们自顾自的焦头烂额,明武宗则自顾自的享乐甚至到了不理朝政的地步。
须知中国古代的宦官作为在皇宫中从事服务工作的太监。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在某些历史时期,由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一些宦官逐渐地获得了政治权力,并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势力。
自古宦官的权力来源皆不合法,其身份本质上是不具有政治权力的。然而,在唐朝和更多的历史时期,宦官利用自己在皇帝身边的地位,逐渐获取了实际上的权力。
这种权力来源的非法性导致了宦官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对国家的稳定和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更遑论受到自身境遇的影响和认知,几乎所有的宦官的当政容易导致腐败。在宦官当政时期,由于他们的地位特殊,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目光短浅之人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和享乐,就很容易导致腐败行为。
诸如唐朝的宦官高力士,借助其在朝廷中的权力,从事走私贩卖和收受贿赂等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导致政治腐败严重,民怨沸腾。
权倾朝野立皇帝,宦官群内独一份故而大臣的有预感这般下去,怕是要开启一代宦官掌权的时期。于是出于担忧,正德元年十月,五官监侯杨源借星象有变上书谏言,明武宗颇为心动。众大臣又连连上书,请求诛杀刘瑾,户部尚书韩文也率领一帮大臣支持。
可惜其中有人将此事告知刘瑾,刘瑾初始是非常害怕的,于是连夜去面见明武宗跪倒在其脚边,大肆哭泣卖惨,又回顾曾经,以表忠心,如此明显的脱罪之疑,明武宗竟然信了并且为之感动。
刘瑾见状自是不能放过差点杀害自己的大臣,随即说:“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岳,王岳勾结内阁大臣,其心歹毒,想限制您的出入。而奴才一片忠心,他们视奴才如眼中钉,所以想把奴才除掉,况且飞鹰猎犬又哪里有损害国事的时候? 如果司礼监任用得人,这帮文官怎敢这样!”
或许是和刘瑾他们相处的时间过于长,加之与日相处的脾性相当,明武宗居然信了其言,随即大怒,马上命刘瑾掌司礼监,并连夜收捕王岳和范亨、徐智,发往南京充军。
刘瑾派人追杀王岳、范亨。荒唐的明武宗当然不仅至此,后来更是又给予刘瑾掌控京师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的权利。
于是自正德二年起,刘瑾得志后,开始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和任免,百官见他纷纷跪拜。
刘瑾非常聪明的选择了十分巧妙的奏事时间,他总是趁明武宗正享乐,醉生梦死的时候,来向他汇报政事。
而明武宗理所当然的觉得政事打扰了他享乐,敷衍地挥手说:“我用你干什么? 别来打扰我!”从此刘瑾便独断专行,不再汇报明武宗。
于是其权势日益嚣张,刘瑾享受着权利带来的好处,他随即吹毛求疵地挑官员们的细微过失,专作威福,宦官当权。
刘瑾利用权势,肆意贪污。从各省进献的财产中贪污大量银两,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
当官员们也加入大肆贪污腐败时,国库中的资金直接流入了刘瑾的个人口袋,此时也不必提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刘瑾的作为直接导致朝廷无法充分利用资源,进而影响明朝的发展和竞争力,其内部矛盾的加剧。
于此那个流传下来的“立皇帝”的称呼出现,由其当权,被时人以此代称;而朱厚照则被称为“坐皇帝”,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掌握大权的人是刘瑾而非朱厚照。
正德三年,终于有实在看不下去的人匿名举报刘瑾。刘瑾看到举报信自然是大怒,于是假传圣旨召集百官到奉天门下,刘瑾于是责问群臣是谁写的举报信,可惜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不会在此时暴露自己,到傍晚时仍是无果,于是刘瑾将五品以下官员全部投进监狱。
大学士李东阳出面相救,而刘瑾也因为听说这信是宦官所为,这才释放了诸臣。但当时已有部分人由于无法承受酷暑而死去。
刘瑾诉所作所为可谓是令世人不齿且怨恨,只是无可奈何,弹劾无法有效的传递向君主,君主完全被其蒙蔽。
可以说此时的明朝已然是腐败上行下效的代名词,这无疑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崩溃。拜刘瑾所赐,明朝政府逐渐失去民心和信任。
当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疾苦时,百姓怨声载道在所难免,而这某个程度上会进一步削弱朝政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导致其无法有效地控制社会秩序。
引起的自然是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进一步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因为腐败而走向了崩溃。总之如果再不施加控制,明朝的腐败将非常严重。
恶人自有天道论,因果报应及时雨正德五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此时二人皆心知肚明在平定叛乱后互相商讨除刘大计。
太监张永则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提到了刘瑾的图谋不轨,更是揭发了刘瑾的十七宗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
在李东阳的帮助下,明武宗最终终于从糊涂的状态下清醒了过来。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而在刘瑾的扇子中更是发现了两把匕首,谋逆罪名赫然于眼前,由不得明武宗不信。
这此刘瑾再也无话可说,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这个生前愚弄帝王,视国家为无物只顾着满足自己私欲的大太监,终于要迎来了因果轮回的报应。明武宗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废除刘瑾变法时的一切举措。
刘瑾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占尽权势地位,可曾想过被看破后的凌迟结局。毫无疑问的刘瑾的存在是被人们厌恶谩骂的,在其位司其职,是众人都明白的道理。
一旦过了界就不免有些微妙,但是鉴于古代的阶级分明和势力的诱人心魄,刘瑾这样从小卑微未能接受过教育的人,一时之间尝到了权利的滋味,面对这样的权势诱惑招架不住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人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不能在妄为人性的贪欲里屈服,所以他最后自食其果,可谓是大快人心。
何人愚弄王权,何人德不配位刘瑾愚弄了王权,最终被王权立下了凌迟的结局。但其实明武宗也谈不上清白,他的放纵和愚昧以及幼稚,害得众人被迫面对宦官当道的局面。此二人的境遇不可谓不可笑。
时人感慨万千,终究未能道尽那些亡命于他们可笑权利之下的人们。
历史确实是冰冷的,亲历者的鲜血酝酿出的冰冷历史被后世反复解读。人们唾弃愚弄王权的刘瑾,人们感慨时人命不相同,可是当时的帝王就真的德配其位吗?
可惜这就是古代,这就是阶级制度,这就是血统论,时人无可奈何。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