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拥兵百万,为何攻占北京42天后便仓皇出逃?

康康看历史 2023-06-10 19:33:02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破北京,李自成志得意满地入城。

然而短短42天后,李自成就又沿着来时的路线仓皇退出了北京,之后迅速败亡。从带着雄心壮志入城,到失魂落魄地离开,李自成只用了42天。

那么,为什么拥兵百万,之前势如破竹的李自成会迅速败亡呢?

他在这42天里究竟做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自成的“北京42日”,从他进入北京后的经历来看看他败亡的原因。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经兵临北京城下。这里的日期都是农历,三月十七日实际上就是4月23日,之后就不反复说明了。

当天半夜,北京城内就有人开门投降,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外城。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曾试图派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谈判,但最终失败。

第二天清晨,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就主动打开了内城的正阳门,大顺军趁势占领内城,崇祯自尽,李自成志得意满地骑马进入了北京城——曾经对他而言遥不可及的帝国中枢。

李自成完全有理由骄傲,因为他这一路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如摧枯拉朽一般打垮了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从西安出发到攻入北京,他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胜利来得实在太快,大顺军的下坠速度也是惊人的。

了解了李自成前后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进入北京前的五年里,李自成的势力膨胀得极为迅速。

五年前的1639年,他还躲在商洛山中,手下只剩下了几千人。但在杀出商洛山后短短五年间,李自成的军队就扩张到了百万之众,并迅速摧垮了明朝的统治。

然而在进入北京之后,大顺军却似乎中了魔咒一般,战斗力开始急剧下降。先是在山海关大战中兵败,接着一败再败,多次被清军打得一败涂地,连老家陕西都丢了。

短短一年内,大顺又失去了即将取得的天下,李自成本人也身死九宫山。

那么,大顺军究竟发生了什么,李自成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大顺军前后的表现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这究竟是因为大顺政权固有的问题,还是李自成在北京的错误决策所致呢?我们接着来看。

在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一开始还表现出宽和仁厚,收拢人心的姿态。与许多王朝消灭前朝后要侮辱前朝末代皇帝不同,李自成首先下令将崇祯“礼葬”,以较高的规格安葬,并没有侮辱他的尸体。并且还为崇祯设厂公祭,表现出了十分宽大的态度。

这让李自成在一开始被认为是个仁君,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允许官员们各归本位,继续做原来的工作,这就又使得北京城内的原明朝中央官员们得以安心。

这是对官方的态度,对民间李自成同样表现得十分仁义。他入城后严格约束军纪,规定“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因此大顺军进城后还比较有秩序,北京一切一如往常,没有发生大规模劫掠事件。

但是,李自成很快就暴露出了真面目。

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自己首先就住进了紫禁城,并开始搜罗财富,沉溺后宫。而大顺军将士们也上行下效,逐渐腐化堕落。

部分将领沉浸在温柔乡中,利用权力肆意横行,大大损害了大顺军的形象。

并且,李自成也毫无掩饰地直接对封建社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占据重要主导作用的那个阶层——士绅阶层动手了。

关于李自成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大的转变,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是因为李自成对大顺军的控制力较弱。

大顺军是分为多个“大营”的,李自成只能控制其中一部分大营,而其他大营都由手下的各个将领控制。

这些将领虽然服从李自成,但并不完全听从李自成的命令,甚至有时可以自行调动军队。

换言之,李自成的地位与其说是说一不二的皇帝,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武林盟主”,是并不能如臂使指般控制手下将领的。甚至对于刘宗敏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李自成都不敢轻易得罪他。

大顺军财政紧张,不得不通过特殊方式来获得军饷。

我们知道,大顺军有个口号,叫“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也就是说,大顺军是不征粮的。那么大顺军吃什么喝什么,军饷从哪里来呢?

只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征收官府仓库中的钱粮,一个是夺取地主的钱粮。“闯王来了不纳粮”固然高尚,但这却让李自成很难建立一个正常的政权体系,只能通过“征收”的方式来维持政权运转,在北京城中时也是一样。

殊不知北京城和一般城市不同,这里聚集了大量中央官员,大顺军强行向这些人征收钱粮的后果,就是让大顺军的“恶名”迅速传遍天下,人心大失。

大顺军缺乏文人的组织约束,在进城后迅速迷失了自我。

大顺军虽然此前攻克过不少城市,但北京作为国都,在规模和繁荣程度上自然是远超大顺军之前攻占的那些城市的。

大顺军又不太重视拉拢士绅阶层,导致军中缺乏“中坚力量”,缺乏组织约束,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缺乏对诱惑的直接抵抗力。

因此在进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后,大顺军迅速迷失了自我,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

而最关键的是,可能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也可能是为了享受一波,还可能仅仅出于对士绅阶层的仇恨。

从三月二十七日开始,大顺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追赃助饷”行动。“追赃”指的是追回官员们贪污的赃款,“助饷”指的是襄助、补充军饷。也就是说大顺军要把这些明朝高级官员的赃款统统追回,以补充军饷。

于是,北京城内惨叫声不断。大顺军肆意抄家,拷掠明朝官员,还规定了助饷的额度:

“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不给够足够的数额,就不放人。而对于那些不给钱的,大顺军就用酷刑进行折磨。刘宗敏制作了几千具夹棍,对官员们严刑拷打。

一时间有数百名官员被拷掠至死,而大顺军也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但却彻底失去了士绅阶层的人心。

这些士大夫可恨吗?当然可恨。该杀吗?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该杀的。他们攫取了民间的惊人财富,铸就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却沉溺于享乐中,与他们所宣传的信条完全违背。他们纸醉金迷的背后,是无数黎民百姓的血泪和空空如也的国库,当然可恶。

但问题是,要处理也得选个时候,这个时候直接清算士绅阶层,无疑是危害极大的。

这些士绅阶层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这些家族之间往往互相联姻,关系紧密。尤其是京城这些高级官员,其关系网可以说遍布全国。

大顺军拷掠他们一家,都可能引起好几家的反感乃至敌视。现在大顺军把他们全都拷掠了,在士绅阶层的宣传之下,他们在全国的名声有多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要命的是,此时大顺军还没有统一全国呢!相当一部分的士绅阶层还在北方的清朝和南方南明政权的统治之下,这两者都是大顺的敌人。

结果“追赃助饷”这么一搞,士绅阶层对大顺政权彻底失望,纷纷帮助大顺的敌人。

从之前大顺政权一路势如破竹,大片地区望风而降就可以看出来,士绅阶层其实已经做好了改朝换代,迎接大顺军的准备,他们认为李自成也会跟之前的诸多封建统治者一样,继续保证他们的利益。

只要大顺政权实行一些他们所认为的“仁政”,他们就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归附大顺了。结果李自成这么一搞,这些人全都站到了大顺的对立面。

纵观地图就可以发现,李自成虽然攻下了北京,但他的政权正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

西南面有割据自立的张献忠,东南面有明朝的残余南明政权,东北面有虎视眈眈的清朝,北面的蒙古和东面的朝鲜也都臣服于清朝。

李自成可以说是四面皆敌,依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此时正应该是拉拢士大夫以稳定统治的时候,清算他们的事情可以等统一天下,稳定局势之后再说,李自成却操之过急,结果导致敌对力量大大增强。

并且,崇祯虽然自尽,但北京城内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呢,他就是太子朱慈烺。崇祯本来想让他隐藏到民间,但他却很快被李自成控制。然而,李自成却没能利用好这个重要资源。

他既没有利用朱慈烺太子的身份来拉拢京城百官,也没有利用朱慈烺原帝国继承人的身份来对南方的南明政权施压,几乎是处于一个“散养”的状态,没有让他发挥出多大的价值。

结果山海关之战后朱慈烺还失踪了,李自成又失去了一张重要的牌。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处置严重不当了。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一个传说,吴三桂反叛的真实原因其实主要就两个。

一个是从李自成进京后的种种表现看出大顺政权实在没什么希望,另一个就是他发现自家也在李自成“追赃助饷”的名单之中,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尊重他们家的权益。

并且李自成既没有迅速控制山海关,也没有着重拉拢吴三桂的力量,这就让吴三桂有了自主行动的充分空间。

同时,李自成还对清朝的实力缺乏直接认知,没有将清朝作为一个等量的对手来对待。这一系列的因素叠加起来,其实已经为李自成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讨伐叛乱的吴三桂,一度即将攻下山海关。然而在吴三桂即将顶不住的时候,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突然从侧翼杀出,重创大顺军。

大顺军全线崩溃,清军一路追击,李自成仓皇撤退,回到北京时只剩下了三万残兵败将。

之后随着清军迅速逼近,北京也守不住了。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九日匆匆称帝,随后又犯了一个错误——杀死了吴三桂全家老小34人,这使得吴三桂对李自成恨之入骨,并且再无退路。

第二天,李自成就仓皇离开了北京,撤往西安,从此再也没能回来。从进入北京算起,再到撤出北京,李自成只用了42天。此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轰然崩塌。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覆灭了明朝的政权,其残兵却成为了中国大陆上最后一支效忠明朝的队伍。

大顺灭亡后,其残部逐渐与南明政权联合,投入了抗清斗争之中,形成了以大顺军残部为基础的“夔东十三家”。

在各地的南明势力相继被清朝消灭后,这支队伍却一直坚持打着明朝的旗号,直到1664年才最终覆灭。当初奋起推翻明朝的一群人,此时却成了“最后的明朝人”,历史就是如此奇妙。

2 阅读:5

康康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