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天,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下的第22军,协同第21军第61师,开始执行解放舟山群岛的军事行动。到10月中旬,通过一系列战斗,包括大榭岛、金塘岛和桃花岛的战役,第22军和第61师成功占领了30多个外围岛屿,对舟山本岛形成了半包围态势。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外围岛屿的控制并逐步接近舟山本岛,第61师接到了攻占登步岛的命令。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增援,第61师最终选择了撤退。这一撤退被一些人误解为战斗失利。实际上,主动撤退与战败是两回事,而且在解放战争中,不固守一地是常见的战略原则,登步岛的撤退也应从这一角度理解。
国民党军队在登步岛的军事布局是这样的:他们在这个岛上安排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以确保对该地区的控制。具体来说,国民党军队在登步岛的主要战略位置布置了多个防御工事,包括炮兵阵地、观察哨和步兵阵地。这些部署旨在有效监控和抵御可能的敌方进攻。此外,国民党军队还在岛上设置了后勤补给点,以便在战时能够迅速支援前线部队。整体而言,国民党军队在登步岛的兵力部署体现了他们对这一战略要地的高度重视和严密防守。
舟山群岛坐落在杭州湾外的东海海域,由400多个岛屿组成,包括舟山本岛、岱山岛、长涂岛、普陀岛、桃花岛、六横岛、登步岛、金塘岛、梅花岛和大榭岛等,总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舟山本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面积523平方公里,作为浙江省的重要港口,能够容纳大型海轮自由进出,各航道均设有浮标以保障航行安全,同时也是海军的理想基地。岛上山脉众多,五雷峰、老虎山、茅头尖和竺家尖等山峰海拔最高,约为500米,可远眺周边海域。舟山群岛地处中国海上交通的关键位置,是上海、南京和杭州地区的海上防线,历来是军事战略重地。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军队在此修建了大量永久性防御工事,并在舟山本岛建设了机场和海军基地设施。
为确保舟山群岛的安全,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陈诚和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亲自前往前线视察,重新部署防御策略。十月中旬,台湾国民党军高层决定对舟山群岛的防务进行重组:设立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舟山指挥所,统一管理舟山军政事务,由郭忏担任主任,石觉和丁治磐为副主任;舟山指挥所下设舟山防卫司令部,石觉兼任司令官;海军第二舰队主力被调往舟山群岛,驻扎在翁洲县(现岱山县)的长涂岛;加速扩建岱山机场,使其能够起降重型轰炸机;紧急调动第12兵团的第67军和第19军增援舟山群岛;同时,筹备对金塘岛和六横岛的反攻计划。
国民党军在舟山群岛的兵力进行了重新部署。第75军的两个师负责守卫舟山本岛西部及定海县(现定海区)的册子岛、大猫岛等外围岛屿。第87军的两个师则驻守在舟山本岛东部、定海县的登步岛、朱家尖(现属普陀区)等岛屿。暂编第1军的第71师被派往翁洲县的岱山岛进行防守。海军陆战第1师则驻守在长涂岛。第67军的三个师位于定海县以北,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待命。原本计划增援舟山群岛的第19军因临时被调往金门,暂时无法抵达舟山群岛。
登步岛坐落在舟山本岛东南方向,面积约14平方公里。岛上地形以山地为主,南部地势较高,北部较低,其中大山和炮台山是最高点。岛的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有一些平坦地带,大山北侧的鸡冠礁设有一个码头。登步岛北边距离舟山本岛的沈家门约3.5海里,南边离桃花岛1.3海里,西边与蚂蚁岛相距0.5海里。由于多股海流在此交汇,潮汐和风向变化频繁,帆船航行时难以把握方向。为保障舟山本岛向南的海上通道,国民党军派遣第87军第221师师部及第661团全体、第662团第1营驻守登步岛,第662团第2营则负责防守邻近的蚂蚁岛。此外,舟山本岛上的第87军一个师和第67军保持机动状态,随时准备支援登步岛。
第61师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夺取登步岛10月24日,我21军第61师收到第22军的命令,要求立即占领登步岛,随后攻占朱家尖岛,并与其他部队协作从南面进攻舟山本岛。第22军还明确指示,攻占登步岛的行动必须在11月初之前完成。当时,第61师已部署在海上,既要守住已控制的岛屿,又要持续对国民党军发动攻势,兵力明显捉襟见肘。国民党军的飞机不断在六横岛、虾峙岛、桃花岛及其周边海域上空盘旋,频繁轰炸船只并切断交通线,战场局势异常严峻。
接到第22军和第7兵团的指示后,该师未做任何调整,果断执行命令,迅速展开战备工作。针对敌方动态和地理环境,战斗部队白天在岛上操练,夜晚出海演习,通过模拟多种战场情况提升实战能力。船只管理委员会则不分昼夜抢修船只,并加紧培训水手。师部和团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训练计划,监督执行,并合理调配人员,整个桃花岛呈现出一派紧张有序的景象。与此同时,大量作战物资从穿山半岛源源不断运抵,暂时存放在桃花岛洞下浦码头两侧山沟的古庙和当地居民家中。
10月下旬,第61师指挥部带领机关人员和营级以上干部前往桃花岛猫山周边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详细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地形,并明确了各部队的作战职责。在与各团级干部多次商讨后,第61师最终制定了登步岛战役的具体行动计划。
第182团全体和第183团第1营的12个连组成先头部队,负责进攻岛屿并消灭敌军。同时,第183团第3营和第2营的1个连共4个连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第181团则负责守卫虾峙岛和桃花岛等已占领的区域,防止国民党军队登陆,并在攻打朱家尖时担任主攻。此外,第21军炮兵团第1营的9门山炮被安排在桃花岛北侧的韭菜山和猫山阵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第182团主力登陆后,迅速向炮台山和张网湾山推进,成功占领了鸡冠礁。与此同时,第183团第1营从流水岩山和大山方向发起猛攻,目标同样是鸡冠礁。两支部队在鸡冠礁会师后,立即控制了这一关键位置,切断了国民党军的撤退路线,并阻止了敌方增援部队的登陆。随后,他们分别清剿了岛上的残余敌军,彻底完成了任务。
经过多次分析潮汐和风速变化,第61师最终确定在11月3日夜间展开行动。该师将作战计划和具体安排上报至第22军,迅速获得批准。
第61师在登步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中,部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双方对抗异常激烈。尽管环境恶劣,第61师依然坚持作战,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这场战斗不仅考验了士兵的勇气,也体现了他们在极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登步岛的战斗成为了第61师历史上的重要一页,记录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坚定决心。
11月3日傍晚,桃花岛北部海岸,第一梯队的三营突击部队在紧张且安静地做着战前检查。负责运送士兵的船只,沿着岛屿东西两侧的海岸线,悄无声息地向预定登陆点前进。战士们整理好装备,按照统一指令,有序地登上船只。炮兵部队也已就位,调整好射击参数,炮口高高抬起,对准了登步岛的预定目标。原计划晚上8点登陆,但由于大部分船只需要从桃花岛东西两侧转移到北部起航点,船只调动导致时间有所延误。
晚上10点左右,在炮火掩护下,经过20分钟的航行,第182团第3营、第2营第4连和第5连的一个排,加上第183团第1营,总计七个半连的兵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在滩头的防线,顺利登上了登步岛。然而,到了10点半,海上突然刮起逆风,潮水迅速退去,船只无法出航,导致后续部队当晚未能按计划渡海增援。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已经登陆的七个半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迅速展开行动,以压倒性的气势向岛上的守军发起猛攻。第183团第1营占领了流水岩山一带,其中一个排攻上了大山,而第182团的第4连和第7连则成功拿下了炮台山。天亮时分,第182团第3营攻占了张网湾山,鸡冠礁的守军陷入混乱。如果该营主力能够迅速推进,完全有机会攻占鸡冠礁。但由于指挥上的犹豫,错失了战机。尽管登陆部队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并俘虏了近1000人,却未能阻止国民党援军的登陆。
11月4日天刚亮,国民党援军在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从鸡冠礁码头登陆。先是有6架飞机对登陆部队和船只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紧接着第二批6架飞机也加入战斗。整整一天,国民党军的飞机几乎没停过轰炸和扫射。与此同时,他们的军舰和B-26轰炸机也对桃花岛展开了猛烈攻击。上午9点左右,国民党援军在飞机和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开始向登陆部队发起反击。国民党军第67军第67师第200团向第183团第1营发起进攻,占领了大山和鹰嘴岩后,集中主力猛攻流水岩山。第183团第1营在第182团第4连的配合下,顽强抵抗国民党军的进攻。流水岩山上的枪声像狂风般呼啸,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落下,整个阵地都在震动,战士们脸上和身上都沾满了战场的尘土。他们誓死坚守阵地,最终成功守住了流水岩山。第183团第1营营长姜先仁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直到第二次受伤才被抬下阵地,战后被评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第2连政治指导员魏国民身先士卒,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鼓舞战士们英勇作战,战后被评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
国民党军第67军第75师第224团对第182团第3营发起攻势时,第7连在副营长柴发坤的带领下,成功击退了敌军的五次大规模冲击,给对手造成了重大伤亡。到了中午,该连在撤离炮台山阵地后,与营主力部队会合,坚守竹山及野猪塘山东北区域,持续抵御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战斗结束后,柴发坤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在一天之内,登陆部队在没有食物、水源、防御工事或后方火力援助的情况下,面对国民党军的强大攻势,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当指挥官倒下时,士兵们自发地接替指挥。弹药短缺时,他们利用战斗间隙从敌方遗体中搜寻补给。当子弹耗尽,他们便用刺刀和石头与敌人近身搏斗。国民党军的攻势被一次次击退,登陆部队的士气却丝毫未减,他们甚至在手榴弹的爆炸中与敌人同归于尽。尽管国民党军不断发动进攻,登陆部队的抵抗决心始终坚定,成功抵御了多次大规模攻击。
11月4日晚9点,第61师师长兼政委胡炜带领第182团第1营和第2营的两个连,以及第183团第3营和第2营的一个连,加上师侦察连、警卫连和九二步兵炮连,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登上登步岛,与先头部队会合。此时,第61师在岛上的兵力已达到两个团。胡炜决定集中力量,从左右两侧夹击鸡冠礁,夺取码头,切断国民党军的增援,消灭岛上守敌。左翼的国民党军白天在流水岩山进攻时遭受重创,晚上派出约两个营的兵力绕到流水岩后方,试图与正面部队合围夺取山头。第183团在前进途中与敌军遭遇,双方展开激烈交火。该团发扬顽强作战精神,以压倒性攻势击溃了大部分敌军,随后展开追击。天亮时,他们追至大山,但因山上守军众多,未能取得突破。与此同时,第182团第1营成功占领张网湾山和陆家岙,并利用火力阻止国民党援军登陆。然而,由于第2营未能攻下炮台山并控制制高点,第1营陷入敌军包围,最终被迫撤出张网湾山。
第61师迅速采取了撤退行动。面对局势变化,他们果断决定撤离战场,以确保部队的安全和整体战略的稳定。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为后续行动保留了有生力量。通过及时调整部署,第61师展现了灵活应对战场变化的能力,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月5日清晨,国民党军第67师的第199团和第201团已全部抵达登步岛,后续部队仍在不断登陆。第67军军长刘廉一和第87军军长朱致一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随着天亮,国民党军的空中和海上火力愈发猛烈。凭借兵力优势,他们持续向流水岩山、竹山和野猪塘山一带阵地发起猛攻,试图突袭第61师,将其逼退至海岸线。尽管面对强大压力,第61师全天坚持抵抗,多次击退敌军进攻,并造成其严重损失。在小规模反击中,还成功俘虏了一些敌军士兵。到傍晚时分,登陆部队在革命英雄主义的激励下,顶住了国民党军数十次猛烈进攻。战场上硝烟弥漫,战斗异常激烈,局势进入白热化阶段。
胡炜等指挥官评估了战场情况,发现敌我双方实力差距显著,且登陆部队没有增援,依靠现有兵力击败国民党军队已不现实,因此决定主动撤离。他们迅速向上级汇报了撤退计划,并通知留守桃花岛的第61师副政委李清泉,安排所有船只,待天黑后从登步岛开始撤离部队。尽管面临大海和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撤退行动极为复杂和艰难,但胡炜保持冷静,决定采取佯攻策略来掩护撤退。他命令第182团和第183团各派出一营兵力,由第182团参谋长刘正昌和第183团团长杜绍三负责指挥,执行掩护任务。这两营组成多个小分队,每队配备一名号手,轮流进行佯攻,以迷惑敌军。在部队撤离前,所有伤员和烈士遗体需先运至渡口。撤退顺序为:先撤离伤员、烈士遗体和俘虏,随后是机关和部队,最后是掩护部队,逐步登船撤离。
胡炜,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胡炜在军事指挥上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尤其是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的战略眼光和果断决策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胡炜继续在军队中担任要职,致力于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他的军事生涯不仅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胡炜的贡献和影响力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夜幕降临,岛屿各处枪声、爆炸声和冲锋号声此起彼伏。由于前两晚登陆部队的猛烈攻势,国民党军队不敢贸然行动,只能慌乱地进行无目标射击。与此同时,一批批船只从桃花岛驶向登步岛,再返回接载士兵,频繁穿梭于两岛之间的海域。到11月6日凌晨1点,所有登陆部队已安全撤回桃花岛。胡炜带领指挥所和掩护部队最后一批登船,也顺利返回。指挥官的冷静和从容极大地鼓舞了士兵,撤退行动圆满完成。天亮后,国民党军队爬上野猪塘山,未发现登陆部队的踪迹,只见向东流去的海水和同伴的尸体。
登步岛战役持续了两天三夜,初期有电报将其描述为一场失败的战斗。直到现在,一些历史书籍和文章仍将其视为败仗,甚至与金门战役相提并论。通常,失利之战意味着战斗的失败,是败仗的同义词。然而,尽管登步岛战役未能取得胜利,它并不属于失利之战的范畴。
登步岛烈士陵园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为纪念在1949年登步岛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而建。陵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主要由纪念碑、烈士墓群和纪念馆组成。纪念碑高19.49米,寓意战役发生的年份。烈士墓群安葬着2000余名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详细记录了战役的经过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登步岛战役是解放舟山群岛的关键一战,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少胜多,为后续解放舟山群岛奠定了基础。陵园不仅是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瞻仰。
从战损比来看,登步岛战役无疑取得了胜利。然而,未能实现歼灭敌军和占领岛屿的双重目标,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风向和潮汐变化,我军首批登陆部队仅有七个半连,面对岛上国民党一个半团的守军,实力明显不足。待第二批部队抵达后,我军总兵力增至两个团,但此时国民党军已扩充至六七个团,我军依然无法实现全歼目标。第61师在敌众我寡的劣势下,虽歼敌众多,却未能彻底消灭国民党军或占领全岛,最终选择撤离。值得注意的是,第61师的撤退并非战败,而是在不利战场环境下,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果断放弃局部得失的战略性撤退。战后,国民党军也不得不承认,第61师是"共军中最勇猛的一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