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演讲与讲演》马未都
我在前面说到了“讲演”和“演讲”的区别。“演”字在前的时候,表演的成分居多。那么不妨从表演的角度说说, 有哪些忌讳需要规避。
我过去跟很多演员的关系比较熟,有时候聊天,他们告诉我,表演的大忌之一叫“挂鬼脸儿”。什么意思?就是演员一上台,他的脸就变成另外一张脸了。学舞台表演出身的人,都特别容易“挂鬼脸儿”,演戏夸张。
为什么呢?一切表演的鼻祖都是戏剧,而在戏剧刚刚诞生那个年月,演出条件跟今天没法比。今天都是现代化的舞台,专业的灯光,光线一打特亮,台下看得清清楚楚。过去 演出都靠自然光线,点两根儿蜡,那怎么看啊?为了让观众尽量看清楚演员的面部表情,逐渐就形成了脸谱,每个脸谱都有明确的含义。京剧是有脸谱的,川剧也是有脸谱的——变脸就是换脸谱。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是“小白脸”,这词儿就是从京剧来的,表示他“不是好人”。
表演的第二个忌讳是什么呢?过于紧张,导致出错,自己还束手无策,甚至毫无觉察。
我没学过表演,但是十几岁的时候上台演过戏。当时我年龄小,但个子高,有个叔叔就叫我跟他去东北林区普及样板戏,一站一站地演。说是叔叔,比我大不了几岁。那会儿在部队,只要你不够十八岁,见着十八岁以上的都得叫“解放军叔叔”。
我演的第一个角色是什么呢?当时有八个样板戏,之首是《红灯记》。《红灯记》里有个情节,李奶奶和李铁梅在家, 进来一个卖木梳的。卖木梳的,本来是我们的地下工作者, 来了就要对暗号。结果这人是假冒的,暗号没对上,让李奶奶推出去了。推出去以后,李奶奶对铁梅说,赶紧把窗户上的红蝴蝶揭下来,暗示你爹别进来。正要去揭蝴蝶呢,铁梅她爹李玉和一推门进来了。李奶奶一惊,手中笤帚落地,李玉和察觉不对:“妈,出事儿了?”李奶奶说:“屋外有狗。”
这时候我就上场了,围着电线杆子转了两圈,下台。 所以我的第一个角色就是那屋外的狗,没有台词,也不容易出错。
我有个队友,也是业余演戏的。他喜欢念台词,觉得老站在背景里演战士甲、匪兵乙,没意思。跟领导磨了半天, 终于要来一个有台词的角色——《智取威虎山》里的战士小张。这是八部样板戏里台词最少的一个角色,没名但好歹有姓。
剧情也很简单。少剑波喊:“小张。”他答:“到!” 少剑波说:“带栾平。”他答:“是!”两句两字。
自打这哥们儿领了任务,我们就全倒霉了,天天看他拿一铁锹把儿,冒充一杆枪在地上戳,就练这俩字儿:“到!是! 到!是!”嗓子都喊哑了。
彩排顺利通过,正式演出那天,台词到这儿了。
少剑波喊:“小张。”
他答:“是!”
少剑波说:“带栾平。”
他答:“到!”
就这俩字儿,彻底念反了,他还浑然不觉。底下观众哄堂大笑,因为那几个样板戏,当时人人都能倒背如流。直到 演出结束,我们说他念反了,他还不承认,非说没错。
上台演戏,需要很多表演之外的经验积累,你得随机应变。各种偶然因素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就看你能不能把这事儿天衣无缝地妥过去。
表演的第三个大忌,就是戏过了。好多年前,有个谢添执导的电视剧叫《那五》,冯巩主演,讲一个八旗子弟荒唐可笑的故事。冯巩是相声演员,也经常演小品。相声小品都不怕过,就是要一种“过”的效果,拍电视剧可不成。所以他一演电视剧,就老演过。一演过,导演就喊停。一喊停, 他就明白了,也很会自嘲:“哟,一下儿演成‘那六’了。” 今天我是不爱看电视剧了,因为生命有限,没有那么多时间 了;今天演员的演技大幅度提高,但仍有人摆脱不了戏演过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