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宠爱的子女最出息,为什么?

老方说老方说 2024-01-07 16:16:05

电视剧《都挺好》的一家子就是这样,母亲重男轻女,兄妹三人,大哥受重视,母亲偏爱小儿子,对小女儿不待见。

按照母亲的设想,儿子的是顶梁柱,女儿是“赔钱货”,大儿子出国了,小儿子留在眼前孝敬自己,至于女儿呢,反正是泼出去的水,不指望。

结果母亲早逝,留下“妻管严”的父亲,他面对的局面是:老大有心无力,指望不上;老二成了“妈宝男”,没出息;最后只有小女儿成了企业高管,有钱有能力,成了他养老的资本。

其实很多家庭的情况都是这样,父母原来宠爱的孩子在长大后不孝顺,或者说没法孝顺,反而是最受冷落那个孩子最孝顺。

为什么是这样呢?

父母爱孩子,但难免会偏心。

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父母一般是自家孩子自家疼,每个小孩都是心头肉,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的爱也是不均匀的。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辛弃疾词里所说,两个儿子在干活,唯独小儿子悠闲自在。可见从古至今,父母都有偏私。

当然还有一种是父母跟子女之间犹如仇家的情况,这个要另说。

过去物质条件差,家里资源有限,比如父母省吃俭用买了半斤肉,自己都舍不得吃,却愿意给最疼爱的孩子吃一半,剩下一半给其他儿女。

所以,父母的爱从来不是均匀的。

不被宠爱的子女最出息,为什么?

很简单,小孩子是敏感的,他知道自己不被父母重视,讨好也没用,所以他更聚焦在自己的努力上,什么都靠自己,这样独立意识和能力就强。

而那些习惯了嘴甜,等着让父母给什么的孩子,往往就有依赖性和软弱性,这种性格和思想上的软弱,就造成了他的竞争力不足,在社会上很难混出头来。

举个例子,作家李敖就是小时候在家里不受宠的那个,母亲喜欢他弟弟,因为太伤心,李敖后来给弟弟商量,说给你多少钱你为妈妈养老,他弟弟要了很大一笔钱,然后带着母亲去了加拿大。

但不久后弟弟把钱折腾没了,就把母亲送到当时在美国的李敖女儿家,没办法,李敖只好又给老太太买房子,接回来赡养。

这就叫事与愿违啊。老太太原来疼爱小儿子,对他倾注的感情和寄托最多,可小儿子却抛弃了她,最后是她原来不怎么喜欢的大儿子为她养老送终。

最伤心,莫过于父母的偏私。

一样都是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者,理应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才是。但要知道父母也是常人啊,父母不是法官,他(她)也有喜好和弱点。

比如某个孩子更漂亮、更聪明、更优秀,父母心里往往就有了偏向,这未必是指望孩子以后的回报,而是当下就心情好。

所以“可爱”是孩子的大杀器,有些人小时候就有“眼缘”,讨人喜欢。

但对于被冷落的孩子来说,他就很委屈很伤心,特别因为他是很小很弱的时候,留下的伤痕就愈严重。

我原来有个邻居,她跟儿子关系就不好,后来老了后只能住在这个儿子家,她儿子很少回家,每次回来都带着东西,但脸色都好,进门都是一脚踢开,很不耐烦,看起来不孝顺,可实际上还是蛮在乎母亲的。他就是原来一肚子怨气,不知怎么发泄。

过去是回不去了,人只能学会放下。

子女的怨气怎么办?比如《都挺好》里的母亲都去世了,小女儿想找母亲哭诉一场都没有机会了。

而且就算哭诉也未必有用,我见过40多岁的儿子在父母跟前打滚的情况,父母也毫无愧疚之心,奈何?

过去是委屈和伤心,只能自己承受,反正你也回不到过去了,你也不能指望父母弥补你,你只有自我坚强,慢慢学会释然和放下。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教育,毕竟你也是为人父母,你对孩子应该是采取更好的态度和方法,尽量不给子女留下遗憾。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做父母的人,千万要心存敬畏啊。我们要给孩子多一些的幸福,而不是多一些的痛苦。

1 阅读:92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