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哲学智慧: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党史博采 2024-10-15 11:40:26

文/刘火雄

1987年7月17日,82岁高龄的陈云在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到“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的问题时,他一再提醒:“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个人的体会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领导实践中,陈云总结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箴言,这与他的许多论断一道,通俗易懂地概括了充满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浓缩了他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这些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很有指导意义。

必须抓住中心,防止事务主义,乱无头绪

陈云长期担任中共高层领导职务,他善于从大处着眼,处理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层机构要有人专心考虑大问题”,“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在陈云看来,领导干部只有善于“踱方步”,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陈云素有“红色掌柜”“中共理财能手”之誉。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中共由“打天下”到“治天下”,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当时,全国百废待举,工作千头万绪,陈云以平定物价、安定民心为开展财经工作的切入口。在具体实践中,他认为“不忘记经常工作,但必须抓住中心,防止事务主义,乱无头绪”,“工作不抓住要点,乱钻,那是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陈云发现,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次物价上涨中,总有一两种物质、商品(如布匹)起着关键作用,抓住这点,就掌握了稳定物价的命门和主动权。

1949年5月底上海解放,这里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但物价飞涨、恶性通胀已持续多年,且往往牵一发动全身,连续产生全国性物价上扬的“蝴蝶效应”。某些时政漫画、讽刺笑话部分反映出当年情势的严峻:有人用金圆券准备买一包烟,钱刚拿出来烟价立马又涨了,结果连要买盒火柴也买不到。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有如废纸,城市多以金条、银元、美钞、港币为交换手段,人心惶惶,许多农村民众则恢复“以物易物”。

◆建国初期的陈云。

发行人民币,收兑国民政府的金圆券,这是新政府实现经济调控的必要手段。但收兑工作结束后,上海流通的主要通货仍是银元。上海的投机商人利用市民保存钞票不如保存金银硬通货的心理,哄抬银元兑换人民币的比价。银元价格上涨,短短10天翻倍,由此带动物价飙升,一些百货公司于是用银元标价,其他商店闻风而动,拒用人民币,有人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新政府一度抛出10万银元,试图稳住市场,却被投机商人全部吃进。陈云一方面采取了禁止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流通等经济手段,一方面当机立断,以中央财经委员会名义致电华东局、华中局,命令采取强硬手段查封上海证券交易所,这里正是银元投机分子的大本营。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派出军警,查封了上海证券大楼,并根据此前摸底掌握的信息,当场扣押230余人移交市人民法院,其余1800余人经训话教育陆续放出。“银元风波”不久平息,人民币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在论及政治与经济关系时,陈云以为“经济问题只能用经济手段解决,不能靠政治解决,政治只能解决一部分”,“在我们的工作中,建议提出‘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的口号”。这一经济为主、政治为辅的原则,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也为后人妥当处理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借鉴。

此后,陈云亲赴上海调查,全国一盘棋通盘调度,保证了“两白一黑”(即大米、棉纱和煤炭)的供给,顺利取得了“棉纱之战”和“粮食之战”的胜利,成功挫败了上海滩的投机资本,进而稳定了全国物价。荣毅仁时任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在他看来:“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而能稳住物价,给上海工商界一个教训。”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3月,他起草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经陈云操盘,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新政权稳定了延续多年上涨的物价,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毛泽东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此前,社会上盛行“共产党军事打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经济得零分”的传言也自行瓦解。

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陈云根据时局变化,分清轻重缓急,以保障军需、支援战争为主要抓手,主持制定了“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当战局稍缓,他又协同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从国情、国力出发,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按比例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综合平衡的思路。

陈云开展工作,注重在比较中选择最优方案,“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如为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财政赤字问题,陈云比较了“增发钞票”还是“发行公债”两条对策,最终选择了后者。按陈云的分析,在全国经济困难情况下,人民购买公债虽说也是一种负担,但这种负担比因增发钞票、币值下跌所受的损失来说要小,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1951年10月,陈云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作财政工作报告。

陈云同样注重在工作中听取不同意见,他挂在嘴边的话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陈云把“交换意见”视为一种全面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一次,一位副部级干部因提了不同意见而被所在单位加以批判,理由是“反对陈云”。陈云得知情况后,立马告诉有关负责人:有错误可以批评,但不能说是反对陈云,不要抓住不放。陈云甚至主张,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设立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批驳,“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因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起自己反思,这并不是坏事。

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

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受“大跃进”运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中国陷入了粮食短缺和饥荒的“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将其归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发出了“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感慨,认识到“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让陈云同志来主管计划工作、财经工作比较好”。

在那个“放卫星”“亩产万斤”的浮夸时代,陈云大胆突破禁区,提议从国外进口粮食,以解燃眉之急,“进口粮食,就可以向农民少拿粮食,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建言获得中共中央同意,中国很快就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引进了数百万吨口粮。

◆1958年7月,陈云视察武汉钢铁公司。

陈云历来关注民生,尤其重视农业问题和粮食生产,他一再重申“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陈云认为:商业、轻工业、农业直接面向广大民众,“别看不起赶猪,这里面有很大的马克思主义”;不要以为“搞土产”“卖扫把”不光荣,“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重工业,它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如果不解决农民吃饭等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

1961年六七月间,陈云回到家乡上海青浦调研农业生产,他吃住在农家,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对农民群众的抱怨有了直观体验:“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根据考察情况,陈云给中央撰写了《母猪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的报告,以便推进解决“三农”问题。

如果有人批评这是“洋奴”,那就做一次“洋奴”

“文革”爆发后,陈云被解除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切领导职务,只保留了中共中央委员的名义。1969年11月,陈云被“疏散”到江西南昌,在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期间,他重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文集》《毛泽东选集》等论著。

直到1972年4月,陈云才返回北京,协助周恩来研究国际形势和对外贸易问题。借助尼克松访华的契机,陈云适时提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要进口棉花加工成棉布后再转出口等措施。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幻,陈云认识到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要很好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

1973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正式提出引进43亿美元的方案(又称“四三方案”),项目包括大化肥、大化纤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综合采煤机组,武钢一米七轧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江青、张春桥等人却非难国务院“崇洋媚外”,“违反自力更生方针”,搞“洋奴哲学”。陈云针对一米七轧机项目曾明确表态,零配件要一起进口,“如果缺了零配件,国内解决不了,就要推迟投产,耽误一年就少生产三百万吨钢板,很不合算。如果有人批评这是‘洋奴’,那就做一次‘洋奴’。”随着“四三方案”的实施,继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156项援助项目后,中国在“文革”后期迎来第二次引进高潮,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投产,为“文革”后中国工业复兴奠定了基础。后来陈云支持宝钢上马,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也是延续着他主张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思维。

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四人帮”很快被粉碎。1977年9月28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陈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提出“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实际上是区别真假马克思列宁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该文被认为是冲破当时中央领导人所倡导的“两个凡是”方针的先声。与此同时,陈云审时度势,甚至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突破会议拟定讨论经济工作的原定议程,要求让邓小平恢复工作,重新评价“天安门事件”。在他的推动下,刘少奇、彭德怀、黄克诚、陶铸、潘汉年等“冤假错案”陆续平反,反响强烈。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审判“四人帮”时,有人主张江青、张春桥应判死刑。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会上,陈云认为同“四人帮”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一次党内斗争,因此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此论对于中共党内政治文明建设,意义深远。对林彪集团的评价和处理,陈云认为要看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功,不能一笔抹杀,处理时应给予适当照顾。陈云这些言行和原则,再次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陈云多次找相关负责人谈话,认为建国以来一些工作之所以发生失误,原因在于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为客观、全面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陈云提议: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邓小平认为“这个意见很好,请转告起草小组”。根据陈云的建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先前所拟“前言”内容改为“建国以前二十八年的回顾”。

◆1979年6月,陈云在上海调查解决宝钢建设中的问题。

“文革”后,陈云除了在政治上拨乱反正,及时肃清极“左”思潮,在经济领域同样展开了多项治理,体现出诸多经济哲学思想。对于改革,他主张步子要稳,不能要求过急,因为问题复杂,“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对于如何处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陈云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借用黄克诚“鸟与笼”的比喻,“搞活经济要有一个‘笼子’,这个‘笼子’就是国家计划。不一定一个省就是一个‘笼子’,‘笼子’也可以大到跨省跨地区”,“甚至不一定限于国内,也可以跨国跨洲”。经济建设的同时,陈云提出要注意环境保护。他还就南水北调问题专门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规划方案。

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延安时期,陈云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达7年之久,“文革”后又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因此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多有创建。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开幕会上,陈云宣布中纪委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他首先倡议并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重大问题必须集体讨论”,“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坚持和贯彻了民主集中制。他还多次敲响警钟:“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在维护党的团结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云就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了《高级领导人要提高革命觉悟》的发言,认为“防止党的分裂,其责任主要是在高级领导人员”,“就是省(市)委书记以上的干部及军队中的负责干部”。当时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加强党内马列主义教育,只要毛泽东活着,就不会出现张国焘类似的野心人物。陈云从唯物论角度对此作了批判:“‘毛主席万岁’这是一个政治口号,但是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万岁的。”为了避免分裂党的野心人物的出现,“高级干部要提高革命警惕,提高革命嗅觉,千万不要‘伤风’”,“我看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再加上一条,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

陈云主政中纪委,要求不当“老太婆纪委”,要做“铁纪委”。改革开放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有一些不法之徒,勾结部分中共党员干部,从事走私活动。1982年1月5日,在中纪委一份题为《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上,陈云批道:“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批件转送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等人,邓小平加批:“雷厉风行,抓住不放。”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服众,这是陈云历来坚持的政治哲学。陈云要求工作人员:凡是有人来送礼,必须向他报告,不得擅自收下,外宾送的礼品一一上交。有一次,陈云收到从老家送来的一份文房四宝,有人请他为准备开办但还没有正式批准的一家公司题词。陈云为此很不高兴,说一旦题词,就等于强迫主管部门批准了。他让人完璧归赵,并嘱咐秘书向上海市委通报这件事。陈云还给家人定下“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此外,他给烈士子女写信,叮嘱家乡的亲朋子弟“千万不可以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必须安分守己,束身自爱”。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1995年4月10日,陈云在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他留下的财产是13360元抚恤金和不到2万元的稿费。陈云27岁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此后长期身居中共中央领导人高位,但终其一生,他都很低调、谦和,其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耐人寻味。如有关方面在为中央领导人确定工资级别时,原定陈云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同等,都是“一级”,但方案报到陈云那里时,他自降一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对陈云开玩笑说:“大家封了我‘总设计师’的头衔,我看这里也有你的功劳,你算是副总设计师吧。”陈云说:“我们都是设计员,你才是总设计师。”陈云晚年叫停了《陈云出川》电视剧的播放,《陈云画册》压了许久都不同意出版,等到正式出版时,他已去世。《陈云文选》的编辑出版工作一度也遭到他的反对。但邓小平发了话:“中央都通过了,出一下也好,很多不懂经济的读了你的书等于补课。”陈云这才亲自修订《陈云文选》,然后送邓小平处请他定稿。

◆陈云正在校阅即将出版的《陈云文选》。

面对大家的赞誉之声,陈云总是严肃地说:“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陈云非常谦虚、清醒地表示:不要把我说得这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156个大型工程项目中,三门峡工程是经过我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陈云晚年在一幅书法中作品写道:“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可谓他为人处世的写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陈云题诗:“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无疑,在中共历史上,陈云树起了一座山高水长的丰碑。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1 阅读:230
评论列表
  • 2024-10-15 22:34

    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功臣

党史博采

简介:全国最早出版主流党史期刊之一,全面揭示中共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