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袁绍——北方霸主的没落(32官渡败因)

吕尘玄 2024-05-15 02:29:36

第八章 官渡之战

6.昏招迭出的败北

此战双方攻防斗战,最终以曹操大胜收场。至于袁绍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作战部署失误。以当时双方占地交通情况而言,冀州、至许昌之间,相距约五百里。最近的道路是经过黎阳、白马、阳武、官渡直达许昌。可以由北向南包围迂回的道路至少尚有两条:在官渡以西,可以取道修武,渡过孟津,直趋阳城、叶县,以进击许昌的背后。在官渡以东,可以取道兖州,沿济水至定陶,直趋睢阳、陈县、鄄城,以袭击曹军的后方。

因此,在战略部署上,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又处于外线作战的有利态势,如果分兵几路,从几个战略方向上进行分进合击,可能使曹操的劣势兵力难以应付。而袁绍放弃了纵横辽阔的外线作战的大好条件,却把十万大军局限在一个战略方向上,只想下黎阳,夺白马,直捣许昌。这样,就使曹操得以集中有限兵力,在事先布置好的官渡阵地上与袁军决战,使袁军陷于被动。

第二,袁绍在战役指导上失误。袁绍在战役指导上,单纯地实施正面突破,未采取战役、战术上的迂回、包围、奇袭,调动曹军脱离既设阵地,以求决战。把十万大军摆在官渡,形成对阵顶牛。当战斗焦灼、屯兵延津时,虽曾派遣刘备袭扰曹操的后方,并另派越骑司马韩荀去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这在大军战略运用上,原属要着。

可惜的是他派出的兵力单薄,各无应援部队,而旨在尝试,没有预定他们的进击目的。乃至牵制不成功,粮道未切断,刘备败走,韩荀殉职,袁绍也就放弃此等企图,不再分兵远出了。

第三,在应对曹军夜袭乌巢上,袁绍也出现了严重失误。曹操夜袭乌巢,袁绍不以主力救援乌巢,而坚持攻打曹操的大营,这一决策是不当的。因袁军攻打大营已数月,没有攻下,这证明不是一夜之间所能打下的,使用主力续攻,势难立即奏效。用一部分轻骑去救援乌巢,也没有击败曹军的把握,这样使用兵力,两头都不解决问题。而乌巢的粮草被烧,曹军大营又打不下来,袁军的处境就危险了。

郭图认为“攻打曹操的大营,势必迫使曹操引兵回救”,这可以说是不知兵要。袁绍如果以主力速救乌巢,即使不能在乌巢大败曹军,至少可望保存粮食,再坚持下去,这样,曹操由于缺粮,其处境就非常艰难。纵使曹操烧掉乌巢的粮草,袁军以主力邀击曹操的五千步骑于归途之中,有可能将曹操击败,亦比攻打曹操的大营更为有利。袁绍对于这一关系到全局胜败的情况不深思熟虑,不采纳张郃的建议,而贸然决策以主力攻打大营是非常错误的。最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第四,袁绍军队的素质也很有问题,远不及曹操的军队顽强果敢。攻打一个公孙瓒,用了几年的时间,十万精兵被曹操几万人遏阻在官渡阵地数月,一愁莫展。淳于琼率一万人坚守乌巢营垒,一夜之间被曹操的五千步骑兵突破。袁军的统帅指挥无方,部队的素质又如此劣弱,焉得不败。

第五,许攸与张部的投降也是袁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许攸投降后,向曹操提供了袁绍军队弱点的情报,这无疑为曹操战胜袁绍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方法。而张郃的投降更是意义重大,直接导致了袁绍的精锐部队在前线的集体哗变,这对袁绍而言,后果是灾难性的。虽然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忽视这个关键因素。”

第六,混乱的内部关系制约合力发挥。袁绍外表宽宏高雅,有才干气度,脸上没有忧愁喜悦的情绪,但其实内心却会猜忌戒备。官渡败后,有人说田丰必受重用,田丰却说打胜了自己能够安全,兵败则必死无疑。袁绍回到邺城时怀疑田丰笑话自己,恰好逢纪报告说田丰听说袁绍战败高兴地拍手大笑,于是袁绍下令处死田丰。审配的两个儿子在官渡战场被曹操活捉,孟岱与审配有矛盾,就通过蒋奇对袁绍说审配独揽权力、宗族大兵力强,两个儿子被抓,必定想反叛,郭图、辛评也这么认为,袁绍于是任命孟岱为监军,代替审配把守邺县。

如此混乱的内部关系,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河北集团的审配打击颍川集团的许攸,颍川集团的郭图打击河北集团的张郃,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骨干谋士、武将向曹操投降,最后使袁绍失败”。

0 阅读:4
吕尘玄

吕尘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