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侠”晏殊:让你们这些后浪瞧瞧,什么叫高情商!

文史意林 2022-06-09 22:48:54

原创:大佬振读经典

人人都知他是“太平宰相”,雍容优雅,风风光光;

谁知他专业背锅五十年,也曾暴跳如雷,也曾内心凄凉。

领导甩的锅,他得背;

同事甩的锅,他得背;

弟子甩的锅,他还得背。

九百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说他“太圆滑”。

难道这锅要一直背下去吗?

不,今天就要让你们这些后浪瞧瞧,什么叫——高、情、商。

1

飞 机 票

如果说人生是旅途,有的人坐车,有的人走路,那么,晏殊一出生就拿到了飞机票。

是他出生在高官之家吗?

非也。

是他家里有矿吗?

非也。

是他生活在书香门第吗?

非也。

他的父亲是个警察,每天的工作就是抓贼。(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公父本抚州手力节级)

那怎么说他拿到了飞机票呢?原因有三:

其一,生活的时代好。

什么样的时代是好时代?

没有战争,个人通过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就是好时代。

晏殊出生在北宋初期(991),你知道这之前是什么朝代吗?

五代十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代。

仅仅过了一百多年(1127),中国就又分裂了,进入南宋时期。

晏殊是不是很幸运?

其二,天资聪颖。

一个人的天分重要不重要?太重要啦!

晏殊从小就被称为“神童”,5岁写诗,7岁作文。

私塾先生出上联:圣贤书中求富贵。

小晏同学马上对:龙虎榜上争魁豪。

瞧瞧,又聪明又爱学习,还胸怀大志,这让别人怎么活?

简直比“别人家的孩子”还“别人家的孩子”。

其三,有贵人相助。

第一个贵人,李虚己,洪州(今南昌)副市长(通判)。

他听说有个神童十三岁,立刻把他接到家里,亲自给他当家庭教师。

市长?家教?

简直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呢?

原来,北宋的治国方针就是:与读书人共天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学习好,一步登天绝不是梦。

况且,李虚己有个女儿,也十三岁,嘿嘿。

第二个贵人,张知白,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直史官,掌管三司开拆司)。

他是来洪州出差的,李虚己趁机把晏同学介绍给了他。

当时的“童子举”不是定期选拔,而是由各地的官员推荐。

晏同学就这样得到了次年考试的机会。

第三个贵人,陈彭年,国务院副总理(参知政事),音韵学家。

晏同学脱颖而出,中了进士,还做了个小官,只拿工资不干活。

天理啊,天理在哪里?

那他做什么?跟着陈导师继续学习呗,带薪硕博连读。

李虚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老丈人。

十四岁,家庭事业双丰收!你说他是不是拿到了飞机票?

不仅如此,他还坐上了豪华飞机的头等舱。

因为,小晏同学遇到了一个更大的贵人。

2

大 贵 人

这个大贵人,就是宋真宗赵恒。

他是北宋的第三任皇帝,爱好文学,擅长书法。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励学篇》)

这就是宋真宗给读书人画的饼,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赵大贵人有多重视读书人呢?看看晏同学的经历你就知道了。

当宋真宗看到晏同学的卷子,喜欢得不得了:Oh my god,满分!

宰相寇准是个地域黑,觉得江南人都是蛮夷。他马上强烈反对,说晏殊是江西临川人。

寇准,《杨家将》里的寇老西儿,就是他拥立真宗做的皇帝,也是他力排众议,鼓励真宗御驾亲征辽国。

之后两国结束战争,签订“澶(chán)渊之盟”,从此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真是个大大的功臣。

现在,真宗对寇老西儿说:反对无效。

又把晏同学招来,亲自面试。

谁知晏同学看了一眼试题说:“皇上,这个题目我做过,您另出一个吧。”

这也太诚实了吧。

不过,押题水平真挺高。

意气风发少年郎,折柳仗剑走四方。这么小的年龄,就C位出道,晏殊会不会得意忘形?

有这么几个小故事:

宋真宗听说晏殊的弟弟晏颖,也是个神童,就叫晏殊把他的文章拿来看看。

晏颖一听,赶紧拿来最得意的,让哥哥帮忙修改一下。

谁知晏殊直接给皇帝递上去了。

这是对弟弟太有信心、还是不愿意弄虚作假?

不管哪种原因,都是加分项。

北宋官员的业余生活很丰富,经常喝酒聚会,每次晏殊都不去,带着弟弟闭门读书。

真宗赞叹:这兄弟俩,太爱学习了!

谁知晏殊却老老实实地说:我也想玩,但工资都补贴家用了。

真宗立刻决定:升职!加薪!

真宗问晏殊一些问题,会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晏殊呢,每次回答完,都把小纸条一起还回去。

聪明、诚实、自信,还这么严谨低调,难得啊难得!

后来,晏殊家里接连遭遇不幸,祖母、父亲、弟弟、妻子、母亲相继去世。

晏殊回去守孝,真宗有过两次“夺服”行为。

何谓“夺服”?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结束守孝,回来上班。

难道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非要晏殊来处理不可?

不,真宗给出的理由是两个字:思之。而且还亲自派船去接。

真大大,晏同学在您眼里是得有多优秀啊?

那么,背锅是怎么一回事呢?

3

刘 太 后 的 锅

小晏同学升得太快,简直像坐了火箭。

24岁,很多人还在寒窗前苦读呢,他就被真宗“赐绯衣银鱼”,特许可以穿绯色(fēi 深红色)官服、佩银鱼袋,享受五品官员的待遇。

他还做了皇子的伴读,这个皇子,就是未来的宋仁宗啊。

天哪,这下连抱大腿的劲儿都省了。

28岁,晏殊做了太子的老师,还有皇帝的首席御用秘书。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太子即位,皇太后刘娥听政。

这之后,晏殊继续坐着火箭往上升——

做皇帝的顾问、编纂《真宗实录》、做副宰相(枢密副使),还兼任刑部侍郎,公检法部门全都归他管。

35岁,晏殊就到达了人生巅峰。

然而两年后的一天,晏殊忽然被贬官了,理由很奇怪:打人。

打人?怎么可能!

这是真事,晏殊真打人了。他急着上朝,随从却慢吞吞地送来手板,他随手一挥,当即敲掉了随从的几颗牙齿。

没想到这还是个多功能手板。

晏殊平时做事不是很严谨、很低调吗?

这事另有原因。

在打人事件发生之前,刘太后和晏殊因为一件事闹得很不愉快。

太后要任命张耆(qí)做枢密使,相当于宰相,晏殊强烈反对。

张耆是谁?就是他冒着被宋太宗杀头的危险,把当时的卖艺女刘娥偷偷藏家里,使得少年宋真宗和她偷偷约会了十五年。

这个八卦大家都心知肚明。

张耆是武将,这个官位的确不适合他,但是谁敢反对?

晏殊心情烦躁,一不小心,就背了个“大臣失仪”的锅。

背着这个锅,晏殊来到了应天府。

他一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重建应天书院,然后扩招。

还把当时在家守孝的范仲淹请过来当校长。

这个范仲淹,是个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一到晚上就去查寝,看谁睡得早就把他拽起来考察功课。

五代以来,教育废弃,但从晏殊开始,兴办教育之火熊熊燃烧,北宋四大书院这才名闻天下。

晏殊还在这里和朋友们填词作诗,看看这首: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一经传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立刻红到火星。

这次贬官,还为后来他推荐范仲淹埋下了伏笔。

那个随从,牙掉得真值。

4

范 仲 淹 的 锅

晏殊没有想到,第二次让他背锅的,竟然是范仲淹。

事情是这样的:

晏殊重回京都开封,当时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秘阁校理)这个位置空着,晏殊推荐了比他大两岁的范仲淹。

别看这只是个小官,好多人都眼红着呢,从这里升迁的机会很大。

范仲淹很感激,努力了十三年得到这个机会,可得好好珍惜。

然而,刚到京城才一年,他就丢出一个炸弹:太后什么时候还政给皇帝?

把晏殊急得呀,刘太后那么好惹吗?

所以他一下朝就怼了范仲淹一顿:

难道就你知道为国分忧?别人会说你沽名钓誉!(田况《儒林公议》)

范仲淹被噎得说不出来话,回去就自请外放,拍拍屁股,走了。

但是,他写了一封给晏殊的公开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除了解释,结尾还慷慨激昂地说了一段话:

感谢您的知遇之恩,如果您认为推荐我会连累您,那么这封信可以作为呈堂证供。

此信一出,所有人都认为晏殊“圆滑”。

晏殊这口锅背的,憋屈啊,但他没有解释。

与其为自己辩解,越描越黑,不如用行动证明,清者自清。

十年后,范仲淹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宰相肚里能撑船”。

晏殊,也暗自赞叹范仲淹能力非凡,自己没有看错人。

这对亦师亦友的好搭档,终于要联手搞事情了!

这一年,西夏入侵,范仲淹做司令。

老范提出要防御,晏宰相力挺。

你以为防御就是筑一道城墙这么简单?那也太侮辱老范的智商了。

老范用了9个月的时间,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西夏眼皮子底下修建了一座大顺城!(今甘肃庆阳华池县)

这简直就是在西夏人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啊,太厉害了!

晏宰相也没有闲着,他要保证老范一切顺利。不仅操心后勤供给、防着反对声音、还要说服皇帝支持老范。

你在前方横冲直撞,我在后方支持周旋。

老范一生刚直,不懂政治斗争的险恶,他曾经把西夏来信给烧了,被别有用心者告到仁宗那里。

晏宰相想尽办法,化险为夷。

没关系,你钢,我柔。

你“长烟落日孤城闭”,我“小园香径独徘徊”。

庆历三年(1043),他们又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大改革,史称“庆历兴学”。

独愧铸颜恩未报,捧觞为寿献声诗。(《过陈州上晏相公》)

终此一生,范仲淹都毕恭毕敬地称呼晏殊为:老师。

5

小 修 同 学

天圣八年(1030),晏殊也步入了中年大叔的行列。

这一年,他成为了天下学子仰慕的主考官。

上天会安排一位考生出现,他此生都会和晏殊相爱相杀,直到两人去世,名字也会捆绑在一起。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日后,他会在北宋文坛叱咤风云,他会扭转“太学体”无病呻吟的文风,他会提携一大批文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芒。

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也会和晏殊的其他弟子一起,把老师拍死在沙滩上。

现在,他是一名考生,坐在考场上。

他已经过五关斩六将,一举拿下了“监元”“解(jiè)元”,如果这次能中“省元”,那就连中三元。

近百年里也难有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哪。

卷子一发下来,他傻眼了,题目是《司空掌舆地之图赋》。

司空这个官名,周朝和汉朝都有,职权范围不同,这到底要写哪个时期的司空?

他立刻前去质问。

晏殊暗暗为他竖起大拇指,他故意留的bug(漏洞),只有这个年轻人看出来了。

省元,非欧阳修莫属。

可惜后来的殿试中,小修同学只拿了个第十四名,没有拿到状元。

据说是因为他太狂傲——呵呵,的确是,考试前他连状元袍都预定好了,获奖感言没准儿都在心里背诵N多遍了。

自隋唐起,中榜进士和主考官就默认为师徒。晏老师和小修同学,成了师徒关系。

点击蓝字看往期文章

欧阳修:活得有趣,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晏殊的“空杯宴”在当时很有名气,来了客人,先上一只空杯,满上酒,再由家人准备水果菜肴。

喝酒不是目的,乐趣全在酒后吟诗填词。

工作再忙,生活也要充满诗意啊。有什么问题,是写首诗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那就两首。

所以,在晏殊眼中,什么都可以入诗。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suō行》)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金柅园》)

小修同学也是座上嘉宾,可是这一次,他突然给晏殊扣了个大锅。

哪根筋出问题了?

6

后 浪 们 的 锅

庆历元年(1041),大宋和西夏的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一天,下了一场大雪,晏殊照例请大家来家里饮酒作诗。

小修同学看不惯了: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厮杀,晏老师你身为宰相,还有心情赏雪?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家国。

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了一首长诗,最后四句字字扎心: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一口“不关心士兵”的大锅立刻扣到了晏老师头上。这就是“西园赋雪事件”。

晏老师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好,有你的,小修。有本事你不要写“庭院深深深几许”啊,你怎么不写“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呢?

我五十岁的人了,连工作和生活都分不清吗?

你好歹也三十多了吧,怎么还这么率直天真?

算了,若是把官场那些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都学会,文章也写不出可贵的真性情。

晏老师憋住内伤,两年后,在他的大力推荐下,小修同学当上了谏官。

紧接着,就是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朝堂分为了两大派别。

支持派: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蔡襄、韩琦、余靖、石介等;

反对派:吕夷简、夏竦、王拱辰、章得象等。

晏殊和哪一派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范仲淹、欧阳修不用说了,富弼是范仲淹的爱徒,还在学生时代,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蔡襄是晏殊第二喜欢的学生,后来成为书法家的那个。

吕夷简是老同事,虽说此人很狡猾,每次给朝廷推荐人,都是不如他自己的,但是他做事深谋远虑,还帮过自己。

原来晏殊曾经给宋仁宗的亲妈李宸妃写墓志铭,不得已隐瞒实情,如果不是吕夷简为自己开脱,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两大派都快打起来了。每天喳喳喳喳,都说自己是君子,对方是小人。

官家也很头疼。

人性,哪里会是那么简单的非黑即白。

不管支持派、反对派,还是酸酸甜甜苹果派,难道国家稳定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吗?

小修这家伙还嫌不乱,竟然写了篇《朋党论》。

天,你这是想玩死大家吗?难道不知道皇帝最忌讳大臣结党?

晏老师决定把小修外放。

然而,蔡襄联合孙甫等弟子,一记组合拳,直接把晏殊拉下了马。

你作为老师,为什么不维护小修?为什么要和(huò)稀泥?

晏老师顶着“和稀泥”这口大锅整整十年,直到临死前,才回到京城。

7

无 常

关于晏殊这次被贬官,有另一说法。

仁宗之所以狠心把老师外放十年,是因为神秘的《推背图》。

据说里面有句图谶(chèn)预言:江南若破,百雁来过。

“晏”与“雁”谐音。

而二百三十年后,蒙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攻破南宋。

“百雁”其实就是“伯颜”。

不管什么原因吧,晏殊在外这十年,仁宗对他依然很好,待遇几乎没变。

只是被弟子们这样对待,着实寒心。

他不由得发出感慨: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

而且,这些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

范仲淹去世了,吕夷简去世了,自己的第二位、第三位夫人也相继去世了。

看着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开,晏殊深刻感受到:生命太无常了。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最怕暮春,最怕酒醒,最怕看着自己的影子独自落寞。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木兰花》)

经历过才明白,人生一世,最重要的是: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也许人老了就会容易陷入回忆中吧,他总是想起少年时,那快乐的时光、暖暖的笑容。

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好在,晏殊早已看开,所到之处,皆能随遇而安。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欧阳修的母亲去世了。

晏殊派人前去吊唁。

欧阳修在丧事结束后,特意写信表示感谢。

唉,当年的小修,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因为他的个性,这些年也吃了不少亏。

但是,看到他写的《醉翁亭记》,看到他受人污蔑还能坚持初心,晏殊的心软了。

小修,我原谅你了。

谁让我是宰相,肚子要有多大,才能装得下你这个舰艇?

回想庆历三年,看着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汇聚一堂、指点江山,那是何等畅快!

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病重,回到开封。次年正月二十八在家中病逝,享年65岁。

就在这时,一口大锅又扣到了他的头上。

8

再 次 背 锅

这事,要怪他的学生欧阳修,名气太大、太有文化。

晏殊去世时,欧阳修写了三首挽辞,其中一句是这样的:

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明哲保身”啊,这不是在讽刺晏殊圆滑吗?

殊不知,在北宋,这根本不是贬义词。

它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烝(zhēng)民》里: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周朝一个叫做仲山甫的宰相,不仅忠心耿耿、不辞辛劳地操心王事,还能辨别是非善恶,保全自己不受伤害。

所以,你知道欧阳修写“明哲保身”什么意思了吧?人家这是在歌颂老师哩!

有文化,真可怕。

有些人竟然还以此为论据,说他们师生不合。

于是,晏殊就又背了个“明哲保身”的锅。

真冤。

你猜,如果晏殊还活着,会不会为自己辩解?

绝对不会。

他估计会用“飞白体”为你写下两句诗,那是他的名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太有名了,历来赞美声都不绝于耳:

啊,天然奇偶!缠绵含蓄!声韵和谐!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它所蕴含的哲理:

花落了,燕还会来,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晏殊的去世震动朝野,宋仁宗诏令辍朝两天,生前好友纷纷前来悼念。

然而这一切,晏殊都看不到了。

他不知道,因为他和小修同学的词风与“花间词”相近,被后世并称为“晏欧”;

他不知道,他当年劝诫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矣”,要他随大流、容流俗,多年以后小王同学变法失败,才参透晏老师的话;

他不知道,他生前从不为自己的子孙去争什么,而他的儿孙都得到了绝世大好人宋仁宗的照顾;

他也不知道,他的小儿子晏几道,成为了和他一样有名的词人,父子俩被称为“大晏”、“小晏”;

他更不知道,他会成为江西词派的开山领袖,被人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珠玉词》,被人争相传颂。

虽然晏殊不在乎,但是他这个“背锅侠”就要一直做下去吗?

怎么可能!

9

情 商

下面我们来看看晏殊是怎么实力甩锅的。

1、控制情绪。

晏殊年轻时脾气急躁,但他一直在调控自己的情绪,所以后浪们给他背锅也都忍了。否则,哪里还有后来的“庆历新政”?

2、积极解决问题。

刘太后刚刚辅政的时候,两个大臣争宠,都要单独向太后汇报工作。

晏殊提出用东汉蔡邕的方法:垂帘听政。这样就避免了天子更迭、主少国疑带来的动荡。

3、以诚待人。

小修在给晏老师写墓志铭的时候这样评价:

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

就是因为“诚”,他获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后浪的理解。

4、坚持原则。

晏殊的原则是:国家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反对张耆做枢密使、反对刘太后穿皇帝的衣服拜谒太庙,都是因为有可能引起国家动荡。

触及原则,哪怕头破血流,亦万死不辞。

控制情绪、积极解决问题、以诚待人、坚持原则,都是高情商的表现。

看到了吗后浪们?就凭这情商,那些锅呀,甩了!

嘿嘿,下面有请前浪掀个巨浪给你们瞧瞧。

看这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

被王国维说是成就大事业的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大事,就是要经历“立志”“坚守”和“收获”三个阶段。

第一就要立志,立大志!

就算是西风凛冽、孤独无人理解,依然要“望尽天涯路”。

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必须看到。

高度啊,这就是高度。

人生很长,即使一帆风顺如晏殊,也会有逆风的时候。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格局不高者走不远。

每一个高情商的人背后,都是大格局。

无论前浪与后浪,在生活的海洋中去乘风破浪吧!

2 阅读:11

文史意林

简介: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