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寻觅最好的自己

文史意林 2022-06-11 16:48:19

原创:大老振读经典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写下这句大名鼎鼎的台词时,一定没有想到,他自己出生和去世的日子,竟然会被后人指定为“世界读书日”。

是不是告诉我们:不要考虑生存还是毁灭了,赶紧读书吧!

哈哈,老莎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世界读书日”的初衷原本不是为了纪念他,而是为了呼吁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另外,这一天也是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去世的忌日。

所以,从1995年开始,国际出版商协会就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了“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简称“世界读书日”。

那么,在知识爆炸的5G时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

读书还有用吗?

关于读书有没有用,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曾经我去看望闺蜜,她正在手忙脚乱地哄她的小baby。那个小家伙才刚刚六个月大,正在卯足了劲大哭,声嘶力竭,听得我肝儿颤。

“他是不是饿了?你赶紧喂他吃奶啊!”我提醒闺蜜。

闺蜜一边抱着这个能量巨大的小野兽不停地拍着他的背,一边焦急地看墙上的时钟:“还差3分钟,还差3分钟就可以吃了啊宝宝。”

她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安慰什么也听不懂的宝宝。

我很奇怪,为什么一定要等3分钟。接下来闺蜜的回答差点让我想揍她一顿:“书上说了,给孩子喂奶的时间要间隔两个小时,现在还差3分钟。”

我当时就说:“什么书?拿过来让我把它撕了!”

其实,根本不怨人家写书的人,要怪就怪读书的人太没脑子。

读书不经过大脑的人太多了,同一本书,一个人读了很有收获,另一个人读了就生搬硬套、死板教条。

如果越读书越愚蠢,还不如不读。

再来讲一个故事: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一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仆人杀只鹅来款待庄子。仆人问:“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庄子的学生问庄子说:“那棵大树因为无用而存活,这只鹅却因为无用而被宰杀,您说到底是有用好呢还是无用好呢?”

庄子笑着说:“有用和无用并不是我说了算的,这要顺乎自然,跟着时势而变化啊。”

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一间屋子,里面的家具都是有用的,空间都是无用的,但是全部填满呢?估计你立刻就会崩溃。

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断舍离”,提倡做减法。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论什么时代,读书是否有用这个问题,就是一道伪命题。

2

用什么方式读书好呢?

当今时代,书的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纸质书、电子书、报纸杂志,还可以看小视频、听书等等,这些都是广义的“读书”。

不管哪种来源吧,我把读书的方式按照目的分为了两类:

一种是娱乐性阅读,一种是功利性阅读。

有不少人认为“娱乐性”阅读是不对的,是不务正业,尤其是一些家长朋友。

有很多家长问过我一个问题:大老师,您说老师推荐的那些名著必读书,孩子为什么就不爱看呢?

我一般都会反问一句:那些书你看过没有?

得到的回答几乎一样:没有。

对啊,你自己都不爱看,为什么一定要你家孩子看哪?他和你有仇还是怎么的?

孔子不是说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你不仅要“施于人”,而且还要“拼命强施于人”呢?

家长往往回答:可是这些考试都要考啊,不看怎么能得到分数呢?

这就是家长和孩子在读书问题上的冲突了:家长要功利性阅读,孩子要娱乐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比如我为了写一篇诗人的传记,往往会阅读三四本书,我现在的读书状态,就是“找书”看。

所以我所说的“功利性阅读”,不是贬义词,而是指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清朝诗人袁枚小的时候家里穷,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到邻居家借书来读,甚至还要抄书,所以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为了考试、为了学习某种技能、为了写情书而大量地背诗……这类读书,能解决你的问题,当然很好啊。

那么娱乐性阅读是不是就是“不务正业”?

说实话,有时候“不务正业”,很有可能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诗人李白,他人生有三大志向:建功立业当大官、行侠仗义走江湖、求仙得道做神仙,有哪一个实现了?

只在唐玄宗身边当了两年秘书备胎,翰林待诏,连临时工都不是,就被“赐金放还”了;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首《侠客行》实际上就是李白在吹牛,他哪里杀过人呢,不过是满足一下自己想当侠客的梦想罢了;

还有我们都认为李白一生游遍大好河山太了不起了,简直堪称“中国好驴友”,谁知道人家就是为了当神仙好吗?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听听,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可是目的性这么强,成功了吗?木有!

有意思的是,原本写着玩玩的诗歌,反而成就了他“诗仙”的美名。

可能就是应了这句俗话吧——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现在就很怀念我小的时候捧着一本书读的日子,如今要想静下心来读闲书,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借着“世界读书日”这个机会,我很想对各位家长说:

你应该为你的孩子安安静静地读一本闲书而高兴,请不要打扰他。

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孩子读那些名著,最好的方法是:你和他一起读。

3

读哪些书好呢?

一说到读哪些书好,可能就会有人想到,去搜一搜专家推荐的书单。

可是我想说的是:

书和朋友一样,是讲究缘分的。

诗人于谦写过一句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看到没有,你的书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它会在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早晨,伴着朝霞拜访你;在每一个日落的的黄昏,身披晚霞来拜访你;它会在你快乐的时候拜访你;它会在你忧伤的时候拜访你。

所以,对待朋友,别人推荐的就一定适合你吗?

也许,你是多了一条了解这些书籍的途径,但并不一定所有的都适合你。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讲诗人欧阳修的故事。

为什么总爱讲诗人的故事呢?没办法,我读了这么多诗人的故事,写了这么多诗人的故事,所以脑子里尽是诗人的故事,哈哈。

话说欧阳修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在邻居家和几个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他自己一个人藏到了阁楼上。

阁楼上有很多书,他在一个筐里发现了几本残破的书,书名是:昌黎先生集。

于是他就随便翻了几页,结果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一直在阁楼里待了晚上。

结果他的小伙伴都以为他丢了,发动所有人来找,才在小小的阁楼角落里找到了他。

这个昌黎先生是谁?怎么能让小小的欧阳修如此着迷,完全把外界的声音都能屏蔽掉?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韩愈和柳宗元在唐朝的时候发动了“古文运动”,但是中间断代了,没有再进行下去。时隔二百多年,没想到因为一本书,两个有相同志向的灵魂相遇了。

欧阳修长大后成为北宋的文坛领袖,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文质优美的散文。

想想,这是多么奇妙的一次相遇啊。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书。

就像鲁迅先生说不同的人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有些书看不下去,是你们缘分未到。

我原来看《西游记》原著,看不进去,但是现在看,却惊为天书。因为读西游,我又翻阅了明朝清朝时期的批评家解读西游的书,看了一些儒释道经典的书籍。

每本书里,都封印着一个灵魂,等待合适的时机与你相遇。

4

读书,是为了寻觅最好的自己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受湖北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的邀请,我做了一场读书分享会。在定主题的时候,我用了这句话:

读书,是为了寻觅最好的自己。

是的,寻觅,主动出击,不负此生。

经常看见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那就是读书和旅行。

读书,增加了生命的长度;旅行,拓宽了空间的维度。

在无限的时空中,你总会遇见能引起你共鸣的灵魂。它,就是你内心深处的照见,帮助发现最好的你。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带着他看《百家讲坛》上的《鲍鹏山新说水浒》。

我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鲍老师讲到鲁智深,他说了一句话:

有些人,他把他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解决圆满了,他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这句话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前我遇到一些事,可能会很烦躁,但是后来不一样了,每当我遇到什么事,我都会静下心来去解决它。

几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添加了鲍鹏山老师的微信,交流不多,我就默默地看他发朋友圈,点个赞。

今年出新书《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我给鲍老师发了几篇我写的文章,怯怯地提出一个请求:能否为我写个推荐语?

原本并没有报什么希望,谁知鲍老师看了之后,马上给我发来了一段话:

生动者,有生命而灵动也。大老振老师写文章,不打动自己之文不发,不打动自己之人不写,她的文章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动”。

我激动得拿给儿子看,他也很激动,他已经上高中了,鲍鹏山老师讲的水浒已经成为了他儿时的记忆。

新书发行后,我给鲍老师寄书,结果把寄给他的书寄给了教育学家钱志龙老师,把寄给钱老师的书寄给了鲍老师。

哈哈,没想到他俩竟然因为我的粗心成为了朋友。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搞笑的视频:父亲是黑道,儿子是学霸。

父亲在儿子床底下翻出来一箱子参考书,非常气愤地质问儿子:为什么你要学习?不是说好要当不良少年的吗?

看着搞笑,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潜意识的自己,而孩子,就是和你的潜意识链接最深的那个人。

所以,你可以从孩子喜欢看的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5

要不要逼着自己读痛苦但有助于成长的书?

最后聊两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吧:要不要逼着自己读痛苦但有助于成长的书?

我原来很不喜欢读理论性的书,觉得太痛苦。但是因为写作,总觉得自己肚子里没货,太浅薄,于是就逼着自己读一些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方面的书。

我的书柜里,不再只是文学、历史类的书了。

因为阅读令人痛苦的书,因为写作,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我发现,阅读和写作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

阅读的思维方式是:感性进入,理性思考;

写作的思维方式是: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别人都认为写作是个苦差事,但是却不懂得我打通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快乐。

那么要不要建议大家也读这类书呢?

我想到了丰子恺说的一句话:

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在一楼,满足衣食等生存需求,做一棵快乐而无用的树,也挺好的啊。

精神生活在二楼,是指做些学术文艺,使自己的精神更富足。

灵魂生活在三楼,探究生命的奥秘,为灵魂找一处安放之所。

无论哪种境界,都是自己的选择,无所谓高与低。

就在我准备推送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后台看到了一位叫做“香香”的读者留言:

几年前偶遇你的文字,便深深地喜欢。几年一晃而过,我还在原地,而你已重生。钦佩你!祝福你!感谢你!

这句话,看得我百感交集。从2016年创立公众号开始写作,到2018年辞职来到深圳,再到2020年创业、决定以推行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还有四年出三本书,我的确变化太大,有时候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是不是“重生”,我不知道。但至少,我已经不再满足于呆在一楼了。

上一层楼看一道风景,如何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呢?

书,就是搭起你看到更广阔世界的阶梯。

世界读书日 ,愿每一位爱读书的朋友——遇到一本好书,找到最好的自己,眼前有最美的景,身边有最合适的人,内心平静,不惧风雨。

0 阅读:16

文史意林

简介: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