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六季播了有一阵了,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这节目要播的时候,我还挺期待的,毕竟前几季多少都看过,觉得姐姐们在舞台上挺有魅力的,不管年纪多大,都能勇敢追梦,多励志啊。可谁知道,这一季看下来,心里头真是有点不是滋味,感觉这节目慢慢变了味儿,就像一锅挺好的汤,搁多了调料,反倒尝不出原来的鲜了。
节目一开头,姐姐们被安排在海边打电话,说是跟亲爱的人分享心情,结果呢,这电话成了 “人脉秀” 的现场。邓萃雯给张柏芝打电话,那港普一出来,大家就知道热搜稳了;吴宣仪打给王源,开口一个 “王总”,好家伙,前同事关系愣是整出了商业大佬的架势。我觉得吧,这哪儿是打电话啊,分明是暗戳戳比谁认识的人更有话题度。再看陈德蓉,打电话给 “白吟霜”,这角色还是 32 年前的,现在的年轻观众哪儿知道啊,她在那儿深情回忆,观众在这儿一头雾水,就像有人在讲十年前的老段子,自己笑得多开心,别人却接不上茬,尴尬得很。
到了初舞台,节目组的 “区别对待” 就更明显了。叶童、邓萃雯往 C 位一站,王珞丹、陈德蓉这些人就被挤到边边角角,不仔细看都找不着。评委打分也挺让人摸不着头脑,叶童唱《渡情》拿了 SuperA,王蓉这样的专业歌手却只拿到 4A。说句心里话,这打分就跟拆盲盒似的,你永远不知道节目组到底看重的是实力还是咖位。后来听说好多姐姐都是带着资源来的,80% 的人都有金主爸爸的置换协议,合着这舞台不是靠实力说话,是靠背后的关系啊,跟咱们平常上班有的公司论资排辈似的,有背景的人总能占点优势,踏实做事的人反而被冷落。
第一次公演就更热闹了,说是舞台表演,不如说是 “扯头花” 大赛。吴宣仪组表演完,她突然爆哭,以为自己赢了,结果被节目组当场打脸,原来分没算对。网友经常说,她那反应就像吃错了药似的,一会儿激动得不行,一会儿又尴尬得想躲起来。还有陈德蓉当队长那组,她自己没啥唱跳基础,带着王蓉、黄英排练了仨小时,拍子都对不上。王蓉提建议说先抓整体效果,结果被她一顿批,说人家没团队精神。你说这事儿闹的,就像一个不懂行的领导非要指挥专业人士干活,还把人训了一顿,最后搞得底下人左右为难,黄英夹在中间,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最后还得道歉,真是替她委屈。
节目组的剪辑也挺迷的,一会儿放大这个姐姐的表情,一会儿突出那段冲突,好好的舞台表演,愣是剪成了宫斗剧。比如王蓉明明唱得挺好,镜头却少得可怜,最后还被淘汰了,好多观众都替她不值,说这节目是 “Excel 评分”,全靠后期随便算。还有李晟,票数断层第一,结果镜头少得跟路人似的,就像一颗好苗子被埋在了土里,没人看得见。国际姐姐们更惨,初舞台唱《茉莉花》挺惊艳,结果后面几乎没啥镜头,跟背景板似的,你说请人家来干嘛呢,摆设吗?
现在这节目口碑越来越差,豆瓣评分跌到 5.2,创了系列新低。可节目组好像没当回事,二公选人又开始搞事情,房琪质疑叶童,叶童回怼,又弄出一堆话题。说实话,观众现在都看明白了,这节目与其说是让姐姐们追梦,不如说是靠炒作、靠撕 X 来博流量,把 “励志” 两个字丢到脑后了。就像一个好好的菜市场,本来应该卖新鲜菜,结果全是卖包装、卖吆喝的,时间长了,谁还愿意来啊?
你说,这节目一开始打着 “女性成长” 的旗号,现在却变成了这样,到底是节目组错估了观众,还是观众的要求变高了呢?又或者,在流量至上的环境里,这样的节目真的很难保持初心?作为观众,我们其实就想看到姐姐们认认真真练舞台、凭实力说话,而不是整天看谁的人脉广、谁的话题多。你说,这样的《浪姐》,还能让咱们追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