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漫谈中国心理学的时间了。上一次我跟大家聊了一下,中国文化和欧美他们根源的文化之间的这个核心的区别是什么?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它的核心是“变”,而欧美的前身,也就是什么希腊文化、希伯莱文化等等的,他们的核心是“不变”。
今天我想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去聊一聊,他们的核心是不变这件事,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他们既然核心是某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他们就要找出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所以他们会努力的追求一个所谓这个世界最本质的、最核心的,最早的、最初的这么一个东西。
你看古希腊文明,它就会有原子论,就会找啊找啊,找到最后,找到一种特别特别微小的物质,就是叫做原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后代,这个究竟是多后,这个大家看法不一样,我们今天不说那个。总之它往后发展,它会发展出什么来呢?就是它会找公理,我不管有什么推理体系,我最初的公理是什么?
比如平行线永远不相交,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的一些东西,这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基础,那个核心,那个永远不变的那个东西。
如果不走科学的路子,走信仰的路子,它们就会往另一个方向走,它就会一定要找出一个叫“上帝”的这种东西。上帝是什么呢?上帝就是那个最初的、永恒不变的、最根本的那个根。这样一种文化精神哈,它到后边不管有多少的推演,有多少的新的东西出来,它骨子里边总要找这么一个稳定不变的基础。
这种思维模式呢,它有它的好处哈。所以你看西方人就特别习惯于,比如说什么立法呀,比如说什么定一些规则呀,会在一些稳定的基础上来去建立其它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这就使得他们做的东西呢,感觉更规范。
但是中国呢,就是另一条路子。中国呢,因为我们看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一个“变”,就不是不变,对吧。
那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呢,就能够更容易理解那种所谓圆通,所谓流变,不那么执着在一个不变的地方。所以呢就比较圆融,就比较灵活。从优点上来说呢,就不是那么僵化,就比较能够适应变化。但是从缺点上来说呢,就好像觉得有时候中国人是不是太不注重那些基本的规则了,我觉得这个是中外的一个区别哈。
但是我今天想延伸的去讲一下,就是说其实这只是一个整体上来说是这样的。你要是看的更细一点的事情,当然也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西方他们那个文化基础固然比较重视不变的那个东西,但是在不变的基础上,它却可以有很多变化。
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底下的不变越稳定,上边儿变化起来其实反而更方便。就像是说“哆来咪发唆拉西”是不变的,这样他才更方便他们做出千变万化的音乐。如果说“哆”都会今天高几赫兹,明天低几赫兹,那你可能反而不好作曲了。
那反之中国呢,也并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好像都不知道该有规矩,该有规则,该有确定不变的东西,不是这样子的哈,我们也知道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那个稳定的、一致的、不变的东西。
我觉得在变与不变之间,表述得最好的一种中国思想,就是苏轼曾经在他的词里边所说的一段话。那段话在我的心目中应该看作是经典,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我觉得是一个哲学经典。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的《赤壁赋》,里边有一段话,就是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觉得这个苏轼,作为哲学家,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所说的这个哲理啊,真的可能胜过很多千言万语,胜过很多其他哲学家一生写了厚厚的多少卷的书。
在我说这几句话的意义之前,我还要感叹一下,我们真的好多时候,中国的哲人,他跟西方哲学家不一样,他不见得是说我要写一本哲学著作,然后去讲他心中的这种理念。他可能就是真的在一篇游记里边,在一首诗里边,在很多这种很简短的文学作品里边,他去把自己的这种思想很好的就展现了出来。
按现代人的习惯,也就是按照现代人从西方学来的习惯,我们就会觉得,哦~这是文学作品,就是不是哲学作品。其实在我们中国古人不是这样子的啊,文学、哲学、人学、艺术、社会、文化、心理都是在一起的。所以我再说一遍啊,在我看来,《赤壁赋》实际上是一个经典,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
那么具体到那几句话啊,他讲的就是“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哲理,用了两个意象来说明这个东西:一个是水,这个里面说的水,实际上指的是长江的江水;一个是月,就是天上的月亮。
他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看这个江水啊,它时时刻刻都在流,所以说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它没有一秒钟是静止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苏轼说的这句话,就跟西方哲人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一个意思。
但是苏轼并不仅仅说的是这个,苏轼说从一面上看,你从它变的这一面来看,它这个江水,它实际上是在不停的变化。从一面来看是这样,但是从另一面来看,叫“而未尝往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变”中其实有一个“不变”,就是这个长江从古至今,从苏轼所能想象的那个未来和过去,它都是一直没有变的,它每年都是这样子流,没有说好像流着流着河水流干了,长江不在了,没有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变里边就有一个不变。
当然,我们大家要抬杠的话,就会说长江今天已经变了,因为我们建了三峡,我们也不要抬这个杠哈,他讲的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说月亮,也是这样子的,你从变的角度上来看,它每分每秒月亮都跟刚刚不一样,有的时候更圆,有的时候变成月牙,它时时刻刻在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千万年前、亿万年前的月亮和今天的月亮,又没有变化,所以是变中有不变。
就是苏轼自己总结的那句话,“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没有一瞬间是不变的。但是你要是看不变的那一面来说呢,那么天下万物以及我都没有任何变化。
所以我前面说哈,我说中国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变,呃~ 现在我要修正一下这句话,就是其实中国人的心目中,世界的本质:是变,也是不变。严格的说应该叫做“变中的不变”,或者叫做“不变中的变”。所以我们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变,即使是不变也是蕴藏在变中的。
我们说月亮千万年都没有变,实际上千万年中有哪一刻它没有变呢?它都是在变,不过这种变是不变的。如果我们说这个世界更本质的是变,那么你看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在变,这件事是不变的。所以这个世界更本质的是变还是不变呢?
这个里边我们问这个问题就问错了,因为我们假定世界有这么一个本质,这就是西方的思维方式,是读《赤壁赋》的次数太少,建议读1000遍《赤壁赋》,然后体验一下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这种变与不变是怎么一个关系。
所以中国的最早的第一部经典叫做《易经》,以后我还会再讲,这个“易”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易”的意思就是变化,就像是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放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易”字。它代表的就是日升月降,月降日升,它时刻在变异。但是呢,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不变异,不变。这个字实际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代表变,一个意思代表不变。
但也有人说这个字其实来自于蜥蜴,蜥蜴的那个“蜴”。那么蜥蜴,它这里边指的是哪种蜥蜴呢?指的是那种变色龙,它的皮肤的颜色随时在变,但是实际上它作为变色龙并没有变,它同样也是变和不变,是一体的,是一体两面的。
所以中国的思想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这种,我们不光在一个视角中看到一个变的世界,而且我们的视角本身也是可以变的。我们可以看到变,也可以看到不变,是真正的一切都在变,只有变不变。所以当我们能够连视角都在变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一种顽固的对某一种东西的执着,这应该是中国精神的一个底色。
你看哈,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懂得这个东西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也不能体会到这个东西,这毕竟是一个只有少数的中国人能够很清楚的理解的东西。但是虽然如此哈,你会发现这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它会渗透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会使得中国人的文化中的各个具体的方面的具体的表现都有一些不同于西方文化中人的特点。
所以有些人说,中国人的“老天”其实就跟西方人说的“上帝”是一回事,其实不是一回事。哪怕是中国在商代的时候,曾经把“老天”就命名为“上帝”,那也和西方人所说的“God”不是一回事。因为我们的老天爷也是会交班的,在很多很多年之前可能是另一个神,而在很多很多年之后,可能玉皇大帝也会把这个位置交给一个新生的,不知道要叫什么皇大帝。上帝尤且如此,更别说别的了,自然也都是不一样的。
好吧,我今天呢,就跟大家这么随便瞎聊聊。下一次呢,我打算在生活中找一个具体的东西,一个小事来聊一聊中国文化的特点,或者说中国文化中生活的人的特点。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作者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