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货郎救2000多红军战士;几十年后才找到他,却已时日不多

白晴聊历史 2025-02-23 10:43:2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1934年,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货郎,却在危难之际,救下了两千多名红军战士。

几十年后,英雄再被寻访时,他却已时日无多……

那一年,战火纷飞,红军突围艰难,饥寒交迫,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而这个普通的货郎,凭着一颗善良而坚定的心,毅然伸出援手,在敌军的封锁下,为红军送去食物、情报,甚至掩护他们突围。

可他从未以此邀功,几十年间,始终隐姓埋名,消失在人群之中。

直到晚年,一封迟来的寻人启事,才揭开他尘封已久的故事。

命悬一线!2500名红军陷绝境

1934年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这一年的12月,约2500名红25军将士在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来到河南卢氏县境内。

谁知道,狡猾的国民党早已埋伏多时。

原来,国民党调集了杨虎城的第60师、上官云相的鄂豫皖三省追剿纵队,以及第40军等三支精锐部队,妄图合围歼灭这支红军队伍。

消息传来,情况危急!红军首长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讨突围之策。

指挥部内,气氛凝重。

程子华神情严峻,双目炯炯有神,低沉的嗓音透着坚毅:"我军兵力单薄,寡不敌众。

若正面交战,必将损失惨重。

当务之急,是寻找一条安全撤离的路线!"

吴焕先用力点头附和,接着说道:"没错!问题是,我们初来乍到,对当地地形并不熟悉。

况且敌军正在合围,时间紧迫。"

会议席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脱险之计。

有人甚至悲观到,宁可拼个鱼死网破,也不愿坐以待毙。

顿时,会场上一片喧哗,人心惶惶。

程子华唰地站起身来,目光如炬,环视四周,沉声说道:"同志们,大敌当前,我军性命攸关!此时岂能轻言放弃?相信在场每一位战士,都曾发过誓言: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如今,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使在场将士为之一振。

吴焕先紧接着说:"没错,眼下当务之急,是派遣侦察兵去打探敌情,寻找一条安全的撤退路线。"

就这样,军长程子华连夜派出几十名侦察兵,兵分几路前往各处探查地形。

然而,由于初来乍到,又缺乏当地老百姓的支持配合,侦察兵们辛苦查探多日,却始终一无所获。

眼看撤退无望,红军将士个个垂头丧气。

程子华见状心急如焚,当即拍板:由他亲自带队外出探路!就在他们走投无路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绝处逢生!挑货郎陈廷贤挺身而出

程子华率领侦察小分队行至一条崎岖山路,偶遇一名背着竹筐卖货的中年汉子。

见他身着粗布衣裳,面色黝黑,一副山西老乡的打扮。

程子华心中一动,上前攀谈起来。

原来,这位挑货郎名叫陈廷贤,早年父母双亡,无以为继,只得带着幼弟和两个年幼妹妹相依为命。

然而,生活的重担如一座大山,把年仅12岁的陈廷贤压得喘不过气来。

为了不让弟妹再挨饿受冻,他只得忍痛将弟弟送给别人抚养。

可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妹妹们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夭折了。

悲痛欲绝的陈廷贤独自背井离乡,去山西运城一带挖盐为生,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生活虽苦,但勤恳质朴的陈廷贤为人本分,在运城讨了个老婆。

后来,他带着妻子回到久别的家乡,两口子一起在糕点店学手艺,天晴了就挑着担子在深山老林里做些小本生意。

日子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这一天,陈廷贤像往常一样挑着糕点担子吆喝着,突然,一个操着山西口音的军人走过来问路。

一番交谈下来,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程子华说明了红军来意,陈廷贤听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为红军带路。

原来,此时的陈廷贤已对国民党军阀的横征暴敛深恶痛绝,对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之举早有耳闻,此番相遇,让他对这支红军部队顿生敬意。

就这样,在陈廷贤的带领下,红军部队连夜出发,趁着夜色掩护,全队一路跋山涉水,沿着崎岖小路,穿过幽深峡谷,终于在12月5日顺利到达卢氏县城附近。

陈廷贤又单枪匹马潜入县城,侦查敌情,发现敌军大队人马刚刚开进县城,看来是躲过了一劫。

接下来的行军道路更加艰险,但在陈廷贤的领路下,红军将士没有一人掉队,转过一座座大山,穿过一道道峡谷,一鼓作气冲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成功进入陕南根据地,化险为夷。

真诚相待!军民鱼水情谊深

红军顺利突围,程子华和吴焕先对陈廷贤感激不尽。

临别时,程子华递给陈廷贤200块大洋,想以此表达谢意。

但陈廷贤看着这沉甸甸的银洋,却连连摆手。

"司令,您把钱收回去吧!我这都是应该做的,用不着您破费。"

陈廷贤憨厚一笑,眼角眉梢都是真诚。

程子华见状,也不再勉强。

但他灵机一动,掏出一张纸,郑重地写下一行字,盖上鲜红印章,递到陈廷贤手里。

"老乡,你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就是我们的同志了!这张纸,就当作立功证明,留作纪念吧!"

陈廷贤接过这张沉甸甸的"立功证明",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和自豪。

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百姓,能得到军队首长亲笔题字的立功证明,这是何等的荣耀!

从此,陈廷贤把这张纸视为珍宝,小心翼翼藏在家中土坯房的一个小洞里。

纵然后来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这间房子化为一片废墟,陈廷贤心中革命的火种,也始终没有熄灭。

初心不改!陈廷贤生命的最后心愿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进入一家食品公司上班,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

就算后来经历"文革"的冲击,他对党的热忱也从未消减。

1983年,中央领导得知当年陈廷贤救助红军的事迹后,专门派人四处寻访这位恩人。

然而等他们好不容易找到陈廷贤时,却不料他已经在一年前因病去世。

据陈廷贤的女儿回忆,父亲生前常常嘱咐家人,他百年之后,一定要把他埋在党校旁边,因为那里离党最近,他死后还能常常听党课......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陈廷贤的一生,是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对革命、对党无限忠诚的缩影。

这位挑货郎,用他朴实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用他无私无畏的品格,诠释了什么叫做"舍己为人"。

纵然历史的烟云早已淡去,但陈廷贤的事迹,必将在后人心中长存!

信息来源:

《80后不知道的人和事》

《红军长征中的无名英雄》

《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老百姓》

0 阅读:25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