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衡请假六天,朱元璋爽快批准,第七天回来,朱元璋:斩

白晴聊历史 2025-02-23 10:43:0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一道请假六天的请求,朱元璋爽快批了;第七天,人回来了,朱元璋却冷冷吐出一个字:斩!

明太祖朱元璋,以严苛治国闻名,朝堂之上,他的权威无人能忤逆。

然而,区区六天的假期,何以让一位官员走上绝路?

"忠言逆耳"?苦口婆心终落空

然而,周衡的正直敢言,到最后却成了他的致命缺陷。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虽然赏识周衡的才华,但周衡屡次直言进谏,终究惹恼了这位心胸狭窄、疑心极重的君主。

当朱元璋想要对前几年实行的免赋优惠政策改弦易辙之时,周衡据理力争:"陛下,您之前下诏免去江南百姓赋税,如今怎能食言?古人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身为天子,更应恪守诺言才是!"

周衡的一番话,戳中了朱元璋内心脆弱敏感的那一处。

他虽为天子,但出身底层,刚刚坐稳江山,心中对百姓还存着些许恻隐之心,一时拿不定主意。

君臣之间,难免会有意见不一致之处,这本无可厚非。

周衡的谏言,看似合情合理,但也恰恰揭穿了朱元璋那伪善的面纱。

他想加赋,却被一语道破了内心真意,这份窘迫和愤怒,在暴躁如朱元璋的性格里,是很难压制的。

周衡见状,更加恳切:"愿陛下三思!江南之地,是大明的经济重镇。

若是在百姓安居乐业之时突然加赋,只怕会激起民怨,得不偿失啊!"

这番摆事实、讲道理,让朱元璋一时语塞,再加上周衡坚定的眼神和毫不畏惧的语气,让他莫名心虚。

他固然强权在手,却也清楚,若真的一意孤行,结果未必会如己所愿。

他需要给自己留一个台阶下,不能在这个时候和周衡撕破脸。

朱元璋听后,沉默良久,最后还是接受了周衡的规劝,暂且搁置了加赋一事。

表面上虽不动声色,但内心对这个敢和自己唱反调的臣子,早已心存芥蒂。

这一番对话,便埋下了日后周衡横死街头的祸根。

朱元璋虽暂时顺了谏官的意,但他心中对权力的渴望,对绝对服从的要求,又岂是区区一个周衡能阻挡的?这个年轻有为的谏官冒犯了皇权,终将有倾覆之灾。

请假不归,朱元璋借机诛杀?

时隔不久,周衡的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告假还乡,主持丧礼。

按理说,人伦大事,天子也不好拦阻。

朱元璋二话没说,就批了个长假:足足六天!这其中隐藏的杀机,外人不得而知,连周衡自己也浑然不觉。

六天之期转瞬即逝,周衡却没能准时回到京城销假复命。

原来,路途遥远,他被一些琐事耽搁了脚步。

等他风尘仆仆,匆忙赶回朝廷之时,竟已迟了一天!

一向勤勉尽责的谏官,竟然迟到了?朱元璋看似惊讶:"呵,想不到啊,周大人您不但在朝堂上敢和本君唱反调,在请销假一事上,竟也如此言而无信!古人不是常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吗?"

周衡连忙叩首请罪,将延迟一天归来的原因,细细禀明。

朱元璋却不为所动:"法不责众,却容不得官员如此!"周衡这才恍然大悟,陛下这是要杀鸡儆猴,借机铲除异己!可是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难道他真的就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

朱元璋面无表情,任凭周衡如何跪地求饶,他的心早已狠狠地扑在了独裁的道路上,早已容不得半点质疑和反抗。

他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谏臣,他要的,是最忠实的奴仆。

然而,木已成舟,覆水难收。

朱元璋一声令下:"推出午门,斩立决!"短短七天之内,朝中又少了一员敢讲真话的谏臣。

周衡的鲜血,溅在了皇城根下,溅在了专制暴君冷酷无情的脸上。

朱元璋用鲜血和人头,再次奠定了自己雷霆手段的权威。

血债血偿,欠下的民脂民膏就这样还清了?

幸运还是不幸?

对比周衡其人其事,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他是不幸的,不该直言逆耳,触怒权贵;也有人说,他是幸运的,虽然横死,却坚守住了自己的操守,没有变节。

其实,幸不幸,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选择了忠诚,他实践了担当。

这是周衡的本色,也是历代直臣们不变的操守和追求。

只是,也恰恰因此,他们才会步入不归的深渊。

周衡作为一名小吏,能直言敢谏,本就难能可贵。

他没有被权力迷惑,始终以百姓福祉为重,这份赤忱之心,更是值得后世称颂。

可惜,这等难得的人才,既没能被善用,反倒成了独裁者眼中的钉子,被轻易地除掉了。

这大概就是时势造英雄吧。

在一个崇尚阿谀奉承的时代里,敢讲真话往往没有好下场。

周衡的悲剧,何尝不是古今多少直臣的缩影?他的死,警示后世:在专权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在这个冷酷的权力漩涡里,人性还能剩下多少?

"杀一儆百"的戏码,不知上演了多少回,历史从来就是相似的。

而现实社会里,又何尝没有周衡这样的悲剧?有人在物欲中迷失,有人在势力下屈服,也有人坚持自己的信仰,纵然九死一生。

古今一梦,道理通透,为官之道,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其中最难能可贵、也最容易丢失的,恰恰是"修身"二字。

结语:纵观历史,像周衡这样敢逆君意,坚持己见的臣子,并非个例。

无奈滚滚红尘,多少磊落之士,埋骨荒野;多少直言敢谏,偃旗息鼓。

权力面前,真话难讲;人性面前,欲望难抗。

百姓视为忠良,在当权者眼中却可能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这,就是古往今来,一些正直官员的无奈吧!但是,吾辈仍需铭记: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即便身处再艰难的时局,也要坚守本心,勿忘初心。

或许,这才是对周衡们最好的告慰。

信息来源:《西神丛语》、《江苏通史》等

0 阅读:17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