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烽烟中,探寻长安的城市意象和城市想象

真观聊社会 2024-08-17 02:57:40

当我们谈论起建筑时,我们会首先想到什么?维托·阿孔奇说:“建筑不是关于空间的,而是关于时间的。”在6000年漫长的时光变迁中,一座城市的五脏六腑诞生和衍化,逐渐演变成我们当下熟悉的风土人文。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意象的外显,7月27日,我们在贞观BOOKS邀请到了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传统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苏海龙老师,用温情脉脉的语调,娓娓重述西安这座土地六千年长河中的荣光与失落,展开无限悠远的城市想象。

以下是本场讲座的文字稿(节选)。

关于读懂西安的十二个角度

感谢贞观的邀请,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这次主题是“从城市意象到城市想象”,所谓意象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我们当下看到的,而想象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比如我们提到西安自然会想到长安,这就是从城市意象到城市想象。那么,如何发掘这两个概念之间历史与现实的张力,就是我们今天题目展开的契机,而我所以不用长安而用西安而非长安作为这次讲座的题目,也是隐含了我所倾向的的一种立足于现实,关照过去,展望未来的观察态度。

在展开讲座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定了这个题目后,我所想到的一些角度。

第一个角度叫“西安的历史与历史的西安”。

“西安的历史”很好理解,好比就是我们在西安博物院里地下一层看到的通史陈列。而“历史的西安”则是用一种跳出西安的视角梳理大历史以及他者视角中的西安。我们不举周秦,也不举汉唐,举一个宋朝的例子:记得有老师曾经统计过包含了南北宋的《全宋词》中直接出现“长安”的词句,竟然有319首,而出现“临安”的词句只有15首,出现“汴京”的更只有2首。甚至到了清代,描写北京的书籍也是大量用长安指代,除了红楼梦中俯拾皆是的例子,知名的北京史地掌故书籍《日下旧闻考》就是化用了“长安日下”的典故。由此我们可以说:长安已经内化为中国文化深层概念中对自身历史政治稳定、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一种文化想象,因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足、不满意而做出的一种幽深寄托。由此才有了从宋元明清一直到持续到民国、 从欧洲到日本很多学者一辈子其实也许都难得来一次长安,却把“长安”作为梦来追、作为一生的学术对象来研究,从而留下大量可以称为“长安学”的著作。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乡愁下研究乡邦地理的范畴,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乡愁”,这在所有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长安不单是西安人的西安。

第二个角度是“自然中的西安与西安中的自然”。我们一会儿会有不少的图片展示,从中国版图的宏观地理到渭水平原的中观地理,从八水绕长安的微观地理到历代西安城中的人造自然,我所谓“身体地理”,这些一起构成了自然西安的大环境与小环境。

第三个角度是站在地缘与政治的维度,西安这座城市一直是“边缘——中央——边缘——中央”这样的命运,不断反复。在文化上从西周之后秦与东方诸国的攻守形势变幻,到秦汉隋唐乃至宋代,西安大多数时候都身在文化想象的中央,而从北宋开始直到晚清民国,西安则演变为东部想象中的国家边缘,这就是从边缘到中央,从中央到边缘。

第四个角度“封闭——开放——封闭——开放”是想说明什么?可以做两个层面理解,我们口中的西安城,不是一直有城的,这个城市有时候是没有城墙的,比如秦代,再比如如今,我们对城的概念也比之前三十年进城出城时代模糊不少,再比如我们今天交大西安,似乎是越来越大,但其实去明清几百年来西安府的范围一直是北到铜川,东到渭南,西到周至,远超过当下时代我们还在规划和争议的西咸一体化甚至西渭一体化。

第五个角度叫“北阙与南山”则是一个文学史的概念,北师大的康震老师曾提到唐诗里大面积地出现了北阙与南山的这种意象,所谓“北阙连山顶,南山对当中”,北边是宫殿,南边是山野,慢慢的,这种意象逐渐演进,就成为了北边是君,南边是臣,再到北阙南山是故乡,一种所谓文化乡愁,既对立又统一、很有诗意和画面张力的概念。

第六个角度“生与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有人都会说到的,西安是一座古都,这座城市埋葬了无数王侯将相,网上有人开玩笑说西安“遍地是坟”,生死是生生死死叠加在一起的,当下与永恒在这里聚焦,是生命的共存,如何处理“生与死”的宏大,这个充满哲学性、挑战性和想象力的问题已经和将要透露着我们与历史的相处之道。

第七个角度“阙和中”表达的是架构与权利,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有形象的一个概念,中者主也,阙者对也,比如中是宫殿,“阙”指的就是宫殿两边的楼台,我们所讲究的对称之美,中是阙的前提,阙是中的铺陈。当代城市里就是西安从古到今大大小小几十条礼仪、功能、风景轴线和各式各样的阙的意象,从秦始皇的表南山以为阙,到明代秦王府选址中望大小雁塔为阙,从东西南北大街上各式各样的阙,到城市各个重要节点的阙的意向与中的意识,都在告诉我们西安六千年城市规划传统的强大继承性、发展性与生命力。

第八个角度“意和象”,这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简单说就是文与图的关系,古人讲究左图右史,光有文字太干瘪了,尽管表达得很有深度,但是图的形象更符合我们的认知思维,意境与印象,思想史与艺术史都是包含在这个主题之内的。我们说思想史有高度、但我今天我们更偏向于艺术史的东西,尽量拿图片来表达,虽然目前为止我们一个图片都没有,这也是在和大家讨论不同理解框架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会融合这些角度,填充图像。

第九个角度“势和形”,古代有一句话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我们讨论:势是宏观 什么是西安的势,形是微观,什么事西安的形。比如势中的“山与水”这个层面,画论中所谓“胸中有山,方许做水。腹中有水,方许做山”,都是在说两者互补与承接。

第十个角度“礼仪与风景”,一般来说 建筑偏于展现礼仪,而园林用于展现风景,一者严肃,一者活泼。但是同样不乏活泼的风景建筑,严肃的礼仪风景。这就是这座城市的丰富所在。比如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轴两侧的开放性园林,就是我心目具有历史意蕴与现代城市价值的公共公园范例,大家活动很自由充分,也有历史的想象,所以说真正风景的价值就在于要有一些能放下身段的东西,脱离开轴线,躺一躺、坐一坐,让人的身体更舒适一些,同时也不缺少历史的底蕴与想象力。

第十一个角度“本土与外部”,外部的文明到了陌生文化环境中时间久了就会融入土著,甚至慢慢就成了土著文明的标志。举个例子,玄奘法师西天留学的过程中被印度文化征服,回国之后,在唐王朝的首都完全仿照天竺的风格建了一座塔,后世虽有修葺,但主体轮廓与气质未变,这就是如今的大雁塔。这样一派异域的建筑形象在西安矗立了一千多年,竟变成了中国古都的代表形象,这就是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的城市精神。

第十二个角度“奇观与日常”。建筑学里有巨构的概念,像北京的鸟巢就是一种“巨构”,我们认识的长安塔同样也属于如此。放到城市里头,它是一个大的标志性的建筑,是城市每个人所熟知的,而日常,就是街尾巷陌,安住我们身体的这些小的环境,这些构成了奇观与日常,假设长安城所有的路都100米宽的朱雀大街的话,你说长安城还有什么意思呢?

以上这些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角度都在提醒我们,谈西安,赞美和批判都很容易,难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来观察和品读,因此我们今天这个题目如果把“西安”笼统地改成“长安”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长安远远代表不了西安这座走过六千年风雨伟大而真实城市的全部内涵。

接下来苏老师融合以上十二种观察角度、以二十四张主题图片为线索,为听众们娓娓道来西安古往今来城市的格局演进历程与内在逻辑、对存留至今而隐秘不易察觉的城市形态的侦探式发掘分与精彩图文分析、从具有代表性历史建筑的营造逻辑、文化想象,到具有非凡艺术性,却沉默甚至消失的园林建筑的前世今生、抽丝剥茧,整个讲座持续近6个小时,长达500页ppt的酣畅分享,窗外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书店内听众们仍意犹未尽。鉴于讲座内容过于丰富,今后我们有机会将逐步分篇幅分享。

曲江星河湾二期,星河湾西安九载匠心极著。

立址曲江核芯贵脉,圈层、户型、规划、奢装全系升级,启新鼎级生活想象。约114亩钜著,奢造约80亩东方水景园林,还原风雅诗意。建面约278/304/327/399㎡传世大宅,空间迭代升级,全面打造约8.2-9.4米阔境宽厅,约3.4-3.6米至奢层高,划定层峯疆域。

星河湾原创东方奢装,集萃全球臻材,以精工匠艺打磨,革新高品质人居典范。仅756席至贵珍藏,一席圈层越级。

0 阅读:3

真观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