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席卷了南斯拉夫。
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导致数万平民伤亡,国家重创。
而这场战争的幕后推手便是美国时任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坚决推行美国的全球干预政策。
她的家族曾在二战期间受到南斯拉夫的庇护,但数十年后,她却主导了对这个国家的毁灭性打击。
如果要选一个能完美代表美国“干预主义外交”的人物,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无疑是最佳人选。
从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联合国大使,到1997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她一直是美国全球扩张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奥尔布赖特原本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犹太家庭。
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清洗,奥尔布赖特一家也被迫流亡。
而她的父亲时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新闻官员。
然而,讽刺的是,这个家族曾在南斯拉夫受到庇护,而她却最终成为了摧毁这个国家的关键人物。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一度成为世界霸主。
然而,美国并未心满意足,依旧虎视眈眈,对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充满敌意,利用各种手段削弱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在这一过程中,南斯拉夫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社会主义堡垒”,成为美国最希望拆解的目标。
而且,奥尔布赖特始终认为,巴尔干地区的事务应由美国主导。
所以,她趁铁托去世后,联邦政府逐渐失去对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民族冲突和经济危机让这个曾经强盛的国家陷入混乱之时,把水搅得更浑。
比如,她积极推动美国援助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暗中支持反对塞尔维亚的势力。
还利用媒体宣传“塞族人是巴尔干的侵略者”,塑造米洛舍维奇为“战争罪犯”的形象。
事实上,南斯拉夫内部的民族冲突,并非完全不可调和。
但奥尔布赖特和美国政府刻意放大矛盾,拒绝支持任何和平解决方案,反而采取“扶持一方、打压一方”的策略,促使各方对立升级。
她利用西方媒体的力量,将米洛舍维奇描绘成“东欧的希特勒”,让世界舆论站在美国一边,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制造舆论基础。
1999年的血色春天1999年初,科索沃的局势愈发紧张。
阿尔巴尼亚裔分裂势力“科索沃解放军”在西方的支持下不断发动袭击,而南联盟政府则对科索沃展开军事行动,试图平息叛乱。
这一情况,成为了奥尔布赖特推动战争的绝佳借口。
为了制造“战争的合法性”,美国主导了在法国拉姆布伊举行的“和平谈判”,试图迫使南联盟接受科索沃的“自治方案”。
然而,这次谈判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
奥尔布赖特提出的“和平协议”,看似是为了保护科索沃阿族人的权益,实际上却是对南联盟主权的极大侵犯。
协议规定,北约部队可以自由进入南联盟,甚至有权使用该国的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这显然是米洛舍维奇政府不可能接受的。
南联盟代表团本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妥协,但奥尔布赖特毫不让步,甚至当面对南斯拉夫代表表示:
你们只有两个选择——接受,或者被轰炸。
结果可想而知,谈判破裂,北约迅速以“南联盟拒绝和平方案”为借口,悍然发动战争。
1999年3月24日,北约正式开始对南联盟的空袭。
炸弹落下的第一天,贝尔格莱德的街头陷入恐慌。
北约称,他们只会打击军事目标,但实际上,民用基础设施成为主要袭击对象。
电厂被摧毁,全城陷入黑暗;医院被轰炸,医生们在断壁残垣中抢救伤员;大桥被炸断,车辆和行人落入冰冷的多瑙河……
4月23日,北约战机轰炸了贝尔格莱德的广播电视台,16名新闻工作者当场死亡。
这一事件震惊世界,然而奥尔布赖特却冷漠地表示:战争总有代价。
而1999年5月7日,北约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精准击中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这一攻击导致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的三名记者死亡,多人重伤。
而奥尔布赖特却在事后声称这是一次意外。
但事实表明,美国的情报系统早已标注了大使馆的位置,而北约仍然选择轰炸。
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战争结束后,南联盟被迫接受北约条件,科索沃成为联合国托管地。
2008年,科索沃在西方的支持下单方面宣布独立,至今仍未获得联合国承认。
如今的科索沃,俨然成为了美国的后院,境内驻扎着欧洲最大的美军基地,也就是邦德斯蒂尔基地。
这里不仅是美国的战略前哨站,更成为了巴尔干地区的毒品、人口贩卖中心,彻底沦为“欧洲的黑洞”。
与此同时,阿族极端分子趁机对塞族人展开报复。
成千上万的塞族人被迫逃离科索沃,教堂、修道院、历史遗迹被焚毁。
而北约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对这些暴行选择了视而不见。
南联盟失去了科索沃这个战略要地,国家经济全面崩溃,基础设施在战争中被严重摧毁,社会陷入动荡。
大量战后难民流离失所,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曾经铁托统治下的南斯拉夫,是东欧最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如今,塞尔维亚却成为了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对于塞尔维亚来说,1999年的战争是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
贝尔格莱德街头,仍然保留着当年被炸毁的建筑,提醒着每一位行人,那场战争带来的苦难。
而奥尔布赖特的名字,在塞尔维亚至今仍然是耻辱的象征。
她的外交策略,不仅摧毁了一个国家,更在西方国家内部创造了“随时可以绕过联合国、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危险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