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半两与汉代半两的综合对比
一、尺寸与重量
1. 秦半两
- 尺寸:直径多在2.5-3.2厘米之间,大型钱可达3.5厘米以上。
- 重量:标准重约8克(秦制半两),但实际出土钱币差异较大,轻者约6克,重者可达20克以上。
- 特点:钱体厚重,边缘不修整,穿孔方正但工艺粗糙,部分有流铜现象。
2. 汉代半两
- 榆荚半两:直径仅10-20毫米,重量0.5-2克,轻薄如榆荚。
- 八铢半两:直径27-31毫米,重3.5-5.5克,接近秦半两但更轻薄。
- 四铢半两:直径2.4-2.6厘米,重2.2-2.8克,钱文平整规范。
- 对比:汉代半两整体较秦代轻量化,尺寸逐步缩小,体现币值贬值和减重趋势。
二、版本与分类
1. 秦半两
- 战国半两:形态不规则,字体为大篆,笔划粗犷,重量差异大(3-10克),穿孔小且不规整。
- 秦代半两:统一后铸造,小篆字体方正规范,重量趋近8克,形制相对统一。
- 特殊类型:包括“连山两”“有郭半两”及厚重型(超10克),后者存世罕见。
2. 汉代半两
- 榆荚半两:汉初私铸为主,钱文随意,多“双人两”或“连山两”。
- 八铢半两:吕后时期官铸,钱文扁平近隶书,外郭规整。
- 四铢半两:文帝时期规范铸造,钱文方折,穿孔较小,存世量大。
- 其他版本:包括五分钱(吕后后期)、有郭半两(汉武帝时期)及铁质半两(地方铸造)。
三、书法特点
1. 秦半两
- 字体为小篆,李斯所书,笔划挺拔方折,字形高凸,具有秦篆的庄重感。
- 战国半两保留大篆遗风,笔划随意,形态狭长。
2. 汉代半两
- 汉初榆荚半两仍存秦篆余韵,但笔划简化,字形松散。
- 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逐渐转向隶书风格,笔划平直方折,结构疏朗,字口浅平。
四、存世量与价格
1. 秦半两
- 存世量:战国半两较少,秦统一后半两存世较多,但精品(如超10克厚重型)稀有。
- 价格:普通品约10-200元;8克以上精品可达数千至数万元(如战国半两17克拍出2.3万元)。
2. 汉代半两
- 存世量:榆荚半两因轻薄易损存世较少,四铢半两存世量大。
- 价格:
- 榆荚半两:普通品8-15元,传形版约150元。
- 八铢半两:20-50元。
- 四铢半两:普通品5-10元,特殊记号版(如上下星纹)可达500元以上。
秦半两与汉半两的核心差异在于:
1. 重量与形制:秦半两厚重(8克左右),汉半两逐步减重至2-5克。
2. 书法演变:秦篆方正庄重,汉篆趋隶书化。
3. 版本多样性:汉代半两因政策调整衍生更多细分类型。
收藏时需结合重量、字体及版别特征综合判断,战国半两和秦代厚重型为高价稀缺品。初学者可关注字口清晰的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