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钱币上铸有篆书 “千秋万岁” 的钱币主要属于辽代。根据历史资料和钱币研究,辽代(916-1125 年)铸造的 “千秋万岁” 钱是典型的吉语钱,多用于宫廷礼仪、祈福或赏赐,而非流通货币。这类钱币的特点如下:
1.辽代篆书千秋万岁钱的特征书体与形制:钱文 “千秋万岁” 为篆书,对读或旋读,书法风格古朴粗犷,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气息。例如,一枚辽代篆书小平钱直径约 2.23 厘米,铜质泛白,绿锈自然,钱文布局协调,保留原始打磨痕迹,表明其未参与流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 “千秋万岁” 钱也明确提到存在篆书版,且形制多样,包括小平、折二、折五等。可能有多种形式。
怪怪的简化字
材质与工艺:辽代 “千秋万岁” 钱多为青铜质,部分为鎏金或银质,铸工精良。例如,有折十型大钱直径达 4.8 厘米,厚 0.4 厘米,重 46.5 克,背饰蝙蝠浮雕,展现了辽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文化内涵:“千秋万岁” 在辽代象征对帝王或尊者的祝福,与契丹文化融合汉文化的特点相符。例如,辽圣宗时期的石幢铭文将 “万岁” 专指皇帝与皇后,“千秋” 则用于亲王公主,体现等级之分。2.与其他朝代的区别五代十国(刘仁恭):五代十国时期的幽州刘仁恭父子也曾铸造 “千秋万岁” 钱,但多为楷书或隶书,书体规整,与辽代篆书风格迥异。例如,刘仁恭所铸特大型钱为楷书旋读,直径达 6.2 厘米,重 81.46 克,光背无文。部分泉谱曾将篆书 “千秋万岁” 钱归入刘仁恭名下,但近年研究认为这可能是误判,实际应为辽代铸造。汉代瓦当与吉语钱:汉代瓦当确有篆书 “千秋万岁” 文字(如灵宝市博物馆藏汉代瓦当),但瓦当属于建筑构件,并非钱币。汉代吉语钱以 “五铢” 等为主,未见 “千秋万岁” 篆书钱。3.断代依据与争议考古与文献支持:辽代 “千秋万岁” 钱多出土于内蒙古、辽宁等辽地,且与辽代年号钱(如 “通行泉货”)共存。南宋洪遵《泉志》记载辽使曾以 “千秋万岁” 钱入贡,印证其作为贡奉品的性质。辽代 “千秋万岁” 钱背文丰富,如 “家国永安”“国泰仁安” 等,而五代十国版本背文较少,进一步佐证其辽代属性。书体与工艺差异:辽代 “千秋万岁” 钱的书体融合魏碑与隶书风格,部分文字简化(如 “万” 字为双横),体现契丹人学习汉文化的特点。相比之下,五代十国钱文书体更接近唐代楷书,无此特征。篆书极其优美。
古钱币上篆书 “万岁千秋” 的主要铸造朝代为辽代。这类钱币作为辽代吉语钱,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研究契丹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若收藏或鉴定此类钱币,需重点关注书体风格、材质工艺及出土背景,以区分辽代真品与现代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