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亲眼所见,虽然眼见未必为实,但结果确实是如此。
有个人从小就嫉妒心强,他出身农村,他年轻时候的最大梦想就是当村长,比所有人都强,过得都好。
不仅仅是比庄上的人强,他也容不得兄弟姊妹、亲戚和朋友比自己强,后来他有个兄弟做生意赚了钱,他就心里难受,恨不得把钱都归自己,巴不得亲兄弟倒霉。
等到他终于当上村长,没有得意多久就丢了“宝座”,然后江湖漂泊,岁月蹉跎,一眨眼人就老了,这时候放眼四顾才发现:
自己一辈子辛苦,也就是周围人的平均水平,甚至还有很多不如人的地方。
人老了才知道:“见不得人好”是小人,其后果就是自己不会好!举个例子,列夫·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里的主人公就是在一种精神上极其孤独的情况下死去的,在临死之前,他终于醒悟了自己一生的年华虚度,活在了自欺欺人之中。
他一生的过往经历是最简单最平常,也是最可怕的,到了最后他清楚地感受到了真实的残酷:
他仰天躺着,重新回顾自己的一生。早晨他看到仆人,后来看到妻子,后来看到女儿,后来看到医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证实他夜间所发现的可怕真理。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他赖以生活的一切,并且明白这一切都不对头,这一切都是掩盖着生死问题的可怕的大骗局。这种思想增加了他肉体上的痛苦,比以前增加了十倍。
在这之前,他醉心于世俗的游戏,用虚伪和欺骗掩盖了生死,他一辈子追求体面,想要优于别人,“工作的乐趣既是抱负心的满足,社交的乐趣即是虚荣心的满足。”但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呢,虚荣、攀比的尽头其实是一无所有。
所以,“见不得人好”就是小人之心,其后果就是自己不会好——自己对自己的惩罚。
在这个世界上,庸鄙却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太多了!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有清醒的机会,比如上面提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例子,如果不是死到临头,他怎么会看到从亲友到同事、乃至于家人对他痛苦的漠不关心呢?
当他受尽病痛折磨的时候,没有人感同身受,谁也不来安慰他。
而在生活还是“正常”的时候,人们都是喜气洋洋或得意洋洋,觉得自己很不错,别人都在对自己羡慕嫉妒恨,活着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去一样。
我曾遇到一个女人,她占了别人很大的便宜,高兴的不得了,觉得自己真聪明,而等到她因失误、失信遭受惩罚的时候,她就特别生气,觉得别人怎么那么坏。
于是她就四处抱怨,说别人坏话,渴望报复别人,好像自己是白莲花一样纯净无辜。这时候如果你戳破她的幻想,告诉她就是自私贪婪双标的庸人,她简直能气到要死,恨你入骨,视你为深仇大恨。
自欺欺人是最难克服的人性弱点!因为工作关系认识某金融机构的打工者,她平常说话就有些忘乎所以,好像客户的钱就是她的,这就像卖豪车的人总有自己跟客户一样档次的错觉一样。
在言谈中她会讲到自己和同事是如何诱导那些“低端客户”的,“就是要打击他们的信心,不能对他们太客气,你越强势他们越老实听话……”她还有个口头禅,“穷人太多了呀”。
直到后来她丢了工作,每月要还房贷车贷,生活压力大,这时候她才有了自己也是穷人的体会,因为角色的变幻,她就体会到了更多的痛苦。
事实都是这样,不是自己事到临头就没有感同身受,所以说人性最难克服的弱点就是自欺欺人。
势利心和唯利是图的人,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回旋镖”。
庸人必须觉得自己比别人牛才行,否则他怎么活?一切都是构建在“自己比别人牛”的心理、认知基础上的。魑魅喜人过,越是庸人越喜欢议论别人的不好,他们总觉得只有自己好才算好。
现实中有很多可笑的人,他们平常摆着一张严肃脸,自命不凡。然后呢,当发生某些事后,他们忘了自己前面的自以为是,后面却要怪别人不理解他们。
想证明自己比周围人强的人,只能是跟不如他的人在一起,以此来寻求存在感、虚荣心的满足。
这是平庸之辈最喜欢的把戏,离开了这点乐趣和享受,他们是很难忍受现实生活的。
最后,我们既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能不自爱不自重,更不能不自立不自强。要知道只有你在乎你,否则还有谁在乎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