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亲眼见过,才能有切身的体会。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不管贫富,无论智愚,所有人在“生老病死”面前都是平等的,大家都要受其苦,躲无可躲,避无可避。
道理都知道,可人往往有侥幸之心,在自己没有遭遇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特殊的,会是个例外。
活着的时候浑浑噩噩,死去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活过。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人生代代无穷已,从古至今,多少人都是一辈子困在了自己的观念和欲望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作自受。
“老”意味着什么?真实见闻:唉,有些事情确实比死亡更残忍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老去的时候,他(她)自然会体会到什么叫悲哀。为什么悲哀?
因为很多事都无能为力了,原来放心不下的事,原来那些思量、欲望、企图、妄想等,都烟消云散了,而且你会知道它们再也没有了意义,不会再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都将消散,依附在上面的一切还有什么可能继续存在呢?
到了最后的时光,日薄西山,时间按天计算,过一天少一天,身边的人无论爱恨都是见一面少一面,爱恨情仇无所寄托,再多的牵挂、恋怨都要随着自我的消失而消失。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淡生死,但就是放不下心中的执念。
身体变得腐朽,意味着自尊的消亡!当一个人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无所谓自尊了。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喜怒哀乐,都要依赖于别人。
但老人不如婴儿可爱,在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会对后者心怀希望,对于前者则都是没有回报的付出。
古人之所以强调一个“孝”字,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孝,毕竟人性就是自私自利,永远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人必然是功利的,势利的。既然他们认为“老”就是无用,那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和动机去给老人好脸色,以及贴心照顾呢?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点,因此有些自尊心强或彻底失望的老人会选择自我了结,他们不愿意麻烦别人,他们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累赘。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更多的人是宁愿“苟延残喘”的,毕竟好生恶死是人性。
一个关于老人的真实故事!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也会有老去的时候,但他们照样是缺乏对老人的共情,比如下面要讲到的故事。
有个农村老人,她有多个子女,大的孩子年过七十,小的也有六十岁了,在她不能生活自理后,几个儿女开会商量,最后决定轮流照顾,可实际上谁也不愿意。
而且彼此都觉得是自己吃亏,对自己不公平,有人就提到老人过去对谁偏心,攒了那么多的钱都被谁薅走了,有人认为不应该让自己来照顾,有人勉强照料的时候就给老人甩脸色……他们都忘了自己是被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看到这样的情况,很难不对人性心灰意冷,有些人对恩情善忘,极度放大自己的付出和感受,每个人都擅长双标,宽以待己,严于待人。
想一想,当亲生子女都嫌麻烦、巴不得父母早点死去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是多么冷漠和残忍?
家风和血脉一样都会遗传下去!你怎么对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怎么对你。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孩子的底层逻辑。
自私会遗传,冷漠会遗传,忘恩负义会遗传,薄情、残忍……都会遗传。所以当人老了以后会变得恐惧,越是此前亏心的人就越恐惧,他们这时候就会想起自己之前是怎么对待老人的,“老”和“死”一样是真实不虚的现实,会逼迫他们直面自己的真实。
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会在某个年龄段开始讨好子女,既希望子女给自己好处或长面子,又希望子女以后能够善待自己。
但交易是交易,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长大,到了他开始照料老人的时候,又会有多大的差别呢?如果没有那个心,怎么说都是假话,怎么表现都是表演。
从这点来说,能够在自己这一辈就中断错误的家风,改变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起好的家风,这才是最大的孝,也是对家族最大的贡献。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家人不应该成为攀比的对象,血浓于水,盼着家人不好,并不会让自己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