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岁月不居,流光催人,一眨眼就到了立秋时节。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万物由繁茂走向成熟,立秋即一年四季的第三个季节——秋季的起始。
不知不觉,春天和夏天都已经过去,秋天和冬天的脚步已经迫不及待了。
每当到了季节转换的时候,人的心情也难免会有所不同。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对历史上的诗人、词人来说,无论春天还是秋天,都是颇多感慨的时候,所以留下了很多诗词。
其实说的是季节,实际上是表露情绪,比如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苏轼的一诗和辛弃疾的一词。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这是苏轼所作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的一首七言律诗,说是春天,却提到了秋天。其中“人如秋鸿,事如春梦”之句,可以跟“雪泥鸿爪”对应。
鸿雁秋日南飞,春日北归,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这就像人,不管怎么江湖漂泊都留下痕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事情呢,就像春天里的一场梦,梦里再好,梦醒后也是了然无痕。心里怅然若失,却无计可施,找不回来一点可以怀念的东西。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罢了。
人在逆境,岂能毫无忧愁?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年近五旬,被朝廷贬到黄州也已经两年了,忧愁苦闷,在所难免。
想到去年跟朋友一起到过女王城,于是新的一年想要同一天再去故地重游,但到了那个地方后才发现,旧事如梦,已经不可寻觅了。
当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会有这样的心境,你会想到某些人、某些事,这是无法停止的,自然就在脑海浮现,于是你会想到某个地方,想再去看一看。
比如年轻时候的学校,或者曾去过的旅游地点,想找寻过去的滋味,可是时过境迁,“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往事如风,到底是不一样了。
世事无常,缘聚缘散,过去心不可得,对敏感多情的人而言,情何以堪。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在懵懂的时候是幸福的,因为心里没有压力和烦恼,它们都由父母承担了,但小孩子却老想着长大,越是幼稚越想装成熟,人心永远是向往未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他的这首词写于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我们他留下的诸多作品就可以知道,辛弃疾是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英雄,他想要为国出力,奈何阻碍太大,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寄托在诗词之上。
很多人都能通过这首词与辛弃疾取得共鸣,特别是人到中年,再想起年轻时候的幼稚,或是会心一笑,或是苦涩一笑。
谁还没有年少无知的时候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嘴里说“愁”其实是勉强去说,这主要是想装深沉,来显示自己有内涵。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到江湖漂泊,饱经风霜,时时都是苦闷,处处都是愁绪,心里的情绪积累着,却又强迫自己不说出来。
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因为人真的成熟了,知道说出来也没用,徒惹是非,多添烦恼,没有必要。
而且知音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管苏轼还是辛弃疾,他们一生大都是身处逆境,“可惜流年,忧愁风雨”,两人都有大抱负,可惜只能岁月蹉跎,一腔为国为民的情怀只能随着年华逝去而消沉。
或许正是这样的苦闷,才让他们留下了这么多的诗词,让后人为其感念。春去秋来,人生匆匆,谁不曾有过“时不我待”的愁绪呢。秋天来了,意味着一年过了一半多,再想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虚掷了那么多的光阴,心之所欲不能达成,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东坡诗词名句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