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隐姓埋名60载,89岁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时代面孔 2023-03-19 17:48:41

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编印出版《导弹人生》一书,首次公布12位隐姓埋名、默默为我国导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员名单。

已经89岁的沈忠芳,是这12个人之一。央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他当选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历经战火纷飞的洗礼,亲眼目睹一幕幕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况,为了“中国再没有他国敢欺负了”,历经无数个日夜的默默奉献,沈忠芳每一天都拼尽全力,隐姓埋名60载,让我国无惧他国导弹威胁。

战火唤起爱国情

一边是租界里的灯红酒绿,一边是百姓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帝国主义的横行与中国人水深火热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少年沈忠芳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国民党撤到台湾之后,对上海进行了“二六"大轰炸,当时规模很大的杨浦发电厂也被炸得面目全非。飞机在头顶嗡嗡盘旋,当整个上海笼罩在惶恐不安中时,苏联协助保卫上海的战机滑过上空,将国民党的飞机打得落荒而逃,这一幕给沈忠芳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3年高中毕业,他看到报考目录上有北京航空学院。战机嗡嗡声又在脑海里作响,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这个志愿,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设计的飞机也能够升空战斗,保家卫国。

凭借优异的成绩,沈忠芳顺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刚成立的北航,一切都在建设中,只有两个系四个专业。沈忠芳选择了心心念的飞机设计专业。当时学校有从苏联引进的比较成熟的教材和一批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名师。严谨的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沈忠芳在专业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时,北航成立火箭导弹专业。火箭、导弹,如同一个磁场对沈忠芳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光有飞机还不行,得有导弹,只有这样,才能组合成为保护国家的硬实力!

经过了政治背景、学习成绩的层层选拔,沈忠芳顺利转入这个专业。从航空到航天,沈忠芳坚定地踏上航天征程。

“现在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

1958年10月,沈忠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二中队工作。二院刚刚建立,一穷二白,处于“边建边干”的阶段。艰苦的条件没有削减他的热情,用他的话说:“越干越热爱”。这一热爱,他就在国防部五院二分呆了大半辈子。

在当时,美国曾用最为先进的高空侦察机,频繁窜入我国境内进行侦察。由于当时技术有限,我国空防力量无法有效阻止侦察机的高空入侵,中国防空,出现了很大危机。

1958年10月,中国从苏联进口5套萨姆-2型地空导弹,组建空军第一批地空导弹营,半年后,空军地空导弹2营在北京通县上空将1架国民党空军的美制高空侦察机击落,开创了世界防空作战史上使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此次成功,可以说是震撼世界的惊天一击,同时也为我国的防空作战增加了信心。

萨姆-2导弹是当时世界上性能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之一,正当我国准备全面展开导弹仿制工作,乘胜强化我国防空作战实力时,苏方突然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仿制工作被迫处于半停顿状态。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务必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仿制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的萨姆-2导弹,研制出我国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一号”。

“红旗一号”为我国自主研制导弹提供了很大的信心,1964年,沈忠芳参与到了“红旗二号”的研制中。沈忠芳等科研人员仅用了3年就成功将“红旗二号”展现在了世界面前。相比于它的研制基础萨姆-2型地空导弹,“红旗二号”增加了燃料舱储量,加大了弹翼面积,使得导弹的射高和射程均有所增加,改进了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扩大了作战区域。1967年9月8日,我国空军在浙江嘉兴,在强电子干扰背景下,首次使用“红旗二号”地空导弹击落了一架来犯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此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屡创佳绩。

其实每一次科研的成果都曾经历困难与挫折。沈忠芳常常鼓励团队,只要打起精神,总结经验,“下一次一定会成功!”后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更多型号的导弹,更有8个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项。

即使在在经济艰难的80年代,中国航天人也在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求回报地投身在科研工作中,为我国导弹走出国门做出着巨大的贡献。

当时,国家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发给沈忠芳他们的研制资金很有限,再加上导弹的研制工作,也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每失败一次,研制的资金就会变得更少。此时的沈忠芳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争取到了450万元的经费。

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研制成功。当第一次给国际客户演示的时候,在同事们灼热的目光中,第一发导弹发射。才飞出去10公里,一声巨响,导弹空中爆炸,成为火球。

错愕、沮丧、叹息……同事们的眼睛聚焦在沈忠芳身上。沈忠芳却淡定且冷静,说“第一发打完了,第二发还没打呢”。他果断地一挥手:“接着打!”

导弹喷着鲜红的尾焰,再次腾飞。在场的人员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直到准确命中目标。“成了!”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将他包围。试验结束, 整个试验队伍有了定心丸,沈忠芳照吃照睡。但只有身边工作人员才知道,他强撑到半夜,爬起来散步,排遣、思索。

沈忠芳和试验人员再次投入到研制工作。很快,靶场见证了他们连打10发、发发成功的骄傲。海外的订单来了,中国的导弹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拿到了大合同。在异国他乡,面对客户的怀疑,沈忠芳底气十足,“随便抽检,想打哪一发随你们定。”

在B610之后,B611也成功走出国门。如今,沈忠芳的孩子们“B6”系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精锐武器。外贸型号的成功,不但锻炼了队伍,还获得了数亿美元的合同,帮助我们提高防御导弹的研发水平。沈忠芳也成功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和一批技术管理能力扎实过硬的航天人才。

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第三代防空武器的首次亮相,令世人震撼,沈忠芳激动不已:“中国再没有他国敢欺负了!”

“无名草更芳”

2022年, 88岁的沈忠芳被解密。从1959年走上工作岗位起,他已经默默无闻地隐匿了60年。半个多世纪的隐姓埋名,他心底最深的愧疚,始终是家人。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沈忠芳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家人也无从得知,他从事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份职业。

每次回到家听到孩子抱怨爸爸不陪伴自己,沈忠芳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也只能告诉孩子,爸爸是忙于工作,才没有办法陪伴。可当孩子继续追问是什么工作时,沈忠芳却不能解释。

妻子这么多年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支撑他坚持了下来。虽然妻子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究竟每天在忙些什么,但是出于无条件的信任,她依旧在背后坚定不移地在支持着自己的丈夫。

这种支持,加深了沈忠芳心里对家人的愧疚。不仅没有时间去陪伴家人,在艰苦岁月里,沈忠芳一个月的工资,也仅仅能够勉强满足家人吃穿。

2023年,沈忠芳当选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属于他的荣誉,终于在默默奉献、隐藏了60多年后,被揭开。

他说,“我的人生格言就四句话: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他热爱航空事业,但想把未来还给年轻的一代。

沈忠芳们的默默奉献,是如此的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中国新一代的航天后辈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世界领先的先进技术,攀登人类航天梦想的新高峰。

因为他们的勇敢、隐匿和伟大,国人,也得以有机会生活在这和平又幸福的时代,听着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