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就已经有了奖励制度,常见了奖励形式有物质奖励、通令奖励、嘉奖勋章等。
在空降兵军史馆内,陈列着另一种奖励形式——记功木匾,馆内共陈列着三块木匾。
它们的制作时间各异,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在颂扬着同一位英雄
这位英雄的人生故事堪称传奇,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4次荣立特等功,一场战役歼敌1700余人。
那么,究竟是谁获如此殊荣呢?
三块记功匾他就是李保成,李保成是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他出生于1927年,那一年,国共关系破裂,也是中国革命风云突变的一年。
李保成的童年,是在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中度过的,国家蒙受侵略,百姓因战火流离失所,这一切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
为国效力的信念在他的心里不断地生根发芽,那时的李保成,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政治。
但他知道,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摆脱地主的欺压,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19岁那年,李保成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他也正式开启了他的传奇故事。
1948年的洛阳战役中,李保成孤身一人,手持枪械,腰别手榴弹,潜入敌军的阵地。
这次战斗,李保成共计击毙了23名敌人,俘获31名敌军,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而李保成也因此获得了一等功。
这不是虚构的电视剧情节,而是李保成亲身经历的壮举,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保成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毫无畏惧,英勇抗争,同时他还拥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
匾一:为民立功
也正是在这一年,李保成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块刻着“为民立功”这四个大字的记功匾,这是家乡的人们自发赠的。
同年年底,淮海战役打响,李保成再次立下了一等功,此时的李保成,已经成长为一名尖刀排的排长。
战斗中,李保成率领着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成功歼灭了敌人的五个地堡。
实际上,与敌军相比,战士们的手中只有步枪和7枚手榴弹,不论是从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匾二:功上加功
但李保成和他的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战斗结束后,村民们再次赠予他一块记功匾,上面刻着“功上加功”四个大字,彰显了他的卓越功绩。
而李保成的第三块记功匾,则是在1950年参加剿匪时获得的。
记功木匾赞英雄 百姓铭记剿匪情1950年,川东各地饱受匪患之苦,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地方反动武装勾结一处,肆意抢掠粮食财物,恶行累累,且其规模日益膨胀,愈演愈烈。
通常情况下,新解放的区域都会残留些许匪患,经历一番剿匪斗争方能安定。但西南地区所遭遇的匪乱之严重,远远超出了部队的预期。
正因如此,整个西南地区的工作计划遭遇了重大阻碍,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剿灭匪患成为了西南地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
在剿匪行动中,我军采取了“铁壁合围”的战术,巧妙地将土匪引诱至预设的包围圈内,布下三道防线,严防土匪逃脱。
而当土匪藏匿于深山密林之中时,我军则化整为零,展开地毯式的搜索,誓要将土匪一网打尽。
为了彻底清除这些土匪,我军不仅四处张贴布告、宣讲政策,还积极发动当地百姓参与剿匪行动。
百姓们同样渴望早日恢复安宁的生活,于是纷纷响应,与我军并肩作战。
然而,这些土匪狡猾异常,他们四处逃窜,与我军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更有甚者,一些顽固分子还乔装打扮,企图趁机逃离。
但我军岂能容他们轻易逃脱?于是,我军将士换上便衣,跨区追捕,历经千辛万苦,终将土匪一一擒获。
在此次的剿匪行动中,李保成不惧死亡,无谓牺牲,每一次都冲在战斗的最前端。
在一次剿匪搜寻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他的目光穿过丛林,定格在了一个隐蔽的洞穴上。
凭借多年的战斗直觉,他断定这可能就是那伙与他周旋已久的土匪的藏身之所, 李保成没有犹豫,果断派兵包围了此处。
正如李保成料想的那般,这个洞穴果然就是土匪的藏身之处,他们自恃地势险要,解放军难以攻入,于是拒不投降,反而疯狂地叫嚣,甚至不断地向外扫射。
李保成明白,如果此时退缩,不仅无法将这伙土匪一网打尽,还会让我军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
于是,他毅然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地冲进了洞穴,率战士们与土匪们展开激战,在战斗的过程中,李保成不幸负伤。
可即便是这样,他仍旧忍着伤痛,坚持作战,最终成功地将土匪头子击毙,那一刻,李保成才松了一口气。
在这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李保成先后四次光荣立功,被评为“特等功臣”,一时间,李保成成为了无人不钦佩、无人不敬仰的存在。
而李保成家乡的百姓得知后,自发捐赠了“剿匪功臣”的记功匾,这便是李保成获得的第三块记功匾。
这三块沉甸甸的记功匾,是对李保成赫赫战功的见证;这三块沉甸甸的记功匾,是人民群众对他无私奉献精神、英勇无畏的最高赞誉与鞭策。
匾三:剿匪功臣
这三块记功匾的背后,更是凝聚了无数先辈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与顽强意志。
在军内战斗立功者,不在少数,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荣获三块记功匾,且在半年内四次立下赫赫战功,李保成的故事无疑是一个传奇。
这样的经历,即便是放在小说的虚构世界里,也可能会被人质疑为“太过夸张,编得不够真实”。
可偏偏在我军的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号人物,就是有这么一个人生如开挂般存在的英雄。
8连从1号坑道只走出8人提起抗美援朝战争,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可相比于其他战役来说,上甘岭战役的规模要小的多,为何上甘岭战役这么出名呢?
上甘岭战役,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页,炮火之猛烈,简直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
在这场战役中,敌军向志愿军据守的两个高地倾泻了超过190万发的炮弹,每一寸土地,都承受了76枚炮弹的轰击,目光所及之处,尽是一片焦土。
此战最艰难的阶段,便是坑道战,八连的战士们在这狭窄的坑道中坚守了整整14个昼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坚守阵地的8连连长,就是李保成。敌人为了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不择手段,从轰炸爆破到石土堵塞,再到烟熏火燎,无所不用其极。
据一位在坑道中待了20天的摄影师回忆:在昏暗的坑道中,空气浑浊不堪,几乎让人窒息。
战士们只能在这逼仄的空间内解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有些牺牲的战友,由于条件所限,遗体未能及时掩埋,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硝烟味以及难以言喻的异味。
这些倒还能坚持下去,在这近乎封闭的空间里,最缺乏的,莫过于水源问题。为了生存下去,战士们用尽了一切方法。
有的拿着碗去接岩石上滴下来的水,有的则喝自己的尿,可人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就连尿也很少......可即便如此,李保成和战士们没有一个退缩。
当时还有一个坑道,有十多位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手中依然紧紧握着冲锋枪,死死地守在坑道口......
《一个苹果》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那时为了给坑道内的战士们送水,派去的一个班,能活着进入坑道的,仅剩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艰难的情况,战士们还是源源不断地将物资送入坑道。8连在坚守了14个昼夜后,在撤出坑道时,全连仅剩8人。
他们满身疲惫,身心俱疲,但在撤出的途中,却再次遭遇了美军的袭击,又有两名勇士壮烈牺牲。
在停下来稍作休整时,一位战士随意坐在了一处空地上,却怎么坐怎么不舒服,他扒开土层,竟然发现了32粒弹屑。
而李保成则顺手捡起了一根树干,细细数过后发现,上面竟然嵌有百余个子弹头和弹片。
李保成看着这个树干,感慨万千,当即决定将树干带回去,作为传承给子孙后辈的宝贵记忆,李保成带回的这枝树干,现在就珍藏在军史展馆当中。
指导员王土根则看着手中的这面红旗出了神,这面红旗在短短的14天里,历经炮火的洗礼,旗帜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洞。
这些弹洞,成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见证,此次的战斗,歼灭了敌军1700余人,8连荣立了集体特等功,被世人誉为“上甘岭特功八连”。
结语李保成的一生,是戎马倥偬、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始终坚守信仰,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为保卫家园、捍卫和平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李保成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信念与勇气。
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他没有退缩,而是带领战士们在坑道中坚守了14个昼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李保成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他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像李保成等老一辈革命家们那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
空降兵战斗英雄李保成6个月4次立功 记功用木匾 . 中国军网
李保成的“剿匪功臣”匾——记功木匾赞英雄 百姓铭记剿匪情. 湖北新闻
活下来的上甘岭英雄——15军后代讲述父辈鲜为人知的上甘岭故事. 沈阳发布
上甘岭战役为什么这么出名?.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