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气血”

某人认为 2023-12-25 15:12:25

浅谈中医“气血”

(一)气血辨证是临床辨证之基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藉以分析和归纳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同时,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证无不涉及气血。因此,我认为,气血病理变化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等辨证方法中占首要地位。

辨证是中医临床的关键,也是治疗与用药的纲领。中医辨证核心是八纲辨证,八纲之中,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内容却尽贯于八纲之中。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衡,如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盛,就会出现病理状态。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正平,则阴阳平衡,疾患消除。表里辨证与气血关系也极为密切,表证辨证多宗卫气营血辨证,而卫属气,营属血;里证不外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变多与气血相关。

虚实辨证更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不论何种虚证,多兼有气虚或血虚,不论什么实证,皆与气血寮滞有关。寒热辨证是两种绝对相反性质的病变,但寒热病变均直接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而气血的寒热病变又直接反映到体征或症状而表现为寒证或热证。故我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基础。

(二) 气血不和,百病乃生

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去平衡协调,经脉疲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这既是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疑难病证虽然表现奇异少见,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气血,再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不论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均是以气血为枢纽。

气血通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若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证时,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颜得馨曾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人,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节,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痪血等病理产物内生的根本原因。血液的流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为血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则所谓“气能生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产生寮血、痰饮等病变。气血是疾病发展的两个分期。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故我主张对病疾、顽症、劳伤沉病、累年积月之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等慢性病从血论治。

总之,各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和病理变化虽然不一,但其病变大多要涉及气血。

由于气血失和可产生多种病变,因此可以说气血失和是机体病变和脏腑失调的集中病理反映,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都可发生联系。气血失和,循行受阻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功能低下和病理障碍。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在机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

(三)“气血”与现代免疫思想

现代医学是在世界各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免疫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中国古代由于条件限制,中医对免疫的认识虽然没有象现代医学这样具体,但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也包含着许多免疫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气血”学说与免疫的关系更为密切。

1“气血”学说与免疫系统的组成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医门法律》曰:“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同时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等重要生理功能,还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现代医学表明,免疫功能由免疫系统来完成。免疫由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和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膜免疫分子等)组成。由此可见,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包括现代免疫学免疫系统中的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它们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2 “气血”学说与免疫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有防御、稳定和监视三大功能,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蕴涵着这三大功能的思想。

2. 1“气血”学说中的免疫防御功能思想

由此可见,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包括现代免疫学免疫系统中的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它们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2.2 “气血”学说与免疫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有防御、稳定和监视三大功能,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蕴涵着这三大功能的思想。

2. 3“气血”学说中的免疫防御功能思想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邪侵入机体后,正气奋起抗邪,引起邪正斗争,若正胜邪退,则疾病趋于好转;若邪胜正衰,则疾病趋于恶化。中医“正气”的含义较广,既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也包括机体抵御和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能力等。而气与血又互根互用,气对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等作用:血对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属于正气的范畴,它既包括机体的天然防御功能,也包括特异性免疫应答。若气血充盈,正气充足,免疫功能多正常,则不易被病原微生物等邪气侵袭;若气血虚损,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多缺陷或低下,则容易被病原微生物等邪气侵袭而导致疾病。卫气属正气之一,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功能,《素问·痹论》指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卫气的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腹

脏腑,遍及全身,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等功能。卫气的这种功能,与机体皮肤、黏膜、血脑、胎盘的机械屏障作用,血液和组织中的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体液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等机体的某些天然防御功能极为相似。

由此可见,病原微生物等外邪入侵机体时,首由卫气的屏障作用对其进行阻挡,在多数情况下,能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内,保护机体健康。如果病原微生物等外邪突破了这种屏障作用,侵入机体的某一部位后,气血又能与病邪作斗争,将其驱出体外,使机体恢复健康。气血的这种功能与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机体后,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处理,再把抗原信息传递给B细胞或T细胞,诱发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最终把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外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类似。

2. 4“气血”学说中的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思想

气血充盈,正气充足,气机调畅,不但能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邪,而且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发生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人体的气,以升降出入的形式不断运动,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人体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相互协调,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清除代谢产物。

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失调,则发生气滞、气郁、气结等病理变化,或内生“五邪”、痰饮,从而导致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病症。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精气所化生的元气又是人体最重要、最基本的气。

近年有些学者应用现代医学方法,从多方面探讨中医肾的本质及其与免疫的关系,认为中医的肾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在免疫调节、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垂体既能分泌生长激素,激发免疫反应,又能通过分泌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抑制过高的免疫反应。另外,垂体在应激时也能释放内啡肽和脑啡肽等调节性肽类物质,对免疫进行调节。

0 阅读:50

某人认为

简介:某人认为世界就是某人认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