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蒋介石退守台湾的是谁?建议毛主席先夺台湾的高人又是谁?

译萱 2025-02-22 11:08:02

1949年10月,北京开国大典盛况传开,阎锡山、陈立夫等国民党高层焦急万分,党内电报信函往来频繁,局势紧张。

政府中枢近乎无政府状态,上下级均感到惶惑不安,局势危急,一日都难以安宁。

蒋介石见此情状,深感局势已无法挽回,随即萌生了自我了断的想法。

此景此境,何以承受!中正何以颜面对世人!

他忽生一念,觉仍有转机,大西南或可安身,若隐居于此,日后或可重整旗鼓,再图攻势。

因此,关于“为国捐躯”的想法随之消散无踪。

随后,他派遣亲信张群飞前往云南稳定卢汉,并计划随后抵达,展现出向西南撤退的明显意图。

张群抵达云南后即遭卢汉扣押,意在继续扣留蒋介石,但彼时蒋介石已失踪,无从寻觅。

不久后,卢汉在当地发动了起义。

蒋介石并未对此感到意外,因他已依“高人”指引,抵达台湾。此时的他,心中已有定数。

【“高人”支招,蒋介石退守台湾】

平津、辽沈、淮海战役后,国军力量大损。蒋介石深知,战争结局大概率是失败。

1949年8月24日抵渝后,蒋介石着手规划残余力量的退路,西南、海南与台湾均在其考量中,然而具体撤退方向,他尚难以决定。

他权衡利弊后,认为撤至西南川渝地区最为理想,其次是海南,最后考虑台湾作为备选方案。

他认为,西南川渝地区拥有显著的自然与地理优势。

此地山高水急,横断山脉、秦岭与长江三峡坐落其间,构成“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且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确保社会运行与工业发展无忧。

海南方面,国军撤退后可借琼州海峡阻挡解放军,若屏障失守,国军可乘船转移至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印尼等邻国。

对于台湾,他起初最不看好,尽管他与美国关系密切,但他对英美却抱有强烈反感。

身边有人提醒他关注英美动态,若轻率赴台,“党国”恐遭英美分割。

在他犹豫不决时,一位智者建议:“首选之地非西南或海南,而是台湾。”

这位高人乃时任浙江大学地理学教授的张其昀。

张其昀与蒋介石同为浙江人,两人相识契机实则出于偶然。

张其昀在南京中央大学任职时结识了蒋介石的亲信陈布雷,两人迅速熟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不久,陈布雷将张其昀引荐给蒋介石。

熟知蒋介石者皆知,其用人重两点:派系与服从。陈布雷作为蒋之心腹,其推荐之人,蒋自然深信不疑。

经陈布雷引荐,张其昀迅速成为蒋介石的下属。

张其昀不擅长军事布阵,仅为熟知地理的大学教师。转至浙江大学,他晋升为地理学教授。

闻蒋介石忧撤退之路,张其昀毅然进言,建议撤至海峡对岸台湾。

【张其昀的谏言,原因何在?】

张其昀指出,台湾相较于川渝与海南,拥有更大优势。他认为,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既便于进攻也利于防守。

撤至彼处,解放军因空军海军弱势难以追击。国军控制金门、澎湖等岛屿,可借此展开反制行动。

台湾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耕种,利于国军实施“耕战结合”。其工业与道路规划因日据时期基础良好,国军撤退后可顺利接管并维持社会运作。

由于海峡两岸经济并未接轨,国民革命军得以依托当地经济体系应对燃眉之急。

国军大陆经济体系面临严重通胀,若不割舍并重置,其内部运转将陷入混乱,影响深远。

台湾周边有多条太平洋重要航道,这使得蒋介石能轻易通过这些航道寻求外部援助,这一点尤为重要。

美苏冷战时,美国与日本可能对社会主义持敌视态度,因此不太可能对“党国”动武,反而更可能提供援助。

张其昀分析撤往川渝和海南的劣势,指出川渝缺乏台湾所拥有的“制海权”,仅凭“制空权”,民心丧失的蒋介石难以抵挡解放军攻势。

海南虽有海峡屏障,但宽度不及台海。加之其邻近广西,凸显另一隐忧:桂系军阀可能叛变。

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素有嫌隙。解放军入桂时,桂系可能反水。如此,蒋介石将面临多方军队的夹击。

民心方面,海峡两岸因交通阻隔而接触稀少,导致对岸民众对大陆及蒋介石的国军态度冷淡。此状况意外便于蒋介石的管理与统治。

张其昀分析精准,论据充分,使蒋介石最终决定采纳“退守台湾”的策略。

【蒋介石闪转腾挪,成功辗转台湾】

非常时期,退守消息务必严加保密。蒋介石虽接受张其昀建议,却未将其公开。

否则,不仅解放军会出面阻止,国军内部的不忠分子亦会泄露消息,趁机挑起事端。

1949年春,国军已处败势,但蒋介石仍执意欲保西南大陆地区。

5月14日,蒋介石对残余部队宣称,大陆未来的主要基地将定为重庆。

李宗仁迅速接到蒋介石指令,要求将广州政府的公务所特别迁移至重庆。

在国军不断败退的背景下,西南地区的国军将领们对蒋介石的部署已生反抗之意。

他们深知,西南几十万国军难以阻挡解放军的凌厉攻势。蒋介石仍令其强行抵抗,此举无疑是让他们白白牺牲,做无谓的炮灰。

此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已显现动荡迹象,局势暗流涌动。

11月4日,卢汉对李宗仁言:“时局至此,仍固执坚守,无异于置我们于死地。蒋介石用心险恶,我们应共同对抗他。”

卢汉与李宗仁随后联名致电蒋介石,提议政府迁往云南昆明,并盼其莅临视察。

卢汉暗思:蒋介石若至昆明,必将其扣押,逐一惩治,以解心中仇恨。

12月7日,蒋介石答复称:“批准尔等提案,卢汉应立即迁政府至昆明,吾随后将赴该地主持全局。”

蒋介石安抚卢汉、李宗仁等,同时命胡宗南率40万国军驻遂宁、守内江。然而,这些举措已使众多国军将士产生不满与隔阂。

四川派系首领邓锡侯、刘文辉对蒋介石极为不满,因长期有矛盾,且蒋令其死守西南作炮灰。两人决定联合李济深、冯玉祥等人,在西南地区发动起义。

12月9日,卢汉起兵反蒋,随即致电四川刘文辉、邓锡侯等,指令他们即刻扣留蒋介石。

但他们抵达蒋介石位于四川的居所时,发现蒋介石已不在此处,早已失去了踪迹。

一个月前,蒋介石已洞悉卢汉与李宗仁的图谋,遂一面安抚卢汉,一面暗中部署向台湾迁移的计划。

蒋介石运用巧妙手段,成功欺骗了国军内部的起义意向者。

临走之际,蒋介石秘密转移国军中央银行黄金白银,总值5亿美元至台湾,并运走故宫博物院4300箱文物、67万件图书档案。

【毛主席也有高人指点】

蒋介石对“退守台湾”计划严加保密,旨在防范内部叛离,同时迷惑解放军,掩盖真实意图。

他灵活机动,假装坚守西南后方的意图同样如此。

张其昀为毛主席献策时,毛主席身边亦现一“高人”,乃蒋介石黑名单上的杨杰。

杨杰身为国军将领,始终反对同胞相残。国共首次合作破裂后,他便对蒋介石产生强烈反感。

他认为,蒋介石发动政变已背弃孙中山初衷,非党国良将。若非全面抗战爆发,他或早已离蒋而去。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违背条约,公然挑起内战。

杨杰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做法,他全力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立场明确且态度强硬。

基于该举动,猜疑心重的蒋介石将其列入个人黑名单,此后国军内部密谋要事时,均不许杨杰参与。

1949年,国军败势明显。对蒋介石而言,确定撤退方向成为首要任务。

杨杰被拒入场讨论蒋介石撤离方案,却根据形势迅速判断:应先攻占台湾,再图其他地方。

杨杰迅速分析形势后,将自己的观点以电报形式传达给毛主席。

台岛自给自足且富饶,交通内外畅通。若蒋介石抢占,恐引美日觊觎。届时收复,难度极大,极其艰难。

杨杰的见解获得了毛主席的深刻认同。

鉴于解放军当时海军与空军力量薄弱,抢占台岛方案不切实际。随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该方案被搁置。

蒋介石得知杨杰洞悉其意并告知毛主席后,心生愤恨,迅速派遣特务对杨杰实施追杀。

杨杰虽预知风险欲逃避,却终未能摆脱厄运。1949年9月,他在香港轩尼诗大道260号遭遇不幸,身亡。

杨杰为民族解放大业献身,彰显民族大义。其品德令人敬佩,精神值得颂扬。

【结束语:】

张其昀与杨杰对台岛见解正确。蒋介石得此“容身之地”,而解放军则错失收复良机。

时移世易,中国军事现代化持续推进,民族统一大业势不可挡。无论何人何势,均无法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参考资料:】

大学地理学教授岳阳网陈冠任提议蒋介石于1949年逃亡台湾。

解放战争启示录,王树增著,发表于人民网。该作品深刻剖析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与胜利原因,逻辑清晰,用词准确。

爱国将领杨杰,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他坚定支持党的事业,展现了深厚的友谊与信念。——新华网记者字强

0 阅读:24
译萱

译萱

虎子淳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