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有一位名叫何长工的同志很受器重,不少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是交给他处理的,而且无论他承担怎么样的任务或者担任什么样的职务,他都不讲条件、不计较高低。
按照战争时期的资历来算,他在1955年明明是可以评选为上将军衔的,由于种种原因,他还是成为了“无衔将军”;至于人生后半期的境遇,或许在长征时期北上与南下时就已成定局。
嫡系中的嫡系
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革命就不断走向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同年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经过三湾改编后,部队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相较于国民党数万大军接二连三的搜捕、“围剿”,希望依然渺茫。
好在毛主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这也是革命的最后希望。
光有口号和方向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当时的红军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毛主席想到了正在南粤活动的南昌起义部队给找回来,如此一来革命的力量也能迅速扩大。
这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究竟该派谁去执行?
向来果断的毛主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连抽了好几根烟,脑海中终于有了答案:何长工。
何长工本身就是湖南人,他曾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在洞庭湖西区建立过党团组织、搞过农民运动,还亲自创办了新华中学,后来被湖南军阀许克祥重金悬赏捉拿,跟着毛主席走上了秋收起义的道路。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何长工都是一位有勇有谋且值得相信的好同志,派他执行这一任务也是必然之举。
何长工踏上寻找朱德的道路后,首先要面临的威胁就是如何躲避敌人的搜查。
为了能瞒过敌人的眼睛,他化装为贩卖山猪的山民,身着破烂衣裳、脚穿草鞋、满腿泥泞,肩膀上的小竹篮中还有好几只猪娃子,路上他也确实遇到了不少盘查,好在都糊弄过去了。
可更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朱德究竟在何方?
当时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猖獗,他们四处抓人杀人,刺耳的警铃声四处响起,很多交通要道的城墙上都贴着通缉令。
那一路上,何长工也亲眼看到很多革命者的遗体,在如此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寻找起义部队的下落难如登天,但他知道,这是毛主席日思夜想的事情,关乎革命的成败。
搭上火车抵达韶山后,何长工终于有了眉目,但他不清楚朱德已经改了名字。
几天的舟车劳顿让他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于是他就找了个澡堂洗澡,碰巧遇到了几位军官;澡堂内雾气熏天,谁也看不见谁,何长工只是隐约听到对方说:王锴的部队已经到了犁铺头,听说此人就叫朱德。
这个无意间得来的消息令他心中一震,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犁铺头距离韶山大约40里地,一路上都是国民党的军队,为了躲避盘查,这次他装成华侨大户,走路时都给人一种“老子上面有人”的感觉,一路上果然避免了很多麻烦。
抵达朱德的防区后,战士们也不知道这个何长工究竟是什么人,可他口口声声要见朱德,大家只好在通报后将他的眼睛蒙起,送到朱德的司令部内。
在黑布被摘下的瞬间,何长工已经激动地不能自已:“我是毛委员派来找你们队伍的!”
详细沟通后,朱德也判断何长工何长工相信,听闻井冈山的具体情况后,朱德也松了一口气:“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个落脚的地方,你赶快回井冈山告诉毛委员,我们要把队伍拉大,把根据地给搞起来,我负责转答陈毅和贺龙。”
在秘密交通员的帮助下,何长工又奔波数日返回井冈山,毛主席早已在这里等他了。
还没等何长工说话,毛主席便上前握住了他的手,说:“欢迎你凯旋。”
经过这件事后,何长工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已经落定了,毛主席还经常夸赞何长工是文武双全的全才,后来的长征之路上,何长工则再度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第五次“围剿”开始后,蒋介石也下了血本,不仅自己派出大规模的中央军,还同样联络各地军阀共同策应,其中就包括陈济棠。
陈济棠早在1928年就担任了粤军第四军军长,在一级陆军上将的军阶中,他已能与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这种级别的军阀平起平坐,所以他不完全听从蒋介石的安排是必然的。
可对于红军而言,1933年开始的硬仗中敌人数量高达百万之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内部还有冒险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国际派来的人也压根不了解中国国情。
为了能够保存实力, 陈济棠也同样想避免与红军发生正面冲突,于是就通过红九军团罗炳辉的弟弟帮忙和谈,在陈济棠寄来的密函中,提到了何长工作为总代表进行密谈。
周总理与朱德总司令都十分重视与陈济棠的谈判结果,1934年5月,何长工被确定为谈判代表。
由于局势的复杂性,谈判进行了三天三夜。
一次险些改变历史的抉择错误
在何长工的努力下,双方也最终达成了5项协议,有一条就是:若红军有军事行动提前告知,陈部将后撤20里地,让红军快速通过,红军可以借道,但不能深入广东腹地。
待到他赶回后,周总理也是喜笑颜开:“这次谈判很好,对我们红军和中央机关的突围转移起到了重大作用。”
可以说,此次何长工又站到了历史的转折点,有了这次谈判,中央才终于确定了长征开始的时间和行动方向。
蒋介石也有自己的情报网络,当他侦测到红军主力有了突围迹象后,更是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在红军开往湘西的道路上布置了4道封锁线,在他的构想中,这4道防线足以彻底将红军一网打尽。
好在陈济棠确实按照相关协议内容让出了一条20里的通道,并向自己的部队下达了“对方不开枪我也不还手”的命令,使得红军快速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的突破使得蒋介石十分意外,他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只好赶忙让湘军的何键、陈济棠共同追击。
战场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道防线被突破后,蒋介石的计划也一次次落空,他也渐渐发现陈济棠“拥兵自重”的想法,给他发去了一份责电,陈济棠知道按照蒋介石的性格必然要秋后算账,于是命令部队一路尾追入湘。
按照陈济棠当时的兵力配备,若是他真的不遗余力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红军受到的伤亡必然更大。
可以说,这件事的背后离不开何长工的重要贡献。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摆在毛主席眼前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明确发展方向。
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会问今天要不要煮米,而是先要问问今天朝哪个方向走。
这个故事只说明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是炊事员,都明白方向比吃什么更加重要。
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他们原本就在四川通南巴地区,相比于中央红军的长途跋涉,红四方面军打得硬仗并不算多,看起来还比较端正,甚至战士们的背篓里还有腊肉、香肠等物资。
杨尚昆看着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不同都开玩笑说:“叫花子与龙王比宝。”
在毛主席的判断中,川陕甘根据地更为辽阔,且交通方便,再加上国民党在此地的统治薄弱,且更接近抗日斗争的华北前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该北上建立根据地,推动抗日救亡。
可红四方面军的高层干部认为应该南下,要么去川康边地区,要么直接打下成都。
意见不同只能开会解决,两河口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总理陈述南下弊端,并提出了向北发展得到一致通过。
结果到了该走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却并没有什么行动,直接导致了松潘战役计划被耽误,红军只好通过草地北上;8月4日到6日的沙窝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再度重申北上战略方针,并提出了两个方面军的团结。
节骨眼上,中央红军不能再等了,红一方面军的红1军、3军先行北上,并指出“ 南下是绝路”。
此后,已经北上的红军组成了红军陕甘支队于10月抵达陕北结束了长征;而南下的部队最终也用流血和牺牲证明了南下是行不通的。
在如何劝说南下的过程中,以及当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对毛主席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可以说是“至暗时刻”。
而那段时期,何长工竟然南下了。
在1937年3月,何长工谈到了那段岁月,他也道明了缘由:“我是被逼迫南下的。”
他在抵达延安后,毛主席曾找他谈论过两个下午,双方聊了很多,毛主席的话也让何长工印象深刻,他说:“不南下,他们会把你杀掉的,那不是你的主观愿望。”
了解干部的内心想法、正确引导等等方式,也让何长工认识到了很多。
此后,何长工还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政委;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等职务,在东北局中,他还担任过军工部长。
何长工担此重任是有原因的:其一是他懂技术;其二是他过去在法国就是学机械的;其三是他红军时期就表现出了一股冲劲。
他果然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通过一系列举措健全了组织体系,并且在辽沈战役前夕生产了1200门火炮和120万发炮弹,有效支援了解放战场,这同样是他的巨大贡献。
为了分配、运送物资,那段时间何长工一直没日没夜忙碌,炮火怒吼的背后,就有东北军工部门的汗水,这些物资不仅满足了东北战场,更是支援了全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同样担任过党政军的高级领导职务,由于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就离开军队到中央或地方工作,并没有参加评衔,因此也被后人称为“无衔将军”。
参考资料
至暗时刻 苦心护党【3】 北京日报南下还是北上,决定革命前途的关键之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