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文昌市有一处张云逸纪念馆,铜像人物穿着大衣、头戴军帽,正镇定自若地望着远方,而100多年前,这位已成为铜像的人物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离开故乡北上,从此开始了一段戎马生涯。
作为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张云逸此生更是身经百战,展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张云逸心目中的大事
在最为艰难的长征道路上,张云逸一直协助着刘伯承进军川黔的计划,部队抵达乌江后,也正是他亲自勘察地形、选择渡口,终于完成了组织突破乌江的任务。
那段艰难路程的记忆,也始终被张云逸铭记于心。
1935年1月,在毛主席的命令下,是张云逸亲自率领工兵连队为大部队架设浮桥,有了这道至关重要的桥,红一团主力部队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才能顺利过乌江,将国民党的“围剿”部队甩在身后。
多年后再回忆往事,那种紧迫感在张云逸眼中同样是记忆犹新。
他说:“什么事是大事?毛主席指示去架浮桥,架桥就是大事,我这一生有两件事值得骄傲,一件是率领红7军进行‘小长征’,还有一件就是跟随毛主席的‘大长征’。”
此后,他更是南征北战,为革命立下了赫赫功勋。
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的时候,很多阻力也悄然而至,特别是国民党始终在思想上“排外”,产生了意见分歧后,军长的人选始终没有定下来。
这件事马虎不得,甚至关系到未来的“棋局”。
紧要关头张云逸站了出来,他推荐了一个人:叶挺。
在他的印象里,叶挺是绝对能够担负重任的,早年间他俩就是同学,且北伐战争期间还是战友,他对叶挺的指挥能力和领导能力非常了解;因此,在中央的安排下,张云逸乔装打扮抵达澳门与叶挺会面,并劝他出山担任新四军军长。
叶挺后来也在回忆中说,接到邀请的感觉就像“久旱逢甘霖”。
中共在抗战时期对桂、粤、川、港等地的统一战线工作成绩卓著,这与张云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连毛主席也评价道:“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就算其中一个。”
叶挺走马上任在南昌挂牌当了军长后,张云逸则担任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
除了在打仗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张云逸对战士们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只要战士们有什么要求,他都会想方设法解决。
为了香烟的问题,他还特意找过供给部长胡弼亮,看看对方有没有办法办个烟厂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供给部的细心调查后,果然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由淮南当地的群众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入股,共同管理。
张云逸看到这个可行的方式后,马上表示了同意,不久后新群烟草公司就这么出现了。
后来解放战争期间,原新四军参谋李晓光因为连日高烧十分难受,张云逸听闻后马上就去照顾,还亲自端着一盆热水让对方洗脚,那时李晓光都感动得落泪,说:“首长对待我就像是父母那般。”
还有一次,张云逸乘坐着吉普车朝其他战场赶去,途中突然遇到了一批伤兵想要强行乘车。
警卫员看到这样的情况马上保持起警惕,并怒斥道:“这是副军长的车!”
那些伤兵朝着车里面张望,果然看到了穿着长衫的张云逸,不过那会的张云逸衣服上也四处都是污垢,伤兵们自然不信他就是副军长,因此他们不管不顾,硬是要把张云逸给赶下车。
不久后,县公安局赶忙派出了一个班来处理这件事,大家看到这样的阵势,这才相信了张云逸的身份。
就在所有人都感觉自己犯了大错要被惩罚的时候,张云逸这才走下车来,询问道:“你们是因为什么想要拦车呢?”
有一个带头的伤兵低着头回答道:“我们的粮票都已经用完了,这才出此下策。”
张云逸听后马上给批了条子,立即解决了伤兵们的粮票问题。
对待下属和普通战士,张云逸总显得极为宽容,可对待自己的亲属时,他又会极为严苛。
有一次,张云逸的夫人患头痛,想要医生给自己看看,警卫室听闻后没有请示就立即跑去找医生,走到一半就遇到了张云逸本人,张云逸听闻情况后很不高兴,马上说道:“以后凡是我的家属有病的,只要她自己能走来的,不要去门诊派人过来。”
张光东是张云逸的儿子,他对儿时的很多事都记忆犹新,尤其是父亲那些严苛的规矩。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张云逸总是教导:“你们要不搞特权,不搞特殊,不拿公家的一丝一毫。”
在张光东上小学的时候,突然被家人从山东接到了北京,他知道这是父亲工作调动所致,刚进入新家后,这个小男孩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看到一个木雕装饰品后更是爱不释手,马上去找父亲:“我能把这个拿来当玩具吗?”
没想到,父亲却极为严肃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公家的,不是个人的,你要好好爱惜这里面的每一样东西,将来都得原封不动归还给国家。”
听到父亲这么说,张光东赶紧放下了手上的木雕。
而且,在北京时张光东一直上的是普通小学,也有人建议他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读书,可张云逸坚决拒绝了:“不能搞特殊,就让他去普通的学校,那学校离家也近,没什么不好。”
开学不久后,张光东就拿回来一张登记表,里面让填写父母的信息,不过张云逸让他只写母亲的名字。
那会张光东还不明白父亲的心思,歪着脑袋问:“那人家要问我为什么不写父亲的名字,我又该怎么说呢?”
张云逸想了想,说:“那你就说你父亲在外地工作,不在这里,都是母亲照顾你。”
相比于这些最近亲的亲属,很多下属都记得张云逸为自己解决的事情。
良好家风的正面效应
正是因为父亲用一种看似不近人情的方式培养,张光东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他也清楚父亲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959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四中,后来再度靠自己考上了哈军工。
读书期间,张光东始终保持着优异的表现,并且在学校的时候就入了党;此时的他,在父亲的眼里已经有了全新的身份。
有一天,张光东突然收到了一封父亲寄来的信,他连忙打开一看,映入眼帘的称呼竟然是“光东同志”。
没过一会他就想明白了,原来父亲认为他已经是党员了,那父子俩就是革命同志了,那就得按照党员的规则来办事。
其实,张家的孩子做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张云逸都不会过多干预,只要他们是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就足够了。
他的二孙子小强就没有儿子张光东那种学习天赋,后来中学毕业后就去了农垦农场参加劳动,并决心走上劳动的道路,张云逸得知孙子的想法后也同样非常开心,他还说:“我也是农家子弟,真好,现在家里又有了一个农民。”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张云逸手头的工作很多,哪里都在搞发展建设,哪里都需要干部去看看情况。
1956年时他就去了济南,当地领导想带他去看看这里的独特风景,可张云逸摆手拒绝了:“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那几天他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0小时,不仅要四处听取汇报、视察,还得参加各种各样的座谈会。
就在极为繁忙的日程中,突然有一封信来到了他的案前。
原来,这是一位老家在文登县的连队干部托人送来的,这位干部在信中表示:在土改时的一些问题,现在村干部对自己的父亲进行打击报复,希望能得到处理。
这件事瞬间就牵动起张云逸的神经,他在青岛视察工作结束后,马上就对市委书记表示:“我还要去文登县小屯村去一趟,有一位军人家属被打击报复,我想要去了解下情况。”
市领导眼见天气寒冷,想让秘书帮忙去调查,再加上张云逸那几日的安排确实很满,暂时抽开身也会耽误事。
张云逸想了想,觉得对方说的也有道理,也就同意了。
秘书去了后,把前前后后的事情了解了一下,就返回青岛汇报给张云逸。
张云逸第一句问的就是:“你去没去见过当事的老人。”
秘书只好摇头;原来当时这位秘书只是去了文登县,并没有去小屯村,县里面都表示要马上解决这个事情,秘书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也就没有继续前往小屯村。
于是,张云逸还是抽出时间去了一趟小屯村,当老人知道张云逸是为了自己的事情亲自跑一趟后,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要磕头。
张云逸一把拉住了老人,说:“我是受人民政府委托,来这里了解、解决问题的,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不必谢我。”
这件事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就连那位不在家乡的连队干部都没想到,这件事竟然会让张云逸亲自跑一趟。
1973年,张光东被调回北京工作,那时的张云逸已经住进了北京301医院。
他去探望父亲,父亲一直看着他,后来才问:“你能回来吗?”
其实,张光东很清楚父亲的意思,那时的他病得很重,当然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身边。
第二年张云逸就连说话都变得困难了,他有很多话想跟儿子说,却又很难把话说出来。
正是那年冬天,张云逸永远离开了我们。
后来张光东谈到父亲时总是带着遗憾的心情,他也曾说:“我没有和父亲好好谈过心,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过去父亲从来没有谈论过自己的战功、表露过功劳,我对他的了解也不够深;今天,当我再去看父亲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情,才真正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毛主席曾对他有过8个字的评价: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参考资料
【清廉文化】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十) 济源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好家风诠释初心信仰 邱江华 罗海山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