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对城市的常规认知里,往往呈现出的是高楼大厦林立、交通繁忙、商业繁荣的景象。但城市的真实面貌远不止于此,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着容易被忽视的区域——贫民窟。贫民窟通常被视为棚户聚集的非正规区域,居住其中的人群常被贴上 “非法”、“非正规”、“罪犯” 等标签,然而,实际上他们大多是因贫穷而别无选择的弱势群体。
贫穷是社会阶层流动中一道极难跨越的障碍。出身贫困家庭的人,通常需要三代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可能摆脱贫困的束缚。许多贫困者无奈地生活在人行道、铁轨旁、垃圾场等恶劣环境中,连洁净水、厕所和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过往存在着明显的偏向性。建筑设计往往侧重于满足富人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而忽视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有鉴于此,部分城市规划者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将目光投向城市贫民,致力于帮助他们获取基本生活保障。
在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历程中,前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历经多年沉淀后,业内逐渐意识到传统规划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在此过程中,“选择”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层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规划理念和社会观念。
(一)将穷人涌入城市视为城市发展阻碍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一种普遍误解,即把穷人涌入城市看作是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但深入思考,穷人迁移往往并非出于自主选择,而是受经济、社会资源等因素驱动。
以孟买国际机场周边为例,那里的大片非正规聚居区居住着近7.5万人,他们从事着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服务工作,如餐饮、家政、建筑劳务等,却只能居住在贫民窟。由此反思,限制穷人进城是否合理?若给予他们更多本地发展机会,城市发展格局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二)专业人士的决策 “自负”
在城市建设与改造项目中,专业人士常存在“自负”问题。例如在为贫民窟设计新房的研讨会上,专业人士基于可持续性和成本考量,认可用集装箱建房的方案。
然而,一位来自贫民窟的居民提出质疑:若专业人士自己都不愿居住其中,又怎能期望贫民窟居民接受?这一质疑揭示出贫穷虽限制了购买力,但并未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穷人同样渴望拥有舒适、稳定的居住环境,只是在现实中缺乏选择。很多时候,专业人士在未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和意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决策强加给穷人,这显然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
孟买一群女性的经历充分展现了自主选择在城市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她们长期面临被驱逐的困境,为维护自身权益,成立了 “我的家庭” 女性网络。通过集体抗争、攒钱购置土地,她们自主设计并参与房屋建造。
这些女性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但她们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席子和纱丽确定房屋尺寸,制作出三种房屋模型,并邀请邻居共同参与选择。最终,带阁楼的方案因既能满足居住需求,又便于开展家庭手工业而受到青睐。
此外她们还创新性地将厕所建在走廊,既节省空间又降低成本。这一系列自主决策体现出,当给予弱势群体自主选择的权利时,他们能够基于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这种决策往往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约8.81亿人,即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民窟和非正规聚居区。在全球南方城市,如内罗毕的基贝拉、孟买的达拉维等大型贫民窟广泛存在。这些区域最初多为城市遗弃的荒地,随着城市扩张,穷人在这些土地上建造居所,逐渐赋予其价值,如今却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目标。
面对贫民窟的发展问题,城市管理者和当权者常采取拆除贫民窟、将居民安置到高密度高层住宅的方式。然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弊端。高层住宅往往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
而且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穷人被排除在外,导致房屋质量不佳,同时他们缺乏社区维护能力,在被迫融入所谓 “正规” 环境后,生活反而变得更加艰难。从非正规到正规的转变需要时间适应,若剥夺穷人的选择权,新的安置区很可能再次沦为贫民窟。
如果转换思路,接纳穷人并赋予他们选择权,让他们融入城市并在原地发展,同时为他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发展将呈现新的局面。
以穆库鲁为例,它是内罗毕最大的非正规聚居区之一,650英亩土地上居住着30万人,人口密度极高。这里550人共用一个水龙头,水费是其他地区的九倍,居民还时常面临房屋被推倒或烧毁的困境。
当地的 “曼加诺” 贫民窟居民联合会组织两万居民,历经四年收集数据、绘制地图,并向政府表达诉求,内容包括干净的水、厕所、像样的道路以及不再受欺压。内罗毕政府宣布穆库鲁为特殊规划区域,允许居民自行制定规划和标准。
在道路规划上,按常规需修建25米宽的道路来通公交,但这会拆除20%的房屋。最终,通过居民参与商议,确定了修建12米宽道路的方案,既保留房屋,又保证公交通行。
在高密度区域设置公共厕所时,女性居民考虑到孩子的特殊需求,专门为孩子设置了蹲便区域。这些案例表明,当穷人拥有自主选择权时,能够做出更适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决策。
综上所述,选择权是构建美好城市的核心要素,而权力的分配决定了选择权的落实。政府、城市规划者、社会组织以及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尤其是穷人的选择权。
不应替他们决定所谓 “最好的” 发展路径,而是要认可并赋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加美好、包容的城市,让城市成为全体居民梦想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