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公司招聘一个开放职位时,往往会收到大量的简历。随着筛选流程的推进,合格的候选人逐渐浮出水面,而最终站在抉择天平两端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经过层层筛选,确定合格候选人后,就到了艰难的选择时刻。
假设有两个人选,A毕业于常春藤联盟学校,拥有令人瞩目的4.0绩点,简历堪称完美,推荐信也极为优秀,各方面条件都闪耀着光芒,这类人被形象地称为“银勺子”,意味着他们从一开始就拥有明显优势,似乎成功是命中注定。
而B则来自州立学校,工作经历颇为曲折,频繁跳槽,从事过多种工作,甚至还做过收银员和驻唱服务员这样的零工。
B的经历就像一块拼布被子,看起来繁杂无序,这类人被称为“奋斗者”,他们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与“银勺子”相同水平的人。
这种称呼或许听起来不太政治正确,甚至带有一定的评判性,但在人力资源认证的框架下,探讨简历背后的故事仍有其意义。
多年来,从那些工作经历像拼布被子一样繁杂的奋斗者身上,我们能学到许多宝贵的品质。一系列的零工经历,乍看之下可能暗示着不一致性、缺乏专注力和不可预测性。
但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克服障碍的坚定决心。每一份看似不起眼的零工,都是他们在生活荆棘中奋力前行的脚印。
但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他们对商业成功和创业者关系的探索渴望。许多成功的商人或高权力领导者都经历过早期的艰难困苦,如贫困、被遗弃、父母去世、年轻时有学习障碍、遭受酒精主义和暴力等。
传统观点认为创伤会导致困扰,但研究发现,即使是最糟糕的情况也可能促使成长和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创伤后成长。
在六百九十八名儿童的研究中,经历最严重和极端条件的孩子里,有三分之一长大后过上了健康、成功且富有生产力的生活。
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被父母弃养、未完成大学学业、工作变动频繁、还去印度旅行一年且患有阅读障碍,这些经历完全不符合常规的雇佣标准。他却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坚韧的毅力,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改变了世界。
另外,在美国创业者中,有阅读障碍的比例异常高。那些经历创伤后成长的企业家中,很多人将自己的学习障碍视为一种优势,这让他们成为更好的倾听者,更关注细节。
他们深刻明白,正是克服了逆境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所以他们拥抱自己的创伤和困难,深知如果没有那些经历,可能就不会拥有成功所需的毅力。
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有着强烈信念的支撑,他们深知自己唯一能完全掌控的就是自己。当事情不如意时,他们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做才能创造更好的结果。
他们有着明确的目的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自己。比如那些经历过贫困、疯狂的父亲和多次抢劫的人,在面对商业挑战时,会觉得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他们还懂得用幽默来帮助自己度过艰难时光,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
而且,克服逆境的人并非独自前行,他们善于找到能激发自己最佳状态的人,这些人能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助力他们走向成功。
我们应当着眼于未来而非过去。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邂逅众多人士,他们会给予我们严酷且诚挚的反馈、建议与指导,而对于我们曾以唱歌服务员的身份赚取学费之事,他们并不在意。
致力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公司往往更支持奋斗者,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公司比标准普尔五百强公司表现更优。回到最初的招聘选择问题,是选择“银勺子”还是“奋斗者”呢?
答案是选择奋斗者,因为他们在逆境中磨砺出的热情和目的感,是推动公司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他们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创造出非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