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你看韩安国的做派就懂了!

江话直说 2024-12-14 17:50:02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卫灵公》,书中的完整句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这句话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规划与志向不合问题,能够走在一起的朋友,不管最初是因为什么相互吸引的,但如果志向不一样,后面总会走散,很难共同谋划事情或成为朋友。

想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看一下西汉时期韩安国的做派。

从寂寂无名到一举扬名

韩安国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一个“杂学家”。

百家争鸣时期诞生了许多影响后世的重大思想,有后期成为治世主流的儒家思想,也有受众广泛的道家思想,蓬勃的思想照亮了后世,也给了未来的学子许多的思考。

韩安国自幼就酷爱读书,不管什么书,他都能看的津津有味。别人可能专攻一个学说,可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韩安国他都照单全收。

因此这些书影响到了韩安国的思想,而这其中他最爱的是《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政治思想,奠定了自己的思想基石。

因为他读的书多,脑子也更灵活,在为人处世上,他没有吸纳法家太多的严肃与刻板,而是灵活的游走在世上,通过层层包装来掩盖自己。

但是真到了要发力的时候,他就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完全不给对方反应的余地。

韩安国生在西汉,是梁国人。这个诸侯国在多个诸侯国中并不是最出彩的那个,但是一定是最特别的那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还是当今太后最小的儿子。

因此,汉景帝削藩削不到刘武的头上,还给了刘武特权,梁国国内的官员都由刘武自己任免。

刘武没有被这泼天的特权与殊荣迷花了眼,他知道一时的荣宠并不能算得上是实力,只有自己自身强大起来,以后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因此刘武在全国范围内广纳名家,无论是什么学说什么派别,只要是能够精进学说,并且有所建树的,刘武全部照单全收。

像枚乘、邹阳、司马相如都是刘武的座下宾,后面刘武又陆陆续续收了公孙诡和羊胜作为谋士。

韩安国自然也受到了刘武的关注,被征召为梁国的内史,每年俸禄足足有二千石,这足以见刘武对韩安国的重视。

韩安国后面的行为也没有让刘武失望,他在“吴楚七王之乱”中大放异彩。

随着诸侯国权力进一步膨胀,有些诸侯国开始对王位虎视眈眈。汉景帝为了巩固皇位,着手开始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汉景帝这种做法引起了以吴国为首的楚王、赵王等人的不满,最后七国集结起来,决意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

而梁国作为拥护汉景帝的一方,义不容辞地要在此次动乱中有所表现。刘武挑选一番后,最终决定让韩安国和将领张羽一起迎敌。

韩安国堂堂一个文人,怎么会懂战场上的战略?

刘武这个决定刚刚下达时,许多人都觉得韩安国会输的一败涂地,可是韩安国凭借自身的表现,狠狠打了不看好他的人的脸。

作为一个杂学家,韩安国的知识储备不知比其他人高了多少。

巧妙的是,他可以把这些知识都化用到作战中,以兵法之思想执行,最终在这场动荡中大放异彩,一举成名。

切不可行此无道之事

韩安国对于刘武也是很感激的,当初如果不是刘武力排众议,要他作为主力抵抗七国联军,他也不会有出头的可能。

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韩安国尽心尽力地辅佐刘武。而七王之乱这件事的成功,让刘武生出了储君之位的野心。

他把自己的欲望讲给了窦太后,太后是支持小儿子的要求的,有了太后的支持,刘武的底气更大了。

但是韩安国并不认为刘武有这样的实力,毕竟这件事的最终决定权是在汉景帝刘启手里。

如果刘武成为储君,对汉景帝的威胁会更大,汉景帝是绝对不会做出危害自己皇权的事情。

而仅凭窦太后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扶持刘武上位,其他的大臣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纷纷谏言,希望刘武与窦太后三思。

首当其冲的就是袁盎,袁盎对窦太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打消了她的念头。

可是刘武并不甘心,他因为这件事气急,险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羊胜和公孙诡出现了。

如果说当时刘武的怒气值是80,那么这两个人一出现,刘武的怒气值直接飙升到了120。

羊胜和公孙诡本来以能言善辩而闻名,此次前来也不是为了帮助刘武缓解情绪,而是落井下石。

这两个人趁着刘武正在气头上,在一旁添油加醋,声称刘武不能做储君,完全是袁盎等人的错。

他们怎么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作为刘武一派,竟然反对刘武做储君,实在是太过绝情。

于是羊胜向刘武建议,只要把这些以袁盎为首的臣子尽数除掉,那就没有人反对刘武做储君了,大家也再不敢提刘武不适合做储君一事了!

韩安国暗道不妙,如果刘武真的听信了这两个人的谗言,那才是彻底失了人心。

别说是做储君了,不知多少人会因为他这个行为,而调转到他人麾下,于是韩安国道:“大王,切不可行此无道之事啊!”

可是现在的刘武哪儿能听得进逆耳的忠言,看到大喊万万不可的韩安国,气不打一处来。

刘武把矛头指向了韩安国,他认为韩安国已经找好了另一个辅佐的人,现在看着他落魄的样子,心里指不定怎么高兴呢。

韩安国吓得颤颤巍巍,生怕刘武一个怒气上头拖下去把自己砍了。

看着刘武这个样子,韩安国决定尽量不要开口说话,就算说也要经过深思熟虑,生怕一个不当惹到了刘武,人头落地。

韩安国之道

那韩安国的道,究竟是什么呢?与他人不同,韩安国是一个做事情给自己,也给别人留余地的人。

像西汉时期的谋士晁错,他可以称得上是精忠报国,一心只为国家安康,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为了国家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人最终结局也是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会落得一个为理想而死的下场。

而袁盎这种人更会审时度势,借着七王之乱把晁错置于死地,但是自己有时也会激进一下。

比如力谏汉景帝刘启,不要立梁王刘武为储君,差点和晁错沦落到同一个下场,被他人建议刺杀。

而羊胜、公孙诡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韩安国和上面两个人还有点共同语言,毕竟他们也是一心为国,会因为他们的去世而惋惜。

而羊胜和公孙诡这种做事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是跟韩安国的“道”大相径庭的。

我们刚也提到了,韩安国做事向来喜欢给自己和别人留退路,从来不会做事不留余地。

比如,韩安国失势时身陷囹圄,狱卒田贾瞧不起他,对他大肆侮辱,给韩安国的饭菜都扔在地上,要韩安国到处爬着捡食物吃。

韩安国看着田贾说:“你就不怕我一着得势,第一个就先处理了你?”田贾丝毫不虚,韩安国已经沦落到如此境地,还有什么翻身的可能?

他只当韩安国现在的话是临死前最后的挣扎,笑着往韩安国身上吐唾沫。但令人意外的是,韩安国竟然真的翻身成功了。

听闻这个消息,反应最大的不是韩安国的各个政敌,而是狱卒田贾。

成功翻身的韩安国捏死田贾就像捏死一个蚂蚁那般轻松,田贾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果不其然,韩安国把田贾找来,田贾跪地求饶,但是韩安国找他其实是为了告诉他,话不可以说绝,也不能把事情做绝,就算是对待罪人,也要留三分人道。

由此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韩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人圆滑,左右逢源,不值得信任。

但是比起那种一根筋选定一个就不放手的人,韩安国这样的人,才能在这种乱世之中生存下去。

其实,只要坚定内心自己的“道”,其他的外在并不重要,这些外在只是更快达成目的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安国的圆滑让他有更长远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事业,这何尝不是一种聪明。

0 阅读:35
江话直说

江话直说

社会新闻笑料场,每日一笑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