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两仗没打好,被人狠批战术太低劣,粟的反应令人敬佩

东效聊历史 2023-06-13 16:06:01

1947年9月3日,华野召开了一场火药味非常浓的大会。

粟裕在会议上发表一番言辞十分激烈的发言,把在主席台上坐着的陈毅,震的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番话针对性非常强,是由一个月前粟裕挨了顿批评引发的。

一、七月之争

粟裕挨什么批评?直接原因是南麻临朐战役失利。

这两场战役发生在1947年7月,也就是华野著名的七月分兵之后。

华野当时一分为三,陈毅粟裕谭震林率二、六、七、九共4个步兵纵队,和特纵,留在沂蒙山区准备继续歼敌。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三、八、十共4个纵队出击鲁西南。

叶飞一纵、陶勇四纵出击鲁南。

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先是围攻南麻(今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整编十一师,因准备不充分,被整编十一师构筑的2000多个子母地堡群造成重大杀伤,华野付出重大伤亡也没拿下敌军,只好撤出战斗。

稍后探知李弥所率第八军刚开到临朐县城,粟裕又指挥疲惫之师围攻临朐,企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第八军,但又因第八军构筑工事,且天降暴雨,华野的炸药受潮,进攻失利。

两次战役我军损兵21586人,其中阵亡者多达3421人。而孟良崮战役我军阵亡才2043人。南临战役毙伤俘敌数量14514人,这是华野战史上仅见的我军损失比敌军大的战役。

华野领导人深受震动。

陈毅、粟裕、谭震林一致决定,向中央军委上报作战检讨,承认失利之责。

粟裕是战役的总指挥,他立即亲自主持起草检讨报告。

不料起草完拿给陈毅、谭震林联署时,竟引发陈、谭的强烈反应。

粟裕太实诚了。

这份报告一五一十地检讨了华野领导层的决策失误,战术失误。自己把自己一顿劈头盖脸的批。批完了还不算,还说这些失利还不够,等叶飞、陶勇那边的失利的战报过来之后,再向中央检讨详细情况。

陈、谭看完之后,不签名,表示这份报告写的不对,华野决策没有失误,只有战术上的失误。

陈毅、谭震林两位都是政治素养非常高、非常注重维护大局、维护团结的高人。

为什么这样讲?

七月分兵是中央下的命令,目的在于扯乱山东国民党军的布势。华野9个步兵纵队分开这么散,难道毛主席不知道集中用兵的好处吗?就在两个月前,华野蓄势与整编74师等国军部队周旋时,毛主席就一再告诫,千万不要分兵,千万不要分兵,只要有主力在手,就不用担心。

所以两个月后命令华野分兵,不是作战指导原则变了,而是作战目的变了。华野主力集中,国军主力也集中,以集中对集中。后果是什么呢?

刘邓大军甩开膀子,不要后方,不要重武器,千里狂飙,跃进大别山,目的就是扯散中原国军,彻底实现外线作战,也就是到蒋管区作战,使我解放区人民负担减轻。

但山东国军不为所动,一直聚成一团,那刘邓南下岂不是白费功夫了?

所以华野一定要分兵,而且要大范围的分兵。陈唐兵团在鲁西南大战一场,下一步准备继续向西攻,争取杀进河南,搅他个大闹天宫。叶陶两纵袭扰鲁南,作出一副切断国军后路的架势。

目的达到了吗?那是自然。华野付出战斗力下降三成的代价,岂能没有价值。云集山东的国军不知道华野这一番操作图个啥,放着孟良崮战后的大好形势不继续作战,反而四出袭扰。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且先顾腚吧。

中央的决策没有错。现在你粟裕说华野执行中央的决策出问题了,这肯定不行。所以陈谭二位不约而同反对这种提法。

二、粟裕开会

但战役失利,总要找原因啊!

陈毅、谭震林认为是战术不行,太低劣。

粟裕一听有点不对劲。我军确实在进攻南麻临朐时,遇到较大的战术问题,战士们不会打子母地堡,在敌人的交错火力面前没有太好的办法。

打临朐城,已经有7个连的兵力冲入城中,却被敌第八军封在城内,伤亡大半。

但是,这能作为主要原因吗?显然不能。华野七月分兵后,兵力分的太散,每一个方向都缺乏足够优势兵力,这是我们无法击败整编十一师和第八军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整编十一师作为国军五大主力,全美械的部队,本身就可以以一敌二,我军两个纵队就不一定能吃得下整十一师。何况胡琏先占地利,构筑工事,使其战斗力倍增。我军以四个纵队的力量,不仅要围城,还要打援,肯定打不下。

根子还是分兵。

粟裕是个至诚君子,本不想吵架。

见陈谭二位不认可,便本着尽快向中央承认失利的心态,转手写了一封非常短的电报,引咎自责。

这封电报粟裕没有联署陈粟谭,而只署了自己的姓:粟。

这封只有五行字的电报,粟裕没有过多纠缠细节,把战役失利的责任全揽到自己头上。

但大家注意,粟裕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既有决策指导的失误,也有战术层面的失误。

可以说,粟裕心里憋着难受呢。

就在他难受之际,谭震林又给他写了一封信,对粟裕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批评。

此信大意是,自涟水战役以来,粟裕就缺乏军事上的远见,粗心大意,常常只能看到一二步。这次就是因为太乐观,导致分兵过于平均。

这话大概是说粟裕理解领会中央关于分兵的意图不是很准确,犯了平均分配的错误。

又说,战术上不讲究,有时比较低劣,这是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这封信谭震林并没有当面交给粟裕,而是先请陈毅看一看,大概是想请一号把把关,看看话说的深浅是否合适。

陈毅也没多想,认为这封信对粟裕会有帮助,就转交给粟裕。陈毅并没有什么私心,就事论事,趁势打铁,也粟裕来了一场彻夜长谈。

粟裕看后,也给谭震林回了一封信。

信中他再次自陈己过,说南临战役没打好,有自己战役战术指挥和组织的失误。但说到乐观,恐怕大家都乐观。粟裕不客气地说:“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

粟裕拿出了姿态,信末谦虚地说,希望谭震林同志能够继续无私地给予帮助和批评。

这段史实,反遇了当时党内非常健康、开朗、阳光的民主空气,陈、粟、谭三位长期合作,彼此肝胆相照,相互关系都非常亲密。

对具体问题,大家难免都有一家之见,难免会有争论。这也是正常的。

所以官方出版的《粟裕传》以及《粟裕军事文选》,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这段史实。陈、粟、谭几位相信都见过到类似表述。大家不要想歪了,往勾心斗角互相指责上去联想。

笔者本来以为此事到此为止了,但谁想到《粟裕军事文选》中埋下了伏笔,又记载了这件事的后结风波,也就是粟裕开会。

如文首所说,在谭震林留信批评粟裕的一个月后,粟裕在华野机关干部大会上,居然又把南临战役检讨的事重新拿出来,认认真真地分析了一遍,对之前谭震林批评他的意见,进行了言辞激烈的反击。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粟裕对谭震林真有成见了?选择谭不在场的时候,对其反击?

这件事情,还真不能以一己之私来推断。

三、另有真意

下面我们就大致还原一下这场会议,粟裕发言的情景。

粟裕发言的要点,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南麻临朐战役不算败仗,顶多是消耗仗,大家要有自信。

第二,南临战役有些人过度乐观,看不上小仗,光想打大仗,打“空前的空前”的大仗,所以导致4个纵队围人家一个整编师。

第三,如果再打三四天,打整编十一师是能打下的。(言下之意,我们的战术真的很低劣吗?并不是)只是因为阻援兵力不够,被敌人援兵突破了,我们才主动撤走。

第四,保持自信,继续发动蒋军。

后面的内容多是鼓舞士气的话,与南临战役没有太大关系,故不多摘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粟裕军事文选》原文。

前面三条,条条猛烈反对之前陈毅、谭震林加诸粟裕的批评意见。

笔者很是奇怪,粟裕是一个从不记仇的人,他与陈毅、谭震林的关系也一直非常好,不至于这样啊。可是粟裕这样的发言,属实是憋火憋出来的。

那么这顿火,是为什么而起的呢?

联系到当时的大背景,笔者试做一分析。

这次发言的时机场合很有指向性。

首先是会议范围,机关干部大会,而不是全华野师以上主官大会。当时粟裕身边尚有六纵和特纵跟着,没有带他们的师以上主官开会,说明粟裕这是在有意控制范围,避免这样火气过重的讲话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其次是时机。

9月3日,这是华野经过20多天400公里长途行军,从沂蒙山区开到鲁西南前线,渡守黄河之后的当天。

来鲁西南干什么?打硬仗。因为当时陈唐兵团在鲁西南打的并不好,兵力不足,被国军追着跑。粟裕带六纵和特纵是来支援并指挥的。

第三是针对。

南临战役结束后,华野内部是有一些议论的,甚至有些人传小段子,说什么反攻反攻,丢掉山东。意即沂蒙山、鲁南大片老根据地被敌人占据了,临沂城都拱手让给国民党军了。

南麻临朐又吃了那样大的亏,是不是华野真的不行了?

比起来当时陈毅谭震林批评那几句话,真正让粟裕窝火的,就是部队中流传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以及逐渐散漫的士气。

所以有必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行一下动员。

但是大范围地讲,又怕对陈毅、谭震林造成不好的影响,万一大家误会华野三巨头不和,岂不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在机关讲的好处是什么呢?

一方面,机关干部长时间和领导人们在一起,熟知陈、粟、谭几位首长的性格、作风,而且天天见,不会有误会。

另一方面,机关干部日常做的工作就是理解领会首长意图,协调办事、上传下达,敏锐性强,领悟能力好。对他们讲一讲,他们能立即弄明白这时候讲南临战役是什么目的。再通过他们的口,逐步向纵队、师、团级主官扩散传播,效果比粟裕当场发一顿飙可能好的多。

陈毅当时也在会场,不过没有劝,没敢劝。以陈老总的聪明,未必不懂粟裕的心思。只不过当时在现场,这语气委实有点彪悍,陈老总也没敢当时表态。

这场表面上看不留情面的发言,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天后,粟裕发布了寻歼国民党军整编五十七师的命令。

机关的同志们很快就反应过来,粟裕的讲话原来在这等着大家呢。

后来谭震林也知道了这次发言,不仅为粟裕的苦心孤诣拍手叫好,两人的关系也更近一步了。

0 阅读:65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