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怒汉郭天民:聂刘二帅都治不好的暴脾气,陈赓一锅狗肉降服之

东效聊历史 2023-07-29 20:07:05

郭天民是谁?估计很多人不太熟悉。当年华北军区二杨一郭,聂荣臻元帅手下三大猛将,郭天民位居其一。

但是为何后来郭天民上将却归入二野系统,在陈赓麾下作战呢?这其中有一段缘故,郭上将鲜明个性,引发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一、拍桌子风波 为什么叫华北怒汉?郭天民将军的暴脾气那是相当出名。

早在井冈山时期,郭天民爱训人、打人就非常有名,毛主席有一次还专门提醒他,说战士们称你是“郭铁匠”哩。郭天民大受震动,从此非常注意自己言行,变得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作风一直持续到晚年。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郭天民骨子里是张飞式的性格,体罚士兵这老一套是当年在黄埔军校时从国民党旧军官身上沾染的,好改,直爽粗豪的性格却改不了。

抗战胜利后,郭天民在晋察冀军区当上了分区司令,在聂帅麾下战斗。1946年初军调时,郭天民因为理念不一致,和军区领导人连续发生了两次意见冲突。

第一次是华北军队复员精简。当时蒋介石大放和平迷雾,声称国共军队都要大幅度精简,以示和平诚意。晋察冀军区首当其冲,进行了大规模复员整编。

郭天民就是因为此事与军区领导人发生了第一次意见冲突。晋察冀军区当时实力相当雄厚,拥有20余万野战部队和10多万军区地方部队。中央当时在延安召开复员整编会议,聂老总派军区参谋长唐延杰参会,会场上当场定下各大军区复员整编数量,给晋察冀定的是分两个阶段,每一阶段裁减三分之一。

聂帅后来回忆这段往事,非常后悔地说,当时心理上很矛盾,一方面中央有决心要通过复员精简部队表示和平诚意,另一方面又不相信国民党军真会和平。但聂帅一贯政治当先,执行中央命令不讲条件,带头精简部队,把他亲自领导组建的九个野战纵队砍成了四个,野战军主力只剩15万人。军区部队只剩7.5万人。总复员数达到10万人。

当时军区几位主要将领思想都想不通,张家口卫戍司令郑维山、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等都劝聂老总步子小一点,不要太实诚。其他几位的劝说方式都比较委婉,唯独郭天民比较直接。

他叫上杨成武一起去找聂老总,当面指出这么缩编实在不好,大概语气比较激烈,聂老总不同意,郭天民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冀察军区,明面上贯彻中央指示复员精简,只将一些老弱病残人员作复员处理,其余有经验的老兵都留下。

但是编制卡着呢,就给那么多员额,多的人怎么办呢?郭天民找到冀察区委书记刘道生,让地方政权想办法,勒紧裤腰带,把编制之外的人员留下,像以往一样提供正常的给养弹药保障。

刘道生也是明白人,就和郭天民一道瞒天过海,留住了一大批有战斗力的老兵。后来据统计,郭天民保留了一万多人的部队。

第二次是保卫张家口之战。

1946年9月,国民党军进攻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军区四个野战纵队,三个用来在张家口周围防御,郭天民率第二纵队在张家口西面的怀来设置防线,阻击从北平开过来的国军。

按一般套路讲,华北我军的打法是没有问题的,少量兵力牵制敌人大股,多数兵力集中起来准备吃掉其一路。郭天民坚决执行了军区的部署,在怀来以少敌多,指挥4个团抵挡国军7个师约20个团。当然20个团的兵力不是一股脑拥过来的,郭天民集中兵力迎战,居然消灭了敌人4个团的兵力。

但是这番苦战并没有换来应有的战果,张家口丢了,郭天民事后跟军区领导人拍了桌子。

二、跳槽去找刘邓

出了什么情况呢?

傅作义。

晋察冀军区原本没太把傅作义当回事,认为傅作义和国民党中央军不一条心,就算出力助战也不会出主力,顶多就是派一部分偏师,从集宁方向(张家口之西,在今乌兰察布)袭扰一下。

这一预判出现严重偏差。蒋介石许诺傅作义,把张家口划归十二战区,让傅作义兼领张家口一带。傅作义一贯不按套路出牌,大同集宁战役后不把晋察冀部队放在眼里,有心要再找机会狠狠咬共军一口。加上蒋介石开出高价,他便决定尽出主力去打张家口。

出兵路线也不按套路出牌。傅作义没有从捷径走,而是从归绥一路向东,穿越大草原到达张家口正北面,再调头南下。这一路是空门,晋察冀军区只派了一些地方部队监视,结果傅军一路长驱直入,杀到张家口城下。

聂帅无奈,抵挡不住,只好下令退出张家口。郭天民纵队苦战失去意义,只好退出战场,转入察南地区。郭天民又窝了一肚子火,10天后晋察冀军区在河北涞源县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总结失利教训。

耿直的郭天民在会上再也忍耐不住,两件事一起算,向军区领导人发难:

第一,军区精简太过,削弱了主战力量,导致拳头不硬,关键时刻顶不住。

第二,防守张家口的策略不周全,让傅作义打成这样。

平时就非常容易上火的郭天民,此时说话更加尖锐,当场就让局面失控,几位军区领导人纷纷劝说郭天民不要这样,还是要平心静气地总结教训。

郭天民越说越怒,终于忍不住拍了桌子,表达了对领导集体尤其是主要领导的极度不满。

聂帅是军中少有的宽厚长者,二杨一郭都长期在他手下战斗,包括王平、陈漫远他都是视同兄弟,彼此之间感情都非常深厚,包括从东北军系统转入晋察冀的吕正操将军,都对聂老总钦佩之至。

郭天民愤怒拍案,绝非个人恩怨,根源是各级将领对解放战争形势认知的不同。郭天民军事嗅觉极其灵敏,对局势的判断基本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当时从分散游击战争转入集中大规模决战,必须保持绝对足够的力量,这是打胜仗的本钱。为将者,历来对兵力十分敏感,也对战争态势感知更加客观。这是郭天民将军长期战争中积累出来的直觉。

聂帅呢?绝不是判断错了,当时各种斗争绝非简单的军事斗争,而是国际与国内问题交织、政治与军事问题交织,非常复杂,军事问题一定程度上要为政治大局服务。而不能简单归结为晋察冀军区党委目光短浅。要真短浅,全面抗战八年怎么坚持得下来?全军区30多万大军是谁创建的!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谁也不愿意看到。如果都是心气和顺像二杨这样,大概事情也不会再有什么波澜,偏偏郭天民拗上了,陷在情绪里一直过不去。

1947年4月,朱德、刘少奇率工作到晋察冀军区,一直研究怎么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朱德召集团以上干部开大会,总结开战以来的经验教训。召见郭天民进行个别谈时,郭天民突然对朱老总提出一个大胆的要求:请求调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到刘邓首长手下工作。

朱德这一惊非同小可。

问他为什么?还是当初那些原因,对军区的军事指挥存在很大意见。

三、怒汉仁心

在气头上调到其他军区,这对郭天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长期在晋察冀工作,到晋冀鲁豫人地两生,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而且聂司令面子上也不好看啊。

朱老总对这位当年的爱将非常关心,劝说他不要这么大气性,还是继续留在晋察冀工作。但是谈来谈去,郭天民去意已决,仍持己见。

据后来采访段君毅同志的谈话资料看,朱总司令当时挺无奈,说郭天民“就是不会居功”。估计是说他不会变通,白白放弃了十年来在晋察冀立下的汗马功劳。段君毅同志当年在二野工作,与郭天民到刘邓大军工作后有长时间的交集,大约是听郭上将讲过这段往事。

朱德劝不动这位炮筒子,聂帅素知郭天民的脾气,也没有多劝,郭天民就此转入晋冀鲁豫部队。

为什么要点名到刘邓大军呢?为什么不是去华野找陈粟,或者回延安跟着贺老总干?大概还是因为当年刘伯承当过红军总参谋长,威名播于海内,而且是军中少有的军事理论家,郭将军想跟着刘伯承打几场痛快仗。

谁知到了刘邓大军并没有达成愿望。刘邓大军成型已久,各纵队主官都已配齐,不可能空出来纵队司令让郭天民上手就干。即使是朱总司令亲自写介绍信,刘伯承也没有屈就情面给郭天民主官之职,而是让他在司令部当副参谋长,给李达当助手。

郭天民一心为了多打仗,倒也没有太在意,老老实实地帮助李达制定南下计划,制定各种作战方案。

后来刘邓大军南下,在鄂豫边区成了新的根据地,任命王树声为鄂豫军区司令员,段君毅为政委,郭天民为副司令员。

在大别山区成立新军区,固然是为站稳脚跟、支撑大军作战着想,但如此一来,离郭天民多打漂亮仗的初衷又远了些。郭天民难免有些郁闷,久而久之,他性格中粗豪的一面又展现出来。

举几个例子。大别山时,有一次宿营地突遭国民党军飞机轰炸,警卫人员拉着他就要走开躲避,他满脸怒气,说要亲自查看部队的隐蔽情况,谁拉也不走。参谋们过来再劝,他就当场发火训人,当年那一套脾气又出来了。

新成立军区事多且杂,郭天民一边指挥打仗,一边负责具体的事务,他当时年近半百,累出了高血压,大家都劝他不要管太多琐碎事务,他又生气,训斥手下人说,他就诸葛亮的命,五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审批。

淮海战役结束后,郭天民终于忍耐不住当前的现状,找刘伯承司令员反映情况,说来中野想打仗,不想一直在后方工作。刘伯承说他身体不好,想让他留在大别山管一管军区事务,就不要到前线冲锋陷阵了。

怎奈郭天民一腔热血,脾气上来谁也劝不住。刘伯承也治不了这暴脾气,突然灵机一动,想到陈赓的四兵团,于是把郭天民派去给陈赓当副司令。

陈赓是有名的智商情商双在线的奇人,而且是黄埔一期生,是郭天民学长,估计陈赓能带好他。

事实证明刘伯承这一决定非常英明。

郭天民到四兵团后,实际做的是参谋长工作,既协助陈赓指挥作战,还指导司令部制定作战计划,负责作战准备。

郭天民上过黄埔军校,对作战准备、计划拟制、报文收制、工兵行动等许多工作都门清,大军南下时,由于地理不熟,郭天民亲自上阵带着大家搜集情况,给高级干部们讲作战准备,讲的头头是道,把一众军长、师长们都折服了。

倒不是说上过黄埔军校就一定啥都懂,国军中不会指挥作战的黄埔军官大有人在。关键在于郭天民通过黄埔军校的短期培训,掌握了军事科学的基本规律,加上他爱钻研,有冲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使他出类拔萃,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南下作战一日千里,事务繁多,郭天民在陈赓面前不敢使出旧日性子,但在部属们面前又渐渐显露出暴躁的一面。

陈赓屡次规劝,让他少一些事必躬亲,多一些亲和,劝了很多次郭天民还是听不进去,动辄和参谋们一起干工作,大家干不好了就开训。

陈赓得知郭天民爱吃狗血,便悄悄地亲自做了一锅红烧狗肉,拉着他一边吃一边聊。陈赓烧菜水平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司令员、老学长、兵科圣手三重身份叠加,终于令郭天民感彻肺腑。两人推心置腹地聊了很久,陈赓此时更像一个解开心锁、善于聆听的知心大哥,一点点把郭天民多年来积累的情绪和心里话全都释放了出来。

有道是,话是开心锁。经此一场,郭天民对陈赓的佩服愈加深刻,也真正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在性格上的不足,此后在陈赓手下果真像变了个人一样,很少再训人。郭天民性格中本有幽默、随性的一面,经过陈赓耳提面命、日夜熏陶,他也逐渐变得有亲和力、好接触一些了。

解放云南后,郭天民在云南军区当过一段时间司令。一次,他和13军军长周希汉、14军军长李成芳、15军军长秦基伟在昆明一起上街吃过桥米线,李成芳突然童心大发,说谁的头大谁付饭钱,大家哈哈大笑表示同意。

郭天民曾是他们的上级,但丝毫没有老领导的架子,和大家一起说笑。

李成芳便拿出一根细绳逐人来量,结果郭天民头围最大。

郭天民一边付钱,一边笑嘻嘻地说:“这次是让你们抓了我的‘大头’啦。”

陈赓对人说:“有人讲郭天民同志脾气大,性情暴躁,不好团结。实际上这个人很直爽坦白,对人很尊重,有啥说啥,是很好团结的。”

1 阅读:36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