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晚年回忆苏中战役,曾有全套计划可保全江苏,奈何有人看不懂

东效聊历史 2023-07-27 18:02:05

笔者曾经有一个困惑。

1946年6月内战开打,粟裕明明在苏中战役中打出辉煌的七战七捷,为什么后来华中解放区全丢了呢?

是因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吗?

论悬殊,没有比西野悬殊的。彭总当时率领2.7万人和胡宗南、马家军30余万大军对垒,陕甘宁解放区也没有全丢,而且不到一年就基本夺回。而华中野战部队有6万之多,进攻华中的约有20多万人。这个数量级的差异,对粟裕来说不是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历来各类史书都没有明确解释过这个问题。近来笔者翻阅粟裕大将的回忆录,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在书中突然看到一句话,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以此为逻辑基点,再去审视抗战胜利到苏中战役这段历史中粟裕大将的作为,这个疑惑可以说如同滚汤泼雪,涣然而释了。

一、粟裕的大战略

这句话载于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粟裕回忆录》第313页《苏中战役后的华中战局和宿北战役》,原话如下:

敌人继续增加进攻我华中的兵力,为了进一步大量歼灭敌人,战局必然向华中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的。然而,转移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以及转移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带全局性的问题。当时并没有预案,我们必须很好地去体会中央的意图和结合战争的实际来解决。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之嫌,笔者特意把整段话都摘了过来。其中要害的一句是:当时并没有预案。

短短七个字,大家发现古怪之处了吗?

这么大的作战行动,关系到华中解放区的生死存亡,居然没有预案。

粟裕说的是谁没有预案?有可能是说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没有预案,但同样也可理解为他的上级新四军军部没有预案。

更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中央也没有预案。

无论主语是谁,这都不正常。这不符合我军的作战风格。

尤其是苏中战役这种设计十分精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战役,打完之后突然来了一句“没有预案”,华中部队陷入混乱状态,太不可理解。粟裕大将是多么严谨的人?此话断不是信口开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局部战役打的精巧,总体上却似乎欠缺安排,是攻是守,是进是退,没有清晰的方略。

这就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是不是粟裕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只顾设计苏中战役的战略,而对华中整个战局没有大局观没有总体设计呢?

非也。

有懂军史的朋友大概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6年新四军全部退出江苏前,粟裕在华中的重量级远远达到不设计全局的高度。

为了让大家理解的清楚一些,简要几句勾勒一下华东的党政军权力结构谱系。

1946年初由于各地政权机构都不是很健全,实际上由党的组织兼领行政功能。

华东方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中共中央华东局,也就是平时俗称之华东局。一把手是书记饶同学。粟裕所在的华中分局(主管江苏解放区事务)只是华东局下面的一个分局,而且粟裕在华中分局既不是书记也不是副书记,书记是邓子恢,副书记是谭老板,粟裕是常委,兼华东局委员。

军事方面粟裕地位也不高。当时华东尚未成立大军区,由新四军军部统管山东、江苏、安徽各省部队。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是陈毅,粟裕是新四军军部下辖的华中军区下辖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还兼任着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当然,从实际作用看粟裕是华中部队的灵魂人物和实际最高指挥员,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潜台词,咱们就不多说了。

综合来看,粟裕的身份地位还远未达到由他来设计全局战略的地步。

但是,粟裕出于军事家的敏锐嗅觉,在内战爆发前,就已经对华中全局做出过系统考量,不说成竹在胸,但也是系统性的打算,而绝非“没有预案”这种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粟裕的大战略到底如何,是被什么原因破坏掉了?

二、粟裕的雄心

抗战胜利后,华中的生存危机急剧凸现。

蒋介石还都南京后,其精锐部队迅速开到江南,同时郑州、徐州、合肥、武汉等铁路沿线要点大城市,也都迅速开入主力部队。华中与南京近在密迩,如何在蒋介石眼皮底下生存下来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出路。

粟裕的战略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是充实野战军。

野战军的概念此前未有,抗战时多以分散形式作战。内战爆发之初,受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迷雾的影响,我军一部分将领甚至不乏各大解放区的领导人,认为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复员,结果有的军区部队极大缩水,内战之初吃了大亏。

粟裕坚持不进行大规模复员,反其道而行之,只将一部分军区部队和游击部队进行整编裁减,而正规部队进行了扩充。华中野战军组成了四个纵队:六、七、八、九纵(师级单位),共4万余人。四个纵队司令分别是王必成、姬鹏飞、陶勇、张震。

粟裕当年做新四军一师师长时,手下三个旅长分别是叶飞、陶勇、王必成,叶陶王三大虎将是一师的头号能战组合,此时叶飞北调山东在陈毅麾下,张震作为替代人选补入这个序列,张震将军之能,后来的史实已经足够证明,无需笔者多言。这个组合可以看出,粟裕已经做好了集中精锐打大仗的准备。

中央对粟裕充实野战军的做法很满意,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七大会议结束后,专门表扬粟裕,预言“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此语系由华中分局常委曾山同志从延安回来时传达。(见《粟裕年谱》132页1945年10月31日条)

建立强大的精锐野战军是充分适应战争形势变化,从游击战和局部运动战走向大规模决战的重大变化,粟裕走在了全军各大军区的前列。

第二是迅速建立广泛的根据地。这一条就不多说了,分田,土改,解放广大乡村,建立强大的根据地。

第三是卡位。

卡什么位?苏中南部,也就是长江北岸扬州、泰州一线。粟裕明白,江北乃整个江苏、安徽解放区的南大门,卡住此地,国军不能北上,则全局问题有了最低保障。

这就是高明战略家与泛泛之辈的区别。当时形势,苏北、山东、胶东、安徽、津浦线处处闻警,国民党军四处进攻,哪里是最核心的战场?哪里需要先做预备?哪里必须死死守住?

这一系列问题粟裕考虑的很清楚,采取的策略也最精准。但他毕竟人微言轻,无法左右上层的策略规划。当时新四军军部和华东局都认为山东更重要,津浦线战役更重要,都对苏中南部有所忽略,这是后来苏中战役大胜后却不得不拱手让出江苏全省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不免有人会问,粟裕只着眼于江北,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这里,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如果国军在津浦线或苏北进攻成功,我军被封闭在江苏省内,岂不是更危险?

这就得说说粟裕全盘计划的核心点所在:南北并举。

第四是南北并举。

如果只顾南而不顾北,那就不是粟裕了。

粟裕在1946年5月曾两次向新四军军部并中央报告了自己的想法。

电文很长,不再摘转,只讲大概要点。

甲:南北并举,并非只顾苏中而不顾苏北乃至山东。

乙:先稳住华中,打几个有决定意义的歼灭战。歼敌数字达到四到六个师,约五万人左右。则可击破国军对我苏中的进犯,稳定华中局面。

丙:苏中决胜后,下一步先打徐蚌段铁路诸点,彻底切断津浦线。然后打海州、灌云(都在今连云港附近),打通华中和山东的联系。

这个通盘战略可谓步骤清晰,目标不大,可以实现。

如果按这个节奏打下去,江苏东南西北四角皆可保住,再加上腹心之地有强大的华中野战军,保住江苏省绝不是不可能。粟裕晚年在回忆录中也是如此说。

然而遗憾的是,粟裕的越级陈词并没有得到军部的认可,华中和山东大量兵力被调走他用,粟裕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有力贯彻。

三、全套计划流产一半

话还可以说的简单点。

在华中决战前,粟裕解决了根据地、军队、粮弹、战略计划等预备问题,接下来的事就是打。

但因为有的人不懂,叫停了,所以之前做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

粟裕正在准备打苏中战役时,新四军军部及山野正在雄心勃勃地计划打下整个山东,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光芒四射的目标:拿下济南。谁定下的这个决心?并非某个领导人,而是华东局、新四军军部集体做出的。回应标题的意思,是有一群人看不懂粟裕的意图。

为此,军部不断调华中部队北上,叶飞一纵、韦国清二纵、新四军七师相继入鲁,饶是如此,仍不罢休,还要再调王必成纵队北上。

粟裕忍不住向中央反映,如果再这样抽调下去,苏中就没办法打了。毛主席这才紧急叫停王必成北上之事。

那么济南打下来了吗?没有。

王耀武坐镇济南,此公是国军中少有的虎将兼智将,当年在七十四军当军长,与日寇大战不落下风,可以说既有过人之能,又有较强的大局观,更拥山东人的乡土优势。在他调度下,国军不仅守住了济南,还与青岛国军东西对进,打穿了山东,实现胶济线(胶县至济南,山东的东西大动脉)贯通。叶飞纵队几次进攻青州、淄博均吃了败仗,愤懣无已。

粟裕看出方向不对,顺着军部思路想试着挽救局面,提出华中部队可北攻海州调动山东国军,请山野南下助战,庶几可保山东华中之联通。

粟裕没把话说透彻,其本意是保住陇海线东段,使国军无法自徐州畅通地东进。但因为此议之前遭到军部否定,粟裕没好意思直说。

结果新四军军部集体反对,复电,山东部队正在全力打津浦,不能南下打海州。

倒也不是军部与粟裕有隔阂,而是津浦路上打得如火如荼,抽不出兵了。

反过来,山野还不断要求华中野战军抽兵西进,配合山野打津浦路南段。粟裕此时手中只剩六七八三个纵队的兵力,再抽走就打不了仗了,于是直接向中央反映拒绝了此令。

好好的一个保卫江苏的大战略,就这样东砍西削,一多半计划付诸流水了,鲁南、苏北、津浦路、苏中成了各自为战、互不声援的四部分,另外三个部分都打的很被动。

只有粟裕能实现完全控制的苏中战场,以绝对劣势兵力,七战七捷,把国民党军死死挡在长江北岸,无法继续北进。

然而此时华中整体局势不断恶化,薛岳暂时放弃了南线,集中全力进攻北线,控制住了自徐州至海州沿线,一条铁路,把鲁南苏北隔绝开。

山野此时事实上放弃了津浦路战役既定目标,集结重兵南下企图夺回陇海东段。但一步迟步步迟,打泗县失利,宣告鲁南苏北战机已失,山野陷入苦战,部队士气大受挫折。

此后粟裕不得不忍痛放弃苏中战役之战果,放弃即将到手的海安城,率部离开奋战多年的江苏,一种北撤。由于全体北撤之前没有什么思想准备与物质准备,北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以及士气上的打击。

当然,从全局来看,这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之初调整布局、认清现状的必经之路,即所谓的阵痛期。

但这种阵痛一定程度上讲不是必须经历的,尤其在苏中战役映衬之下,这种无谓的放弃更显得痛心。好在中央及时调整了战略,调整了人事,让饶张等军区领导人专注于后方工作,前方指挥权悉委于陈毅粟裕,尤其是让粟裕专责指挥,华东局面立刻以宿北战役、鲁南战役为标志出现重大改观,可谓曲折迂回,终归正途了。

20 阅读:3969
评论列表
  • 2023-08-12 22:19

    战神

    张文 回复:
    天才的军事家,天才的战略家。粟裕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 2023-08-13 16:22

    可惜

  • 2023-08-18 17:30

    山东才是胜负手

  • 2023-08-18 11:03

    战神并不是每一仗都能打赢,而是知道哪一仗能打赢,哪一仗打不赢!比如白起,最后秦王让他统率包围邯郸的秦军,他就知道打不赢!即使是他也打不赢!

  • 2023-08-18 13:30

    苏中战役本来也没有的,是粟总一再坚持才有

  • 2023-08-17 10:13

    事实就是当时最高军事指挥官陈,不会打仗不会打大仗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