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毛主席对粟裕憋一肚子不满,即将爆发时,陈毅一席话巧化解

东效聊历史 2023-06-10 18:58:06

毛主席对粟裕的指挥,历来是最和谐的。

尽管粟裕也曾斗胆直指,拒绝过毛主席提出的第二次千里跃进之议,最终演变成中原打大歼灭战的局面。但领袖与方面军司令之间的沟通是畅通而愉悦的,不像与育帅之间,从进入东北到打辽沈战役,一直都充满着波折。

伟人信任粟裕,粟裕也由衷地敬佩伟人。

不过,就像太阳照耀万物,让万物生辉的同时,也总会有阴影。

毛主席与粟裕之间,也有过一段没有摆到桌面上来的争议。

不仔细读书,是不太容易发觉的。

这件事,发生在华野七月分兵之后,若非陈毅巧妙的劝解,粟裕几乎要受到一场最大的信任危机。

一、毛主席思路变化太快了

从1947年8月4日开始,毛主席突然在七天内,连续发了七封电报,要求粟裕率军进入鲁西南。

其实说是七天,这七封电报中的六封,集中在前三天。

可见伟人要求之急。粟裕有点想不通,也没能立即执行。从伟人发电报开始,粟裕一直等了一个月,直到9月3日,才终于赶到鲁西南前线。

这一个月时间里,伟人和粟裕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伟人不停地催,粟裕则一直没动。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当时粟裕在鲁中,此前一段时间接到的命令,是在内线大量歼敌,按伟人的指示,华野一分为四,一部分在胶东,一部分在鲁西南,一部分在鲁南苏北,一部分在鲁中。这就是著名的七月分兵。

这是华野史上兵力最分散,战绩也最惨淡的一个时期。粟裕最不愿回忆的南麻、临朐战役,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粟裕还被谭震林批评过,说他思想上过于轻敌,以少量兵力去打敌人坚固据点,导致南临战役的失败。粟裕心中苦闷之极,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伟人一再电示,在鲁中继续寻机歼灭敌人。

在粟裕看来,他必须继续执行伟人的分兵思路,尤其是伟人在7月12日电报中说的一句话:放手歼击津浦线上各敌,愈多愈好。

愈多愈好……

粟裕因为这句话很头疼,兵力不集中,光靠零敲碎打,难成大功,每一个方向只有两三个纵队,发现机会了也干不掉国民党军一个主力整编师,南临之战不就是这样吗。

正当粟裕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愈多愈好”之际,伟人命令突然变了。

这七封电报的主旨是,让粟裕速到鲁西南指挥部队,协同刘邓作战。

更令粟裕出乎意料的是,七封电报一封比一封语气急,到最后连任务都变了,要粟裕所部接受刘邓指挥。

这可是粟裕从所未见之命令!

为何?打破常规了,把华野的指挥建制打乱了。这在军中可是大忌。

华野是华野,刘邓是刘邓,各有数十万大军,怎么不仅把华野拆成四瓣,还是粟裕这最核心的一瓣划入刘邓部队指挥呢?

伟人提出一个方案,把陈士榘唐亮所率三、八、十共三个纵队,以及叶飞一纵、陶勇四纵,共五个纵队,合编为华野西兵团,由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这个兵团接受刘邓指挥。

这五个纵队加上特纵,可以说华野的精华、主力,战斗力最强的。

接到开头的几封电报后,粟裕一直停留在益都(今山东青州)的野战军司令部,迟迟没有开动。

什么原因呢?

是不是因为粟裕有畛域之见,怕中央借题发挥,因为南临战役和叶、陶两纵在鲁南的失利,要对华野来一场清算,借此把这几个打的不好的纵队割出去给刘邓大军呢?

要真是因为这个,那粟裕就不是粟裕了。

粟裕大将不仅是位奇姿杰出、天纵英才的战神,也是一位淡泊名利、光风霁月的高尚之士,身上有古名士之风。他从来不怎么计较名利,三让司令之事人所共知。

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二、粟裕为何拖了一个月

伟人和粟裕考虑的事不在一个位面。

伟人之所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粟裕立即到鲁西南去,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配合刘邓大军南进。

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打了一圈后,按中央命令跃进大别山。国民党军反应也挺快,立即丢下山东不管,衔尾急追。

伟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刘邓不能这么打,必须有人配合作战。于是一方面把陈赓兵团调出山西进入河南,配合刘邓牵制河南的国民党军。另一方面,就是让华野部队也来支援刘邓大军南下。

三路大军呈品字形杀进中原,这是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早已熟知的事。

但品字在形成之初,粟裕这一路并没有立即贯彻伟人的思路进入中原。

这个思路不复杂啊?粟裕为什么迟迟不动身呢?这可不是他的风格。

粟裕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做任何事之前不考虑到万无一失,就不会轻易行动。这是他与育帅用兵特点中共通的部分,当然,论冒险精神,他比育帅稍胜一筹,参见孟良崮战役的惊险经过。

之所以没有立即响应伟人的命令,是因为各种准备没有做好,如果光秃秃一人赶到鲁西南前线,打不好仗,背着南临战役失利的压力,再败一场,粟裕可就真无法承受了。

那么,他都做什么准备了呢?

第一是调兵。

伟人设想中的五个纵队集结到鲁西南,把中原国军牵制回来,从实际情况看并不是很理想。因为五个纵队之前在转战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遭到损失。

粟裕的心腹爱将叶飞一纵、陶勇四纵,在鲁南遭到国民党军围攻,每个纵队都损失了5000人以上。宋时轮十纵没有执行华野命令在黄河以南牵制邱清泉,而是擅自北渡黄河,导致被邱清泉尾追,损失了不少兵力,《宋时轮传》中引用陈士榘的回忆说大概损失了1500人。

与此同时,陈士榘、唐亮直接指挥的三、八两个纵队转战于单县、曹县地区,部队也十分疲劳,被国民党军追着打。

大家都气不愤,两三个月前,还在鲁中灭了张灵甫,怎么现在形势倒转,我们的手下败将四处追着我们跑。

粟裕感到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入一部分生力军,把部队的信心、力量提起来,才能完成牵制国民党军的任务。粟裕向中央提出,把华野六纵(司令员王必成)也调到鲁西南。叶飞、陶勇、王必成是粟裕在新四军时期的三大虎将,叶王陶齐集一处,粟裕也就安心了。

中央照准此议。

第二是搬请陈毅。

粟裕未动身之际,向中央提出要求,考虑到人事关系和指挥便利,建议陈毅一同到鲁西南去指挥。

人事关系和指挥便利,这句话说的颇有深意。华野的人事关系很复杂吗?不见得。前此,在孟良崮战役中,个别纵队司令与粟裕有战术意见上的分歧,经过陈毅的教育和引导,已经不复存在了。陈、唐两位与粟裕合作不成问题。

《陈毅传》中记录了粟裕为何要请陈毅西去的理由,大概是说华野西兵团目前成为主要作战方向,是全华野的重心,陈毅作为司令员兼政委,理当到一线去。

当时陈毅原本准备到渤海去,率二、六、七、九四个纵队组成东兵团,与谭震林一起执行内线作战任务。陈毅向来在总体指挥上不怎么起主要作用,此时为何突然转了口径,要他去鲁西南坐镇呢?

其实有深层次的考虑。陈毅、粟裕二位高风亮节,自然不会因为所谓的转隶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在南下前,正规的建制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而有什么顾虑。

但不能据此推定下面的兵团、纵队,乃到师、团一级将领们没有想法啊!

这毕竟是关系到两大野战军协同关系,关系华野将士们心情的大事。

如果只有粟裕前去指挥,那西兵团就只是西兵团,无法代表全华野。陈毅一去则不一样,他的威望、资历与刘邓二位不相上下,就算指挥关系上转到刘邓麾下,西兵团将士们心理上仍然有归属感,军心稳定,仗更好打。

伟人显然也能察觉到粟裕这层心思,照准。

第三是后勤。

《粟裕传》记录了粟裕在这一个月的行动,其中有一段好整以暇的访贤故事。

贤是谁?乔信明。这是一位资格甚老的红军干部,新四军时期曾在粟裕手下工作过,以做后勤留守工作见长。

他曾被国民党逮捕过,受了三年牢狱之灾,出狱后长期战争生活使他患上重病,40来岁的年纪,就下肢瘫痪了。

粟裕专门抽出时间和他谈话,要他出任华野后方总留守处主任。

总留守处的责任,一是管理后方机关,二是安置华野官兵家属孩子,三是收容前线伤员,四是提供其他后勤保障。

大战在即,粟裕亲自安排这样的事,反映出他对前线即将展开的大战的忧心,大量的伤亡,高强度的作战,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这就是粟裕细心、万全、周到的体现。

安排调整了一切事宜,在中央连发七电之后,粟裕终于与陈毅踏上西进南下的路途,在伟人命令一月之后,才到达指定地域。

三、从尴尬到愉快

不管粟裕有何种理由,七封电令,没把粟裕调到鲁西南,这是事实。

伟人稍微有些不痛快。

就在粟裕刚到鲁西南之际,也就是9月3日,伟人在一份电报中说,华野要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

这封电报中有几句话说的比较重:

你们各纵过去依赖后方补给心理太重,你们自己亦反映了此种心理,望你们迅速转变,适应新形势。

这话里里外外不点名地说粟裕安排后方总留守处的事。伟人给粟裕留了面子,以极大宽容和耐心希望粟裕迅速拿出点过硬的战绩。

说实话,这种语气措辞,这种催促的频度,在伟人与华野之间,尤其是与粟裕之间,是非常少见的。

可见此时的关系有多尴尬。

粟裕心里很明白。

和陈毅到鲁西南前线之后,立即大展经纶,化腐朽为神奇,把力量处于振荡下跌阶段的几个纵队整合起来,在郓城县西南沙土集一带,对一直尾随华野西兵团各纵的国民党军来了个突然袭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只用三天时间,全歼国军整编57师,生俘敌师长段霖茂,毙伤俘敌达9500多人。

华野这场仗依稀又打出了孟良崮战役的风采,邱清泉第五军主力,只与段霖茂师相隔20公里,竟然被粟裕强行分割包围。

这场畅快淋漓的胜利,使华野西兵团士气大振,几个纵队一扫秽气,重拾信心。

就在全军庆祝胜利的同时,陈毅却在思考另一件事,怎样化解之前七封电报调不动粟裕的尴尬。

从实情看,粟裕这一个月也不是没动,而是在一边做准备,一边缓缓向鲁西南开进。

但从观感上看,着实令伟人有点不痛快。粟裕自己不太擅长做这方面的工作,陈毅一直想帮他化解,但需要一个很好的机会。

现在,沙土集战役打胜了,陈毅觉得机会来了。

陈毅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革命者,也是一位洞悉人情、豁达宏阔、情商极高的聪明人。

事情已经结束,不好再专门去解释,否则就是越描越黑,只能旁敲侧击,侧面给台阶,让伟人和粟裕都舒服地下这个台阶。

1947年9月17日,在沙土集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陈毅粟裕联名向中央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发了一封电报(其实是陈毅主导的),篇幅比较长,就不再原文照录了。我只点出几个与化解关系有关的点。

第一,主送单位是中央和晋冀鲁豫中央局,这是向中央表明了态度,伟人让陈粟接受刘邓指挥,陈粟坚决执行。(这是给中央一个坚决的政治回应,请毛主席放心,我们坚决执行。)

第二,鲁西南国民党军虽多,我们有决心打败他们。(言外之意,就是坚决执行伟人战略意图,华野主力放在鲁西南、甚至河南去打,不再顾恋鲁中。继续给伟人台阶下。)

第三,华野西兵团目前纪律需要整顿。(说的是部队,其实是暗中检讨,再给伟人第三个台阶下)

行文至此,连给三个台阶,估计伟人看这封电报时,以他老人家的洞察力焉能不知陈粟的用心?他当时必然是会心一笑,心中暗道这两人真聪明。

但陈毅这封电报妙就妙在,文中还伏了一个点,就是始终没有自称晋冀鲁豫西兵团,而是自称华野。

妙在哪呢?这是暗示伟人,既然刘邓大军已然南下,晋冀鲁豫留守部队的司令部,其实已无法指挥陈粟了,能不能保持华野的建制?

不得不说,这样暗含机锋,处处暗示的话,高度展现了陈毅灵活圆转的待人接物处世的方式。

伟人阅文之后,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史料可以证明他老人家原谅了粟裕,但此后的电文,再也不提之前的事,而且伟人此后发文,再也不说让华野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西兵团的事,这是最有力的事实证据。

伟人与粟裕的关系,可以说和好如初了。

伟人对陈毅的情商和处理办法也欣赏有加,打完沙土集战役,便调他一路北上,向各个中央局、战略区介绍华野的作战经验,让粟裕专一留在鲁西南指挥作战。

一段尴尬,以如此圆满、和谐、愉悦的局面划上句话。

45 阅读:8404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