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兵宿县,是淮海战役中刘伯承元帅的杰作。
此地一占,中野切断了华中、徐州两大股敌军的联系,杜聿明断共军一臂的战略设想就破灭了。
不过刘帅的收获不止于此。
一、一本日记
攻克宿县后,三纵司令员陈锡联向刘伯承提起一件有意思的小事,说发现一本国军副师长留下的战中日记,感觉写的挺有意思。
我军高级将领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刘伯承是少见的军事家、理论家。文化人对文化感兴趣,陈锡联预感刘帅会喜欢这本日记,便向他做了报告。
刘伯承一看,果然非常高兴,反复看了许多遍,还问三纵,能不能找到这个副师长,这人并非普通人,倘若教育转化过来,当能为我所用。
陈锡联便叫政治部去俘管处找,但没有找到。
当时认为兵荒马乱,可能这个国军副师长被安置在某个犄角旮旯里,时间一长可能就现原形了。
但是,谁知道,一拖再,再拖三,直到淮海战役结束,所有国军俘虏都消化吸收完了,这个国军副师长始终踪影不见。
战事繁忙,刘帅只是定期询问一下,也没太当回事。谁知道一拖再拖,拖到解放后,等形势慢慢稳定下来了,还是没找到这个人。
后来刘帅到南京组建军事学院,又打电报问陈锡联。
陈锡联已经调任炮兵司令员,离开二野部队,不再好找了。此事就此搁置,后来直到刘帅离开南京回到北京,在中央军委战略指导组任职,再也没有得到此人的什么消息。
直到现在,各类公开的军史档案中,也没有这个人的踪迹。
那么,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刘帅这么感兴趣呢?
这位副师长叫钱卓俨,宿县战斗爆发时,他担任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军148师副师长。
此人素有写日记的爱好——这也是民国时许多上流官员、豪贵和高级将领的时髦爱好,他这本被缴获的日记叫《企大日记》第七册,企大是钱卓俨的字,他应该记了很多日记,但前六册均不知下落。据他日记所称,一本日记能记半年的事,那么前六册一共记了三年的事情,应当是从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开始记录的。
捡获这本日记的,是中野三纵一名宣传队长王云,此公后来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出著名的电影剧本《江山多娇》。现在这本日记还保存在王云先生的后人手中。
钱卓俨在宿县战斗爆发前,一度有时间回老家宜兴休假。他在10月25日的日记中说:“离宿县已10日,返宜兴休假亦8天。”
那时,国民党军刚刚丢了济南,王耀武被俘,损兵十一万人。徐州各部国军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华东野战军克日南下。
大战即将开打,作为一名位置非常关键的将领,怎么还有时间休假呢?
当时钱卓俨所在的148师被调到宿县加强守备,宿县(今安徽宿州市)是南北要冲,位于徐州和蚌埠中间,北到徐州75公里,南到蚌埠90公里。蒋介石筹划徐蚌会战,宿县正处中间,可见其重要性。国军在宿县囤积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被服,是徐州的补给中心。
而就在这个重要的关头,148师作为主守宿县的部队,却闹了很多风波,钱卓俨的休假,大概与这些风波有关。
148师是川军部队,川军有个特点,抗战时打日本鬼子非常狠,不怕死,敢战斗,为抗日作出巨大牺牲,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却变得畏缩不前,战斗力大打折扣。前后差异如此,并非川军不能战,而是很多川军将士不愿意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卖命。
这个148师在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黄百韬所部,也打了许多仗,从苏中战役开始就被当作急先锋,打各种硬仗。但饶是如此,148师仍旧被视作杂牌,不受信任。
黄百韬借着国防部编练二线兵团之机,把整编148旅变成后调旅,负责训练新兵,把整148旅下属的两个团调给黄百韬的嫡系整编40旅和整编108旅。这是国民党军中的常见操作,打着各种旗号吞并和压制杂牌军。
整编148旅即148师,国军整编时军师级单位各降一级,改成整编师、整编旅,但实际兵力没有什么变化,1948年9月又恢复原来的番号,所以,为免麻烦,下文就统一称师了。
148师师长廖敬安非常生气,以后调学习为借口滞留在扬州不想回去。
黄百韬巴不得廖敬安不回去,便打报告想让40师副师长刘清昶担任148师师长,以彻底把这支川军部队消化吸收成嫡系。
钱卓俨当时任副师长,对黄百韬这种行径也非常不齿,大概是对148师低落的士气以及空架子编制没什么信心,10月初也找了个借口回老家宜兴休假了。
二、视野非常开阔的上校
钱卓俨回到老家,就与上海的商人、南京的朋友谋划着开煤矿。他在日记中说:
“佑(友)哥于十一日返宜(兴),十三日去沪,余十七日抵家,迄未与晤。长兴煤矿经理刘子荣今日由沪来宜(兴),拟约同友哥去长兴勘察,谋复矿事宜,晚以电话问南京,友哥亦不在,真怪事。”
长兴煤矿为何停产不得而知,或许因为战事冲击。钱卓俨以军官身份投入此事,想来能协助复矿。
钱卓俨虽身在军中,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政治、军事、经济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思考。
他在日记中说:
“军事方面,东北仅沈阳一点在孤守中,迟早定要放弃。华北赖傅作义之支持,亦极艰苦。待关外共军内调,局势当更危难。西北一隅尚属偏安。今郑汴撤守,陇西当非净土,鲁南鲁西,大战一触即发。刻四川以东、长江以北已烽火遍地。即江南各地亦不安宁。
经济方面,金圆券之信用根本动摇,游资物价一如币改前,难望稳定。每一国人无不亟亟不可终日。”
关于“军事恐慌”情形,在其10月31日日记中写道:
“自郑汴撤守后,津浦南段成为京畿外围唯一之重要防线,除蚌埠已设指挥所及加强守军力量外,南京四郊正积极构筑工事中。京市各木行之木料,已均被政府封存备作工事材料之用,若果战事会在首都进行,则其境况何可设想,是以迩来人心之沉重忧惧与经济恐怖已成双重燃眉之虑矣。”
政治方面,钱卓俨人名如其名,颇有卓识。他在11月5日记道:
“美总统竞选揭晓,出冷门,由民主党杜鲁门当选。有把握之共和党候选人杜威卒告落选。我国在外交立场上希望杜威当选,且以前陈立夫访欧曾为杜威之竞选工作而努力,众信有绝大成功可能,殊不知终成泡影。按美总统候选人中以华莱士为最左倾,杜鲁门次之。”
外交涉及当时美援大事,钱卓俨虽然位次不高,却也能到处留心,看出政治大事中的关键。尤其是美国政界人物谁持什么样的态度,他也能判断差不多,足见其水平并非一般吃空饷的凡庸之辈。
当然,这可能与他哥哥钱卓伦有关。钱卓伦字企裴,国民党军中将,曾任国防部一厅厅长,参谋总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是国军高层人物。国民党军高层决策,他必然全都知晓。
有这样一个消息灵通且颇有见识的哥哥,钱卓俨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比如他在11月6日日记中说:
“迩来人心之浮动已至极恶化阶段,传谣和谈空气甚浓,蒋总统有病将出国云云。”
桂系此时虽然还没有对蒋介石逼宫,但白崇禧坐镇华中,与李宗仁联手暗中倒蒋介石的台,司徒雷登也在频频与李宗仁接触,桂系放出来的和谈招牌,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而且在淮海战役未开战之前,只是在南京极小的高层范围内流传,钱卓俨写到日记里,消息来源肯定是他的哥哥。
三、失踪的钱卓俨
钱卓俨在家中休假没多久,不知道有没有帮助他的“友哥”复开长兴煤矿,不久就接到148师的通知,说宿县形势日紧一日,要他速速归部。
钱卓俨在日记中说:
“剿总原拟令本师开徐州守备飞机场,经查明本师全部士兵不足一个团,且武器不足编制数十分之二,随后准予免去,复令本师接替宿县城防,殊不知本师仅有之二三百枝步枪,每枝只有子弹十五粒,如何打仗?高级指挥部如此糊涂,空有胜算……”
可见,黄百韬几乎已经把148师给吸干了。
如果148师一直这么乌烟瘴气下去,钱卓俨留在老家宜兴不回宿县,可能他的结局就是另一回事,说不定会在战争结束后开始另一种人生。
但是出乎意料,老蒋并没有同意黄百韬的建议,不仅打回刘清昶的请求,让廖敬安继续担任师长,升为少将,还要求黄百韬迅速把这个师的部队迅速调到宿县,加强那里的防守。
所以,钱卓俨没多久就接到师部命令,要他赶紧回到宿县准备战斗。
钱卓俨在日记中又写了如何从宜兴赶到南京,过江坐火车北上。
他说,南京下关码头到处都是人,如果不是“裴哥”帮忙,怕是连江也过不了。
这位“裴哥”,大概就是他的兄长钱卓伦、钱企裴。
回到宿县后,钱卓俨在11月10日日记中这样写:
“幸八路军未继续扒路,今晨已通车,七时开车一百八十华里,行程迄下午三时方抵宿县师部,一切在改进充实中。余既下车,即觉心胸安定,一扫在后方之动荡疑惑之心理。”
八路军之谓,是国民党军的习惯性称呼,不愿以人民解放军称呼。
所谓一切在改进充实中,应当是指148师的三个团都调回宿县。军人嘛,最大的底气就是士兵,兵越多越有底气。
不过这大概是钱卓俨人生中最后的底气了。
他到宿县的次日,中野就向陈锡联三纵下达了进攻宿县的任务。
钱卓俨立即感受到死神的恐怖。
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战斗情景和第一手的感受。
为了让大家最真切地感受一下国民党军官的所见所感,笔者引用几段原文:
11月12日日记写道:“津浦南段态势日急,共军主力在徐州东、北、西三方面猛扑,徐州迄滁县铁路日夜有破坏,交通通讯时断时续。因军运繁忙,客车今日起暂停驶。下午余至街中巡视,民众均精神紧张仓皇,宿县之今日已如死城矣。下午1时许,宿县西门外三、五华里处,交警十六总队派队与敌接火,双方兵力虽不多,而战则激烈。薄暮,北门外亦接战。”
11月13日日记写道:“昨入晚,附近战争意味极浓,天方黑即戒严,各处守军随时参战。迄今晨2时,城北郊与东南郊有稀落枪炮声,4时枪炮声又起。……下午5时起,东南西三方面敌均来袭击,西关外交警一个中队被迫退入城内,今夜战事似比昨夜热闹。”
14日日记写道:“昨夜来之紧张场面已呈相当,尤以‘小东京’及车站与南门等处,敌攻甚急,一时枪声咯咯,炮声隆隆。”
又写道;“两日来作战情形,敌军行动敏捷,射击军纪良好,命中精度亦佳,在两年半内战中成长之共军已不可轻视。”
15日写道:“昨晚敌向东南北三方进攻,并向城内喊话:‘徐州国军已被击溃,赶快投降’。”
又写道:“今晨2时许,共军向车站交警阵地猛扑,我守军撤入城内。车站屯有大米一万八九千包,及其他食盐等等物资甚多。到此时东南西北关已尽失矣!幸飞机又来空投弹药,因风力过大,飞机又惧共军射击,飞行过高,空投物品,大都失落城外,为共军所得。”
11月15日夜,陈锡联下令对宿县城残敌发动总攻,至16日凌晨3点,全部歼灭城中国民党军,解放宿县。
根据中野三纵司令部参谋处提供的战斗统计,148师所属三个团全部被歼灭,另有交警十六总队、二总队一个大队,陆军步兵第六支队,联勤司令部的63仓库(徐州国军的后勤补给站),共毙、伤、俘敌14070人,其中毙伤者仅1500人,绝大多数都放下武器投降了。
最后时刻,钱卓俨匆忙电告家中:“为免家中挂念,上裴哥一电告共军围攻已3昼夜。”写完这一笔,《企大日记》便告终结了。
后来钱卓俨到底去了何处,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刘伯承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他的下落呢?
大概觉得这个国军副师长甚有才学,他的日记文字颇为文雅,并不是那种普通的粗通文墨的军官。解放战争胜利后,需要大批这样有文化有见识的人,哪怕是敌军军官,如果能改造过来也是极好的。
笔者起初推断原因是这个。但近日查阅网上资料,又有了新的发现:钱卓伦!
钱卓伦在1949年10月逃到台湾,他的家人都和他一起去了。
本以为逃过劫难,谁知没过几年,他的次子钱克显和次媳王瑶君却有了情况。钱克显夫妇是中共地下党员,赴台后,克显常在父亲身边有意无意地提及大陆的人事,后来两口子直接挑明,要策反钱卓伦。
钱卓伦吓得如同五雷轰顶,严斥二人不要痴心枉想,还要儿子和媳妇决不能向外人提起。
不久之后,钱克显和王瑶君的身份不知如何暴露了,夫妇二人均被逮捕杀害。如今,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1500多位在台湾牺牲的隐蔽战线的烈士名录中,就有钱克显、王瑶君烈士的名字,分别列在32组和38组。
至于钱卓伦,由于他与宋美龄有一些交情,曾教她写过字,而且他又是蒋介石嫡系,故而幸免一死。1967年,钱卓伦病故于台湾。
笔者推想,钱克显夫妇的组织关系,刘帅是否知道一些?是否想通过钱卓俨把这条策反的线路重新捡起来。否则,不至于对区区一个副师长这么感兴趣。
要知道,北京功德林里关着的那群国民党军将领们,比钱卓俨有才识有见识的人,可是一抓一大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