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重的军事天才周士第:拥有大将实力只授上将,问题出在哪

东效聊历史 2023-06-11 01:40:16

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之中,有一个特殊的组合: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参谋长。其中有一位的经历比较独特,他的授衔结果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两名曾经的下级反超了。

坊间历来喜欢以55大授衔时的军衔来评定某位将帅的能力,这是有失偏颇的。授衔时考虑的不仅是能力,而是山头、资历、能力(战功)并重。

所以,这位被下级反超的老参谋长,被反超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能力。

他叫周士第,开国上将,曾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华北军区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后接任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首任防空兵司令员。

一、传奇的一生

我们讲授衔的参考条件之一是资历,资历包括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建党初期,入党时间及入党之前的经历,是评定军衔极为重要的参考条件之一。比如陈赓大将,192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开国将帅中罕有其匹,甚至许多副国级以上的领导人中都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十大元帅中朱老总、聂帅在1922年入党,诗帅1923年入党,育帅1925年,刘伯承元帅1926年,徐帅、罗帅都是1927年,叶帅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夕才入党。贺老总在1927年八一起义后才入党。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彭总1928年才入党。

说这些并没有别的意思,我们只是举这一个例子,说明资历对授衔的强大影响力。

其余历史时期,像红军时代(1927-1937),一、二、四方面军的资历。抗战时代,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新四军的资历。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的资历。每一个时期的资历,都在新中国大授衔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士第将军从建党初期直到抗战时代,军旅生涯都是非常辉煌的。

周士第生于1900年,广东乐会县人(乐会县今已撤并,属海南省琼海市),是为数不多的海南籍的开国将帅。周士第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并在校加入共产党,是第一期学生。

后来参加过北伐,在叶挺独立团麾下相继担任营长、团参谋长,叶挺升任副师长后,周士接任该团团长。不要小看这个团长之职,在我党最早掌握的革命武装中,这个团地位作用非常关键,为八一起义作出重要贡献。

从这个意义看,周士第的起点是相当高的。

但随后发生了一些波折,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周士第负伤流落广东,与党组织断了线,后来辗转进入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参加了1932年的淞沪抗战,以及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的反蒋事变。直到1934年才到江西中央苏区,回归党的怀抱。

周士第与众多黄埔一期生一样,军事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善于练兵和指挥,这和后来许多红军土生土长的著名将领不一样。

那些无师自通的勇将们固然也非常骁勇善战,但除了极少数像彭总、粟大将这样天赋极高、学习能力极强的绝顶高手,其他大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都碰到了军事生涯的天花板。

原因在于,缺乏系统军事理论知识背景,靠战争实践去总结、顿悟,毕竟有些领域、有些境界是达不到的。在红军时期包括抗战时期,部队规模不大,兵种构成单一,战法相对简单,对胆气、勇气、体质、意志的考验相对较多,而对军事专业知识、系统思维考验不大,所以很多土生土长将领进步很快。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包括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现代化战争的潮流势不可挡,只靠土法上马已无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多兵种联合作战,只靠个人智慧和猛打猛冲是不够的。

刘帅为何甘愿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就舍弃在北京的优渥生活以及崇高地位,甘愿从零开始去南京办军校,就是出于这样长远的考虑,只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军官培养之路,才能真正接得住未来战争的考验。

周士第善于指挥、善于练兵的特点早早地就被毛主席发现,这在红军将领中是极为少见、极为稀缺的。所以当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会师,徐海东向中央要干部时,伟人第一时间就把周士第推荐给徐海东,出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协助徐海东指挥作战。

红二方面军长征结束后,周士第升任为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成立后,出任120师参谋长。

至此,周士第将军走上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岗位,与115师参谋长陈士榘、129师参谋长李达并称为三大主力师参谋长。

二、被徐、黄超越

周士第在120师是专业大师,举凡参谋部的建设,部队指挥,练兵,抓根据地建设,周士第样样精通。前面几条都是科班出身者的专长,这不必多说,根据地建设是我党发明的独门秘技,周士第以前没有接触过。

但周士第的强项在于学习能力强,有扎实的军事科班专业支撑,学啥啥快。在120师的几年,他兼任晋绥军区参谋长。

这个根据地的地位比较特殊,是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防御日军渡河进攻陕甘宁的前哨。也是晋绥与晋察冀大区的联结点,120师在河北山西打了没多久,基本上召回后方,任务更偏重于保卫中央,以及建设根据地。

这种工作,更考验综合能力,周士第干得很出色,赢得了中央的认可。

日军多次企图把晋西北剿干杀净,企图过黄河偷袭延安,但这个军区始终坚如磐石,即使在日军调集重兵进攻的情况下,周士第仍能立住脚,一步也不后退。

特别是在贺龙调任延安后,晋绥军区担子基本压在周士第头上,他一直如怒涛中的岩石一般,牢牢钉在晋西北,成为捍御党中央、保卫陕甘宁的头号功臣。

不得不说,毛主席力推他当十五军团参谋长,当二方面军参谋长,再到担任这个重要角色,都是对他能力十足的看重。

但是,这一角色,不得不说限制了周士第才能的发挥。

1938年后,八路军的战争策略和方向发生在巨大变化。

三大主力师,115师和129师都处于大发展、大进军的趋势之中。

115师大部主力开进山东,罗帅独力提纲,在山东建立广大的根据地,奠定日后东北部队也就是东野/四野的底子。

129师则在刘邓率领下,在晋冀鲁豫壮大发展,后来的中野/二野部队,以及华北军区的一个大兵团,都是刘邓二公领导下奠定的。

两大战略方向,都发展出三十多万雄兵,许多后期崛起的将领,都十分受益于这个时期的大发展。

唯独120师,是呈收缩状态的。各大主力师派出去之后,一开始党中央是积极的开放的,决心与国民党军戮力同心一起干的,但没想到1938年蒋介石就开始暴露本来面目,胡宗南阎锡山以及西北二马都居心不良,在战略上对陕甘宁边区呈大包围态势。

抗日是我党我军的最高宗旨不假,但我们也要生存。三个战略拳头都打出去,却把中央留给国民党军宰割?我们还没老实到傻的地步。

所以势必要留下自保的力量。120师的撤回、收缩,就是基于这样的态势。

大方向决定了120师干部的发展方向,注定不像八路军东进南下部队中的韩先楚、杨成武、陈锡联、梁兴初等人那样,将在战场上发出夺目的光彩。毕竟,在军人的各种功劳中,战功永远排第一。

留守晋陕的王震359旅,最早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在留下南泥湾“359旅是模范”经典歌词的同时,因为全旅投入大生产运动,拿锄头不扛枪头,几乎被胡宗南认为丧失了战斗力。

国军的说法不免有偏见,但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不同战守环境下,军队的不同建设面貌,毫无疑问对部队主要将领带来极大影响。

周士第的才华,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他担任120师参谋长的同时,完成了对昔日上级徐海东(红十五军团长)的超越,徐海东当时是115师344旅旅长。如果这种对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周士第的军衔显然至少不应低于徐海东。

但55授衔,当年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双双得授大将军衔,反超了周士第。

徐海东之授衔有特殊的历史功劳,长征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几乎吃不上饭,是徐海东大手一挥,宁可自己饿死也要接济好中央。这段公案人尽皆知,就不说了。

黄克诚凭什么实现反超呢?

笔者认为关键阶段就在于115师的东进南下。

在115师东进南下过程中,黄克诚以344旅的一部分部队为基干,带出来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五纵队两支大部队,一路杀到苏北成立新的根据地,居功甚伟。

八路军的纵队与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军级单位纵队不甚相同,是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特殊队伍,所以其主官地位就更加特殊。

当时蒋介石极力压制共产党军队的编制规模,八路军只给三个师的番号,余皆不承认。但我们只靠三个师的番号,无法组建起足够的抗日武装,无奈,只好脱离师的编制,另建纵队。

纵队比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地位稍低一些,但又高于旅,是一种介于师、旅之间的单位,与新四军早期的支队、后来的师差不多,黄克诚后来转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即是例证。

黄克诚先后带出两个大纵队,这种贡献一般人没有,奠定了他在抗战听独特地位,后来挺进东北,黄克诚以师长之位,站在全国大战略的角度向中央进言,率三师抢进东北,地位一路攀升。

试想,若是周士第当年也有这样的地位,我想,以他的本事,他的功绩自然不会弱于黄老,历史地位自然也不输于黄老。

三、被许大将超越

下面再说说被许光达反超。

行文至此,笔者声明,对周士第、许光达、徐海东、黄克诚各位军事家、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都抱以至敬至诚之心,绝无厚此薄彼的意思。只是借诸公的经历,述说当年的故事。

许光达大将的革命、军事生涯,从开始就比周士第弱一些。

许光达是黄埔五期炮兵科,1925年入党,周士第在叶挺独立团当营长、团参谋长时,许光达才刚刚起步,当排长。

1932年许光达作战负伤,到苏联治病,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才回国。后在120师担任独立旅旅长、晋绥二分区司令,是周士第的正牌下级。

其实回溯一下,许光达早期在红二六军团任职过,算来也是红二方面军的老人儿,勉强也能称作是周士第的下级。

如果只是论这些经历和战功,许光达是万万比不过周士第的。

关键的变化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3月,由于陕甘宁安全形势极度恶化,中央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兵团(7月改称西北野战军),部队就从陕甘宁晋的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抽组。

贺龙的老120师部队,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跟着彭总到西野,另一部分留在晋绥军区,后来与聂帅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合并,成了华北军区部队。

许光达向西,跟着彭总走了。周士第留在晋绥,算作是贺龙老部队的种子,后来融入了华北军区。

许光达将军到西野后当了纵队司令,一野时期当上兵团司令,在一野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打了不少经典战役,立下赫赫战功。55年大授衔,许光达是正兵团级别唯一一个高配一格评了大将的。

个中原因很多,他的职务是装甲兵司令员,级别是正兵团级,够得上大将。从资历上说,至少不弱于绝大部分上将。从山头上说,他是各方面因素平衡后必须推上来的,他身兼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120师、一野和西野各大历史时期的源流,这种独特的经历无人能比,故而能评大将。

周士第后来的经历比较平淡,或者说,鬼使神差地一直处于无法很好地发挥才能的境地。

其一,华北军区虽然也有野战军,但论其实力、规模以及大的战役,都无法与一野相当并论,似乎在中央看来,不具备非选出一位大将的山头资格,有一位担任元帅就足以代表了。

其二,徐向前元帅的因素。华北军区三兵团,实力最强劲,最能独当一面的,无疑是一兵团(后称十八兵团)。或许是出于万全考虑,伟人让徐帅担任一兵团的一把手,司令员兼政委,率一个兵团的兵力在山西与阎老西缠斗,周士第一直作为副手。

周士第再强,再有本事,在徐帅面前自然地靠边站,没有他发挥的余地。用6万人斗阎老西十几万人,把阎军收拾的没脾气,徐帅这份功力在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进攻太原时,徐帅积劳成疾旧病发作,无法指挥,本来该是周士第接棒指挥大展雄才的时候了,没想到又来了个彭总。原来当时一野兵力平定西北稍显不足,要借华北的兵用,彭总一边来太原考察部队,一边顺手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坐镇太原城下,指挥了太原战役。

周士第将军那叫一个无奈,谁敢在彭总面前刷存在感?

在积攒最功最关键的时刻,周士第没能赶上机会。

两相对比,被许大将反超,也算得是情理之中吧。

不过,中央并没有忘掉周士第将军的才能和本事,以及克己奉公、低调谦虚的高洁品格,新中国成立后,任命他为首任防空军司令员。

1955年,周士第调任新成立的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荣誉在身,他依然保持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作风。服务部门把地毯等高档家具拉到他家院子里,准备更换他家中的旧家具,均被他退回。老战友萧劲光到他家中做客后,向有关部门反映周士第家里的沙发已经塌陷得不成样子了,这才换了个新沙发。

周士第一生不争功,不诿过,不搞小圈子,晚年嘱咐后代“不要伸手”。

1964年5月周士第从军整整40年,他为自己是一个兵而自豪,写下题为《一个兵》的小诗:

戎马四十年,陷阵何止千。敌人未灭净,斗志更强坚。

9 阅读:1182
评论列表
  • 2023-06-23 06:51

    关键时刻离队,这个性质严重。再者说,大将上将一级里能征惯战的不少,周士第谈不上天才一说吧。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