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是一把“双刃剑”,这3种药不宜长期服用,现在了解不晚!

敏博看健康 2025-04-22 16:53:00

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67岁陈大爷家的客厅里。他坐在老旧的沙发上,手边放着一只塑料药盒,里面五颜六色的药片分门别类,像个小药铺。陈大爷叹了口气,熟练地从药盒里挑出几粒药,配着温水吞下。他的老伴在一旁唠叨:“老陈,你这药吃了十几年,也没见好转,到底行不行啊?”

陈大爷,退休前是镇上粮油厂的仓库管理员,年轻时风里来雨里去,身体硬朗得像头牛。可50岁那年,他查 Ascot,体检查出高血压和冠心病,从此开始了“药罐子”生活。医生开了降压药、阿司匹林,还有助眠的地西泮,叮嘱他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陈大爷听话得很,每天早晚吞药,风雨无阻。可最近几年,他发现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胃口也不好,偶尔还觉得胃里烧心。他以为是“老了正常”,没当回事,直到一次社区义诊,医生皱着眉头说:“陈大爷,你这些药吃太久了,有些得调整,不然对身体有害!”

陈大爷愣住了。药不是救命的吗?怎么还会害人?他开始怀疑,这十几年的药,到底是帮了他,还是坑了他?

陈大爷的困惑,也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心头疑问。药物,是现代医学的伟大发明,能救命、缓解病痛,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威胁健康。调查发现,有三种药物尤其不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质子泵抑制剂(PPI)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药物的“真面目”,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吃药吃到老”,以及如何科学用药,守护晚年健康。

药物:救命稻草,还是隐形杀手?

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利器。从青霉素到胰岛素,无数药物改变了医学历史,延长了寿命。然而,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短期使用,它们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引发副作用,甚至导致器官损伤。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住院人数高达数百万,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

在中国,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长期用药的主力军。中华医学会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80%以上每天服用至少一种处方药,30%以上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称为多重用药)。问题在于,许多人像陈大爷一样,对药物的潜在风险一无所知,以为“医生开的药,吃了肯定没错”。

事实上,长期用药的危害不容小觑。以下三种常见药物,因其广泛使用和高风险副作用,尤其需要警惕。了解它们的“双刃剑”本质,现在还不晚!

第一种不宜长期服用的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止痛良药的“胃肠杀手”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是许多中老年人的“救命神器”。它们能有效缓解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等症状,深受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喜爱。陈大爷年轻时干体力活,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常用布洛芬止痛。后来确诊冠心病,医生又开了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他以为这些药“安全得很”,几乎每天吃。

为什么不能长期服用?胃肠道损伤:NSAIDs会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前列腺素是保护胃黏膜的“卫兵”。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穿孔。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显示,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4倍,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损害:NSAIDs会减少肾脏血流,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病。美国肾病学会的数据表明,长期使用NSAIDs的患者,肾衰竭风险增加30%。心血管风险:除阿司匹林外的其他NSAIDs,长期使用可能升高血压,增加心梗和中风风险。欧洲心脏病学会警告,布洛芬等药物若长期高剂量使用,心血管事件风险可翻倍。陈大爷的教训

陈大爷长期吃布洛芬和阿司匹林,最近常喊“胃烧心”,饭量也小了。一次体检,医生发现他有轻度胃炎和贫血,怀疑是胃黏膜损伤导致的隐性出血。医生果断停了他的布洛芬,调整了阿司匹林剂量,并开了胃黏膜保护剂。一个月后,陈大爷的胃口好了,精神头也足了。

替代建议非药物止痛:如热敷、冷敷、针灸、物理治疗,可缓解轻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对于轻中度疼痛,可短期使用,胃肠副作用较小。低剂量阿司匹林:仅限冠心病或脑卒中高危人群,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定期检查:服用NSAIDs超过1个月,建议查血常规和胃镜,监测副作用。

第二种不宜长期服用的药:质子泵抑制剂(PPI),护胃神药的“营养掠夺者”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溃疡的“金标准”。它们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快速缓解烧心、胃痛等症状。陈大爷几年前因胃炎吃过奥美拉唑,觉得效果好,之后稍有不适就自行买来吃,断断续续用了七八年。

为什么不能长期服用?营养吸收障碍:PPI抑制胃酸,影响维生素B12、钙、镁等营养素的吸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B12缺乏性贫血、骨质疏松甚至骨折。美国胃肠病学会研究显示,服用PPI超过5年的患者,骨折风险增加40%。感染风险增加:胃酸是抵御细菌的“第一道防线”。长期使用PPI可能增加艰难梭菌感染和肺炎风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长期服用PPI的患者,肠道感染风险高出2倍。肾脏与认知损伤:近年研究发现,长期使用PPI与慢性肾病、痴呆风险增加有关。虽机制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微血管损伤和炎症相关。陈大爷的“警钟”

陈大爷长期吃奥美拉唑,最近总觉得记忆力下降,连孙子的名字都常忘。体检发现他维生素B12偏低,骨密度也下降。医生分析,这与长期使用PPI有关,建议他停药,改用生活方式干预(如少吃辛辣、定时进餐)和H2受体拮抗剂短期治疗。三个月后,陈大爷的记忆力有所恢复,胃部不适也少了。

替代建议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不进食。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短期使用副作用较小。间歇用药: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或按需使用PPI,避免长期连续服用。营养补充:长期用药者,定期检测B12、钙、镁水平,必要时补充。

第三种不宜长期服用的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助眠神药的“依赖陷阱”

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安定)、劳拉西泮、阿普唑仑,是治疗失眠、焦虑的常用药。它们通过增强GABA神经递质作用,快速让人放松入睡。陈大爷退休后睡眠变差,医生开了地西泮,他觉得“睡得香”,一用就是十几年。

为什么不能长期服用?药物依赖与耐药: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导致依赖,停药后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加重)。同时,身体会产生耐药性,需要更大剂量才能生效。认知与跌倒风险: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认知功能,增加痴呆风险,尤其在老年人中。美国老年医学会研究显示,服用此类药物超过3年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50%。此外,药物引起的嗜睡和平衡障碍,还可能导致跌倒和骨折。精神与情绪影响: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抑郁、情绪低落,甚至自杀倾向,尤其在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中。

陈大爷的“脱困”

陈大爷长期吃地西泮,发现自己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还摔过一次跤。医生诊断他有药物依赖,建议逐步减量,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睡眠卫生改善失眠。减药过程虽然艰难,但在家人支持下,陈大爷成功停药,睡眠质量逐渐恢复,白天也更有精神。

替代建议睡眠卫生:固定作息,避免睡前咖啡因、电子屏幕,保持卧室安静凉爽。认知行为疗法(CBT-I):针对失眠的心理干预,效果优于药物,且无副作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短期使用更安全,但仍需医生指导。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冥想、深呼吸,有助于改善睡眠和焦虑。科学用药:让药物成为帮手,而非负担

陈大爷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了用药方案:停用布洛芬,改用热敷和针灸缓解疼痛;奥美拉唑减为按需使用,配合饮食调整;地西泮完全停用,改用CBT-I改善睡眠。他还开始每天散步30分钟,学会了看药品说明书,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半年后,他的胃炎好转,记忆力恢复,精神头比以前足多了。他笑着说:“早知道药不能乱吃,我就不用当这么多年‘药罐子’了!”

中华医学会药学分会建议,长期用药的中老年人应遵循以下原则:

定期评估:每6-12个月与医生复盘用药方案,评估药物必要性和副作用。最小有效剂量:用最低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避免多重用药: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时,需药师或医生审查,预防药物相互作用。关注副作用:出现胃痛、记忆减退、嗜睡等症状,及时就医。生活方式并重: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节,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案例启示:用药需谨慎,健康靠科学

陈大爷的故事,提醒我们:药物是帮手,但不是“万能药”。非甾体抗炎药、质子泵抑制剂、苯二氮卓类药物,短期用是“救星”,长期用可能成“陷阱”。中老年人用药,更需谨慎,切忌“医生开了就吃”“吃着没事就行”。科学用药,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让药物发挥最大益处,少些副作用,多些健康。

结尾:告别“药罐子”,拥抱健康晚年

67岁的陈大爷,如今每天迎着晨光散步,饭后和老伴聊家常,晚上睡得踏实,白天精神抖擞。他用自己的改变,证明了科学用药的力量。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护健康;用得糟,伤身体。戒掉长期服用NSAIDs、PPI、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坏习惯,学会与医生沟通,愿每位中老年朋友都能告别“药罐子”人生,活出健康快乐的晚年。毕竟,健康在手,晚年无忧!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 Medication Safety in Polypharmacy. 2019.

中华医学会药学分会. 《中国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南(2021年版)》.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 40(7): 821-829.

8 阅读:3406
敏博看健康

敏博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