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给结友做术后沟通的时候,结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既然我已经做了术中病理,那么大病理是否是必要性。如果大病理是最准确的,网上还有人的术中病理和大病理不一样,那么是否不需要做术中病理了?
我曾在去年9月的时候曾经给大家分享过《》,专门说过病理的差异,这位结友也是看了这篇文章有了新问题。那今天我就换个视角来给大家具体的讲解一下其中差异。

术中病理是目前唯一能提供即时组织学证据的手段,保证了诊疗的核心优势,降低了误诊的风险。
术中病理,医学全称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其核心流程包括其核心流程包括:手术医生精准取材→病理科低温速冻处理→快速切片制备→资深医师镜下研判→即时反馈诊断意见。在手术中用最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去确定结节的性质,既保证了手术方案调整的精准性,还降低了减少二次手术风险。
目前绝大多数三甲医院在术中病理的准确率为95%以上(存在一定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各家医院在病理诊断时需手术/病理科室的综合诊断,通常是高年资病理科医生来给出相关意见,手术医生结合手术情况综合判断(新桥胸外手术准确率超99%)。

术中病理首先可以极大程度解决了术前诊断的局限性,在保证肺功能的前提下去保证了手术的疗效和康复效果。术前我们可以通过CT,三维建模的方式来提前规划好手术路径和切除方式,但是部分混合密度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存在困难,需手术过程中精准识别。如术中发现结节形态可疑,可以根据术中病理及时调整切除范围,在保证“切缘阴性”(楔切或段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避免不必要的肺组织切除。
其次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若放弃术中病理,等待术后常规病理(需 3-5 个工作日)再决定是否二次手术,将面临多重风险:一是恶性肿瘤可能在等待期内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转移;二是二次手术难度增加(组织粘连、患者心肺功能下降等);三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最重要的是,术中病理可以实现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的即时评估,术中对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进行细化,选择最佳术式,保证“切干净”。同时在术中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进行快速病理检查,可实时判断是否存在转移,避免漏扫转移淋巴结或过度清扫正常淋巴结,同时减少因过度清扫导致的淋巴漏、上肢水肿等并发症。

前文说了,目前术中病理存在两种误诊情况,分别是假阳性误诊(良性误判为恶性)和假阴性误诊(恶性误判为良性),两者比例约为1:1.5,恶性误判为良性的比例稍高。主要误判常见于低分化肿瘤的细胞形态不典型、微小浸润灶漏诊等。后果可能是肿瘤残留,需二次手术扩大切除,增加复发风险。为了应对这样的误判,绝大多数医院采取了多学科会诊(MDT)综合评估,术前影像科、病理科、外科共同讨论结节手术方案和细节;高分辨率CT/petct的综合性确认;术中外科医生调整取材范围(选取结节与正常组织交界区,避免坏死组织),并根据术前综合评估,术中情况整体分析,进行手术方案的调整。
在一些情况下,部分地区存在不进行术中病理,只考虑术后病理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更多是术前已明确良性诊断(影像学高度符合良性特征,且无需精准切缘评估,如明确良性的孤立性结节);患者因基础疾病无法耐受进一步术式调整;术前已确诊恶性且术式明确无需术中调整(根治性肺叶切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术中病理的快速反馈机制在关键节点为手术决策提供即时的组织学证据,使得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及时调整手术方案,避免了因等待术后病理结果而可能带来的二次手术风险。这种即时性的决策支持在编优化治疗方案、确保根治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术后恢复的压力等方面的核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尽管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术中病理在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医学科技从“模糊诊疗”向“精准诊疗”迈进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