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可看的内容并不多,因为全球大企业变动并不大,大的还是大的,小的很难成为大的,格局较为固定。
不过,今年的榜单值得特别关注,原因很简单,过去三年疫情的肆虐,并不针对某个行业或地区,而是全球和整个人类,波动幅度大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
通过看今年的榜单排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行业受冲击更大,哪些行业在疫情中获益,哪些企业在整体不利的大环境中实现“反杀”。
汽车是三年疫情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疫情掏空了很多中产家庭的口袋,导致全球汽车消费低迷。即便疫情结束后的今年,它的长尾效应导致中国车企为了获得市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价格战。
巨大的变化体现在这份榜单中:对比疫情前2020年的世界500强排名,全球大部分车企巨头在过去三年里,呈现出了明显的收缩状况,排名大幅度后移,跑输了全球经济的大市。
2020年,汽车行业排名前三的车企分别是大众、丰田和戴姆勒,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分别为第7、第10和第20名。
这是过去几十年,汽车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体现。
到了2023年,这三家车企的排名变成了第15名、第19名和第47名,下滑最多的戴姆勒,被向后甩了27名。汽车行业被石油、电力以及电商、零售公司无情挤压,意味着资源型和生活必需品在疫情中变得更重要。
大部分中国车企的排名,也出现了下滑。2020年,中国有6家整车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分别是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和吉利,排名分别是第52、89、100、134、206和243名。
到了2023年,中国车企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出现了三个变化:第一个是排名顺序出现了变动,打乱了排名;第二个是普遍排名下滑,少部分排名提升;第三个是有新车企进入500强排名。
在《财富》杂志8月2日公布的排名中,上汽位列第84名、一汽为131名、广汽为165名、东风为188名、北汽为193名、比亚迪为212名、吉利为225名。
上汽、一汽、东风、北汽排名都大幅度下滑,其中东风下滑了88名;另外三家车企不但跑赢了汽车大市,而且跑赢了全球经济,出现了排名的提升:广汽排名提升了41名,吉利提升18名;比亚迪更夸张,去年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今年排名跃升。
全球汽车市场都在疫情的暴风雨中被摧残得七零八落,同时消费萎缩、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短缺、物流与终端销售受阻、原材料价格飞涨等,车企被收割,而这三家车企,凭什么能打赢其他行业,实现“超车”?
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答案有很多个,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核心的回答只有一个——就是车企长期战略的成功:
抓住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创新的大潮,敢于提前投入,获得了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第一波红利。
广汽是唯一一家在世界500强中“超车”的国有车企,也是国内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做得最好、销量上升最快的国有车企。
广汽埃安去年的销量达到了27.1万辆,增长高达126%。今年4月的销量,埃安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全球新能源汽车三强比亚迪、埃安和特斯拉,已经被称为智能汽车时代的BAT。
按照会计准则,埃安的营收全部计入广汽集团,为提升排名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全球500强的大型车企中,2022年快速扩充新能源整车销售额的,恐怕只有广汽和比亚迪。
“老人俱乐部”里的欧美车企普遍没有反应过来,他们怎么都想不到,新能源智能汽车会在疫情三年中,快速席卷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渗透率从不到10%,快速提升到30%。
和欧美巨头一样,中国很多车企集团也慢了半拍,普遍面临一个尴尬的状况:新能源汽车业务没有起来,传统车市场被攻占,加上疫情导致的消费波动,加速了他们在市场上的收缩。
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广汽,最核心的武器是巨额的技术投入。比如,广汽每年自主研发投入强度约6%,迄今累计投入420亿元。
这些车企还有一个显著的身份:疯狂的专利申请者。2022年,广汽新增专利申请3,255件,新增研发投入65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产生将近10件专利,每天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
很多人感叹,疫情三年改变太多了,时间像加了发条,越跑越快,特别是汽车行业,以前三五年的变化,现在可能只要一年,甚至半年。
1971年,索尔·阿林斯基在《激进份子的守则》中说,永远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
三年疫情,让最惨和最幸运,同时出现在一个行业。
趋势已经很明确,全球汽车的格局重塑,一定是以新能源智能汽车为制高点进行。尽管中国车企相对于全球巨头,在量级上还有较大差距,但从相对数据,排名进退和势头上,已经能看出端倪。
今年全球汽车消费正在复苏,中国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长了9.8%,欧洲增长17%,美国增长了7.6%,全球三大汽车市场都重返增长轨道。
那个正常的市场正在回来,但和三年前的市场已经完全不一样。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切换,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车企未来几十年在世界500强的排名竞争,可能只取决于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竞争——可喜的是,三年疫情加大了中国车企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