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他们在长江边灭五省联军,走上人生巅峰,今日却不堪一击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5-04-22 21:52:55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7年夏,蒋介石通过残酷的大屠杀,清除军中的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后,继续开始北伐。但很快在徐州被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等部击败,损兵折将。政敌、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及昔日盟友、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乘机联手攻讦,最终逼迫蒋介石于8月初宣布下野,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大权拱手交出,由李宗仁、白崇禧及第1军军长何应钦3人共同负责。

蒋介石宣布下野

龙潭之战,孙传芳五省联军覆灭

蒋介石下野后,孙传芳并未停止攻势,反而挟徐州大胜之余威,率军南下夺取淮扬。8月26日,又倾巢而出,集结11个师又5个旅,共6万余人,分两路趁大雾偷渡长江反攻南京。作为昔日坐拥东南五省的霸主,南京一直是孙传芳的“老巢”;9个月前被北伐军占领后,孙一直念念不忘,此番有希望夺回,自然拼尽全力,大有破釜沉舟之势。

当时,南京周边仅有李宗仁、白崇禧的第7军和刚刚成立的第19军驻守,何应钦的第1军则分散在南京到上海的沪宁铁路沿线,一时间难以集结。但李、白二人临危不乱,从容指挥,最终在南京城外的龙潭、栖霞山一带顶住了攻势,为第1军主力集结争取了时间。随后,各部合力拼杀,经过连续6昼夜的殊死较量,终于大败孙传芳。孙部渡江南下的6万余人,战死淹死及被俘者接近5万人,侥幸退回江北者仅万余残兵。

龙潭之战形势图

李宗仁等大佬皆引以为傲

这是整个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曾为此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经此一役,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迅速崛起、显赫一时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光杆司令。1927年底蒋介石东山再起,迅速接管了孙传芳原本割据的江南富庶之地,并将其打造成了自己的基本盘,其麾下后来煊赫一时的嫡系中央军高级将领,如陈诚、顾祝同、刘峙、卫立煌、胡宗南、陈继承、熊式辉、桂永清等人,当时都以师、团长的身份参加了此役。

作为主角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虽然在老蒋复出后丧失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把控,但无一例外,都把此次龙潭之役作为了自己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幕,时常在人前提起。尤其是担任前敌总指挥的白崇禧,更是将此战作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国民党另一元老、曾任行政院长的谭延闿为此特意有联直接赠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22年后,原班人马再守长江南岸

不过,这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当时绝不会想到,短短22年后,往日的一幕在同一地点重新上演。国民党军主力再一次惨败于徐州,总计7个兵团另2个绥靖区,共80万大军覆灭于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场。蒋介石最后的本钱消耗殆尽,不得不重施故技,第三次通电“引退”,宣布下野。政权再次落到了李宗仁、何应钦手中,不过此时李已经是代行总统职权的副总统,何则是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白虽然不在南京,却手握20余万大军坐镇武汉,割据华中五省。

可以说,此时在长江南岸防守的军政领导班子,基本上仍是龙潭战役的原班人马。但此时无论坐镇南京的李宗仁、何应钦,还是坐镇武汉,与南京遥相呼应的白崇禧,对复刻当年的龙潭大捷都已经不再抱任何希望。一方面,长江北岸的不再是日薄西山的北洋军阀部队,而是连战连捷、士气正旺的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而统兵的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都是“军神”级人物,不是孙传芳之流可比。

守军一方早已今非昔比

另一方面,自己一方的军权,掌握在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手中,他也是南京高层里惟一没有参加过龙潭之役的。他从抗战后期开始,就没有什么表现;1944年豫湘桂战役,面对江河日下的日寇,其手握30万大军,以逸待劳,最终却一溃千里,1个月内连丢38城,部队损失过半,其中不少是因纪律败坏,被沿途百姓包围缴械的。解放战争期间,他更是每战皆负,国民党军头号王牌、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就是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全军覆灭于孟良崮战场,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不过,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忠心可嘉,因此蒋临走前授予其长江下游防守重任,总揽军事指挥权,李宗仁、何应钦空有其名,却对汤无可奈何。指挥官拉胯也就算了,关键是长江沿线的守军也都是乌合之众,大半都是从长江北岸甚至东北战场溃退回来的残兵败将,许多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被歼灭过,又临时拼凑组建,其士气和战斗力可想而知。

渡江战役

尽管李宗仁等人从内心深处渴望再复刻一次龙潭战役的胜局,以便扭转乾坤,最少也确保东南半壁,但最终的战况却事与愿违。1949年4月,国共双方的和平谈判彻底破裂;20日晚,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22日,汤恩伯不得不下令总退却,妄图保存实力;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李宗仁、何应钦逃往广州组建临时政府,汤恩伯则收拢残部逃往上海,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南京解放

0 阅读:61
读万卷书破万里

读万卷书破万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