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康熙心里盘算着,想用仁德让台湾的人心服口服,好和平地把台湾收回来。可没想到郑经不买账,他倒想学那些附属国,名义上称臣,实际上还是想自个儿当家做主。康熙一听这话,气得差点没缓过来——“朕是要统一,可不是来跟你商量什么独立协议的!”
【和平谈判打了水漂,清廷被迫亮出真章】
1662年,那会儿是康熙皇帝刚登基的头一年,也就是大家说的康熙元年。他碰到的大麻烦不是旁人,而是个远在台湾、遥控着那边局势的“死对头”,名字叫郑经。
这一年开始,郑成功就没了,台湾那边乱成一锅粥。老郑打下台湾,赶走荷兰佬没多久,人就走了,留下的地盘还分两块:一块是台湾岛,另一块是厦门和金门。他们内部也不省心,一派想立小儿子郑世袭,另一派则支持大儿子郑经上位。清朝政府一听这消息,立马派了靖南王耿继茂和福建总督李率泰,快马加鞭跑到厦门去拉关系:“来来来,归顺我们,省得动刀动枪。”
清朝政府并非不愿开战,而是有他们的长远考虑。那时候,大陆刚完成统一没多久,虽然满清八旗军队勇猛无比,但民心还没完全稳定下来。康熙大帝心里明白,大清想要构建的,是一个众多民族和谐共处、统一的大国家。台湾呢,就像是大门边上的守卫,不能不管。可难题也出在这儿:朝廷里头有不少大臣觉得“没必要打”,他们认为台湾就那么一小块地方,为了它开战,太不划算了。
康熙这人可不傻。他打小便听老祖宗传授治国经验,心里头早就有数了。要是台湾不统一,那不就成了那些想恢复明朝的人的避风港,也给那些反对清朝的人提供了口实嘛。所以,康熙一当上皇帝,就把搞定台湾这事儿列进了他的大计划里。
清朝那边呢,一边忙着稳住自家大臣,一边又派人去跟郑经谈,想给他找个台阶下。郑经也不是完全不理睬,但他开出的条件,却让清朝官员们脸色铁青:“我可以投降,但我得按藩属国的路子来,得跟琉球、高丽一个级别。”说白了,他的意思就是:“你是老大,我是小弟,但我的日子我自己过,你别老想着管我。”
康熙听到消息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台湾咋能和琉球、朝鲜相提并论呢?
接着,清朝那边一边还在传递着想要和平的意思,一边悄悄地做起了战斗准备。郑经这边也挺狡猾,表面上同意谈判,暗地里却在忙着训练士兵,打压那些不同意他的人。短短半年,郑经就摆平了郑世袭那帮人,把整个岛都攥在了手里。这下,谈判彻底泡汤了。清朝那边也看明白了:好好说不行,那就得动手了。
1664年的时候,清朝军队大规模打进了铜山岛,也就是现在的福建东山。郑经这时候被敌人包围,没办法只能全面撤退,最后只能退到台湾。从那时候起,清朝和郑经两边就隔着海互相盯着,长达二十年的统一争夺战就这么开始了。
【打不赢就捣乱,郑经骚扰大陆沿海酿民怨】
康熙三年那会儿,郑经退到台湾后,可没打算老老实实待着。清朝政府一开始还以为他被打得不敢再动了,哪知道这家伙用的是“纠缠不休”那一套:正面交锋不行,就从旁边给你找不痛快。清朝这边好不容易松了口气,郑经那边就派些小队伍上岸来“捣乱找事”。
骚扰主要波及浙江南边和福建的海边地区,他们的手段真是“又快又狠还精准”:一伙人能有几十号,专门挑那些渔村、小码头、还有海岛动手,抢粮食夺食盐,干完坏事立马就开溜。这种像“游击战”一样的做法,让清朝的防守部队忙得团团转,不知所措。
清政府为了对付骚扰,想了个法子叫“搬离海边,封住大海”。简单来说,就是把住在海边的人往内地挪三十里地,然后划条线,不让出海了。这办法一实行,福建、浙江两地的老百姓,上百万人没了家,好多好田地都荒了。本来靠海打渔为生的人们,一下子变成了等老天爷赏饭吃的可怜人。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廷也因此头疼不已。
郑经那边呢,瞧着对岸乱得跟啥似的,心里头觉得自个儿任务算是完成了。但他疏忽了一点:虽说大陆现在乱哄哄的,康熙可没糊涂。到了康熙十二年,刚把三藩之乱摆平,康熙立马就把心思放到了南边,重新琢磨起“收复台湾”的法子。朝廷里头,专门弄了个“海疆经略”的小组,拨了好些军费和船只,给福建水师壮声势。
那时候,台湾内部其实并不团结。为了防范清军的进攻,郑经不得不提高税收,硬拉着老百姓去服劳役,这让大家过得非常艰难。更糟糕的是,有人开始选择逃跑——许多渔民悄悄划船过海,想要去大陆避难。
同时,清朝政府也玩起了“攻心计”,他们在沿海地区搞了个“顺从名册”,向台湾的老百姓灌输“归顺的好处”,还保证会“从轻发落”。由于沿海的居民和台湾那边血脉相连,信息传递得非常快,这样一来,郑经统治的根基就开始慢慢动摇了。
康熙十九年那会儿,郑经身体一垮,就再也没好起来。第二年,他就走了,才四十六岁。他儿子郑克塽,因为年纪小就当上了首领,可朝廷大事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把控着,台湾的局势可以说是每况愈下。清朝政府瞅准了这个空子,马上开始调兵遣将,打算一举拿下台湾。
【鹿耳门归顺收尾战,台独小丑终难逃覆灭命运】
1683年,那是康熙皇帝在位的第二十二年,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悄然而至。
这一年,福建那边的海军头头施琅,接到命令带着大批人马出海,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拿下澎湖,那可是台湾的大门。这可不是一场小打小闹的海上战斗,而是决定国家能不能统一,大家命运如何的关键一战。
施琅是个老行伍出身,早年给郑家干了好些年,后来投了清朝,对两边情况都门儿清。他带着三万兵马,还有两百多条大船,八月一号从厦门出发,到了二十四号就在澎湖跟郑军干上了。郑军那边准备得不够充分,人数、装备都比不上施琅的队伍。澎湖这一仗,一打就是三天,最后郑军是彻底被打垮了。
随后,清军步步紧逼,直接开到了台湾岛上。郑克塽一看大军压境,彻底乱了阵脚,赶紧连夜召集手下开会,商量对策,最后决定举手投降。到了八月十三号那天,郑克塽赶紧派人跑到台南的西安平港,送上投降书,正式向清朝表示臣服。
到这个时候,清朝政府把台湾给统一了。从1662年郑成功占据台湾,一直到1683年投降,这二十一年里,台湾一直是动荡不安,岛内分裂,海外还跟清朝对着干。但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那时候,郑成功、郑经他们跟清廷对着干,清廷嘛,就是那个进了中原的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说到底,他们背后其实代表着咱们汉族人不想被外族统治的那股子倔强劲儿。
但现在的中国已大不一样。新成立的中国是由众多民族一起建立起来的国家,早已抛弃了过往的族群纷争。说到现在的台湾问题,它不再是谁家的天下问题,而是关乎“中华民族”整体统一的重大责任。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兵力薄弱、内部纷争不断的清朝政府了,它是一个由亿万民众齐心协力保卫的主权国家。要是有人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那简直就是以卵击石,最终只会落得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参考材料
清朝是怎么把台湾收复的呢?在很久以前,清朝政府决定要把台湾纳入自己的版图。那时候的台湾,情况挺复杂的,有不少反抗清朝的力量。但清朝政府可没被吓倒,他们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计划。首先,清朝派出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台湾。这些士兵们可都是训练有素,战斗力杠杠的。与此同时,清朝政府还玩起了心理战,他们放出话去,说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待遇从优。这一招还真挺管用,不少原本反对清朝的人开始动摇了。当然,光靠这些还不够。清朝政府还加强了对台湾的经济支持,让那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开始支持清朝了。而那些坚持反抗的,也在清朝大军的强大攻势下,逐渐败下阵来。最终,在清朝政府的努力下,台湾成功被收复,成为清朝领土的一部分。这场收复之战,不仅彰显了清朝的实力,也让台湾的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台湾郑氏王朝由抗拒统一到顺应大势的历史教训中国推动和平统一的力量一直在行动。回顾历史,台湾郑氏政权的态度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起初,郑氏政权在台湾岛上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