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防虫要及时,拌种药剂全覆盖,生长期喷药防虫害
在广袤的田野上,麦浪滚滚,这是大地馈赠我们的丰厚礼物。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与这丰收的喜悦相对的,是病虫害带来的困扰。据统计,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率高达 30% - 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 50%以上。这些病虫害,就像隐藏在麦田中的“小恶魔”,时刻威胁着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拌种,这是小麦防虫的第一道防线。想象一下,每一粒小麦种子就像是一个稚嫩的生命,它们需要得到全方位的保护。拌种药剂,就像是给这些生命穿上一件坚固的铠甲。通过拌种,药剂能够均匀地附着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当害虫试图侵害这些种子时,这层屏障会发挥强大的作用。
比如,在某个小麦种植大县,以往没有采取拌种措施,小麦苗期虫害发生率高达 25%。而在推广拌种药剂全覆盖后,经过专业监测,苗期虫害发生率下降到了 5%左右。这两个鲜明的数据对比,充分展现了拌种的好效果。
拌种药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药剂针对不同的害虫。常见的有杀菌剂和杀虫剂。杀菌剂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和土传病害,像黑穗病、根腐病等。杀虫剂则可以对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起到抑制作用。据研究,合理使用拌种药剂,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平均能使发芽率提高 10 - 15%,出苗率提高 8 - 12%。
拌种的过程也需要严谨科学。一般来说,要按照药剂的说明书进行操作,控制好药剂和种子的比例。如果药剂浓度过高,可能会对种子造成伤害,影响发芽和生长;浓度过低则达不到理想的防护效果。同时,拌种后的种子最好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当小麦进入生长期,喷药防虫害成为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会有不同的害虫轮番登场。例如,在拔节期,麦蚜的数量可能会迅速增加;在抽穗扬花期,赤霉病的威胁则不容忽视。
麦蚜,这种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害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常客。它们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叶片、茎秆和麦穗上,以吸食小麦的汁液为生。大量麦蚜的存在,会导致小麦叶片发黄、生长不良,严重时甚至会使整株小麦枯萎死亡。据统计,小麦遭受麦蚜严重侵害时,其株高可降低 20 - 30%,分蘖数减少 15 - 20%。
赤霉病也是小麦生长期面临的一大病害。它主要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感染,发病后的小麦籽粒干瘪,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研究表明,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若不及时防治,赤霉病的感染率可在短短一周内从 10%上升到 50%以上。
在小麦生长期喷药,时间和方法都极为关键。一般来说,要根据害虫的发生规律和气象条件,确定最佳喷药时间。比如,对于麦蚜这种喜温怕寒的害虫,在气温较高、湿度适宜的时段喷药效果更佳。
同时,选择合适的农药也十分重要。对于麦蚜,可以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对于赤霉病,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效果较好。喷药时要确保药剂能够均匀覆盖在麦株的各个部位,不留死角。
与未进行喷药防治的麦田相比,及时有效地喷药防治的麦田,麦蚜侵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可减少 70 - 80%,赤霉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可降低 50 - 60%。这些数据无不证明,科学的防虫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重要性。
小麦的丰收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我们必须要重视小麦的防虫工作,从拌种到生长期的喷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广袤的田野上,守护好这片金黄的希望,让小麦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美好与满足。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为小麦保驾护航,让农业生产更加稳定,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