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只因给公鸡写一道战书,竟然导致一生前途尽毁

听荷看历史 2025-04-26 15:29:22

唐初的天才少年王勃,在26岁那年,因一篇《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被后世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然而,他却在写完《滕王阁序》一年后就陨落大海,命丧交趾(越南), 结束了他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的命运。

但是,以王勃的才华,他的一生本不该如此。他这一生的悲催命运,都源于他在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篇让唐高宗李治看了都大叫三声“歪才”的《檄英王鸡文》,最后让李治一气之下将其逐出长安,从而开始了他一生的多舛命运。

天才少年的玩世不恭

所谓的《檄英王鸡文》,是王勃在沛王府观看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期间,为鼓舞沛王府的斗鸡士气,以沛王李贤的名义,向英王李显家的公鸡,写下的一道战书。

那么,为何一篇以斗鸡走马为题材的文章,会葬送一代才子王勃的前途呢?

王勃出生于山西绛州,王家在当时是世家大姓,他的父亲是泽州刺史。出生在这么一个名门望族,王勃从小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六岁便能作诗,九岁就能读懂《汉书》,十岁就读遍经史子集,十六岁科试及第,成为当时大唐最年轻的官员。连唐高宗李治在读过他的考试文章之后,一时也没忍住,竟连赞三声“奇才”。

在十六岁的年纪就获得皇帝的赏识,少年王勃的前途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由于王勃才高当世,再加上年龄又小,唐高宗李治便让他去沛王府,给十岁的皇子李贤当侍读,并担任沛王府修撰一职位。

沛王李贤,那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而在当时,李治和武则天生下的另一个儿子李显,则是被封为英王,时年九岁。

九岁的李显,十岁的李贤,十六岁的王勃,三个人还是小孩子的年纪,所以他们在一起干一些熊孩子的事情就再正常不过了。

李贤和李显这两个小王爷,平日玩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斗鸡。

每当闲暇时,沛王府和英王府都会拿出了各自府内最有战斗力的公鸡进行决斗。在两个小王爷的指挥下,双方的公鸡斗的是天昏地暗,难解难分,而王勃则是时不时的在一边为沛王府的公鸡加油助威。

就在双方的公鸡激战正酣之际,十六岁的王勃却灵感迸发,转身回到屋内挥毫泼墨,一篇惊世奇文《檄英王鸡文》横空出世。

此篇檄文一共500多字,其中引用和鸡有关的典故四十余个,开篇便以昴日星君,司晨啼晓,祖狄闻鸡起舞、孟尝君鸡鸣狗盗,淮南王刘安鸡犬升天,晋人谢幼舆和鸡半夜畅谈,齐境长鸣等典故强调鸡在历史中为社会的进步带来的巨大贡献,明确表示鸡在人间并非凡鸟,是上能沟通神明,下能在人间显示国运兴衰的神鸟。

继而,王勃又在檄文中夸赞鸡文有凤冠,武有利爪,雌能称霸,雄能称王,并且还是具有高贵品德的禽鸟。每当赞美它们张开两翼去相互搏斗时,所展现出来的气势像国君征战时一样威风。

而后,王勃又运用动作,表情,谋略和气势的描写,将两鸡相斗的过程描述的惟妙惟肖。

在檄文的最后,王勃特别强调,只要两只雄鸡相斗,就必须决出胜负。在同类中要傲立群雄,遇到对手就要攻击。即便力量大小悬殊,也要勇敢战斗;即便形势不利,也要战斗到底。

一旦战斗开始,就必须击败对手,让对手成为口中的美食,不给对手起身再战的机会。对于那些没有尽力战斗的鸡,要立刻把它拉到鸡坊杀掉。对于那些懦弱的像母鸡一样的公鸡,要立刻将其格杀勿论。对于那些在斗鸡中投降的鸡,更应该将其斩尽杀绝。

这篇《檄英王鸡文》,虽说写的是一些斗鸡走马不入流的事情,但是字里行间却难以掩盖王勃的惊世才华。随着沛王和英王两府斗鸡之事的传播,王勃的这篇斗鸡檄文也很快在长安城内广为流传,让整个长安的大唐子民乐在其中,同时也在长安城内引起了一股斗鸡之风。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当李治读完王勃所写的《檄英王鸡文》之后,当即怒不可遏,一边将檄文扔掷于地,一边口中大骂王勃“歪才”。

此时,距离李治称呼王勃为“奇才”,不到一年时间。

大唐帝王的心中痛处

唐高宗李治之所以这么生气,一是因为王勃身在沛王府的侍读,一天到晚不思考怎么教育皇子李贤读书,也不规劝皇子远离斗鸡走马之事,反而在皇子斗鸡之时加油助威。别说是皇子了,就算普通人家的孩子找个陪读这么干事,也早就被主人家训斥一顿,卷铺盖走人了。

而唐高宗李治生气的第二个点就出在王勃的这篇檄文内容上。

这篇檄文的前半段所写的内容是没问题的,其引经据典,雄视古今,天上地下,天花乱坠,将鸡的故事娓娓道来。

但是,当李治读到“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这句话时,李治就开始敏感了。

在李治之前,他的父亲李世民和他的大伯李建成又何尝不是“两雄不堪并立”;在李治这一代,他的大哥李承乾和他四哥李泰,又何尝不是“两雄不堪并立”。这些血淋淋的往事,本来都已经被历史尘封,但是王勃这句话的出现,无疑是又一次刺激了李治敏感的神经。

李治再往下读:

“见异己者即攻,与同类者争胜;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

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看着这么多字,其意思浓缩为一句话大概就是:如果争斗一旦开始,就必须用尽一切手段将对方斩尽杀绝。

这让李治每读一句,对王勃的恨意就加深一分。

李治不仅是沛王和英王的父亲,他更是一国之君。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他俩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而是将来有可能争夺皇位的皇子。

王勃竟然在两个皇子年仅十岁的情况下,写出了一篇看似指挥两鸡相争,实则是指导两个孩子互相争斗的文章。并且在文章中描写的还是一幅毫无底线,同类相残,冷血无情的画面。这在唐高宗李治看来是有挑拨仇恨之嫌。

在李治之前,大唐皇族因为权力之争,已经流了两代人的鲜血了。作为一个怀仁之君,李治不想再看到自己身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故而,李治毫不留情的将自己曾经欣赏的才子王勃逐出了长安,并且下令永不录用。

至此,王勃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就宣告终结。

年少轻狂后获罪入狱

被逐出长安之后,一辈子仕途无望的王勃开始游历川蜀之地,写下了《早春野望》、《羁春》、《蜀中九日》等诗作。

其中王勃在《早野春望》中写下的“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在《羁春》中写下的“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以及在《蜀中九日》中写下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 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无一不是在向世人诉说,他想回到北方,想回到长安,想回到朝堂当官的愿望。

但是,唐高宗李治的诏令,宣判了他一生再无回到官场的可能。

在游历蜀中四年之后,公元671年,王勃偷偷摸摸回到长安想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当时从主考官那里传来消息,王勃这一辈子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这时,他时任虢州(河南灵宝)司法的朋友凌季友可伶他,便让他来到虢州帮忙干参军的活。

然而,在虢州风平浪静的待了两年之后,有一天他们家以前有一个叫曹达的仆人因为犯了罪,逃到了王勃这里。王勃看在以前的主仆之情便收留了他。但是在收留曹达之后,王勃越想越不对劲儿,害怕东窗事发的他竟然杀害了曹达。

后来,这件事情还是东窗事发了,王勃依照大唐律应该处斩,但是王勃这次运气好,赶上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最后改判下狱三年。

尽管王勃从死刑改判为三年有期徒刑,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他的事情收到牵连,由雍州司户参军,贬为交趾(今越南)县令。

滕王阁里的千古名作

三年之后,王勃刑满出狱。

王勃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事情,他的父亲被牵连,在当时那个年代,他的父亲被发配到交趾当县令,和流放没什么区别。

于是王勃从洛阳出发,一路南下,在途经江西南昌时,恰逢一座重建的滕王阁在赣江之滨拔地而起。

重建滕王阁的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会宾客,与一众文人谈诗论道,并且想在这场文化盛宴中让自己的女婿夺得头魁,故而让女婿提前写下滕王阁序。

然而,面对场南方文人的文化盛宴,已经在大牢里憋了三年的王勃再也按捺不住,故而在滕王阁的宴会上提笔就开始写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此一发便不可收拾,最终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绝世名句。

而后,王勃越写越委屈,越写越通透,又写下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天地悲欢之论。

在文章的最后,王勃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借景抒情的他,似乎要将他十年的委屈全部发泄出来,而后他一边挥毫泼墨,一边含泪写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的心中苦闷。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一经问世,让王勃又一次名动天下。但是,在滕王阁大出风头的王勃并没有在南昌做过多的停留,而是继续南下,一路朝着父亲所在的交趾郡跋涉而去。

数月之后,26岁的王勃到达交趾郡,在那里他向父亲诚恳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为连累父亲感到愧疚。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责怪他。父子二人在交趾相处半年有余,王勃一直在父亲身边尽孝。

在侍奉父亲半年之后,王勃起身登船,开始踏上回归洛阳的路途。但就在乘船返回大唐的路上,船只在海上遭遇了飓风倾覆,王勃虽然被人救上岸来,但还是因落水惊悸而死,时年27岁。

此时,距离王勃不谙世事,写下那篇《檄英王鸡文》不过十年时间。如果他在十年前给沛王李贤当侍读时,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玩世不恭,那么他所经历的就是另一番命运了。

0 阅读:4
听荷看历史

听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