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医疗保障局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通知,推出32项政策措施,构建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生产制造、市场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文件中提出“创新境外企业合作机制。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选择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扩大开放试点,推动细胞与基因产业集聚发展,积极争取试点范围拓展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此次新推出的32项政策措施以“全链条支持”为核心,针对医药医疗产业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突破。在创新研发端,明确对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1类创新药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2000万、3000万元奖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可获特殊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新政首次将宠物药械纳入扶持体系,对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的宠物药最高奖励300万元。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是新政策的一大亮点。《措施》提出,建设智能药物筛选、抗体发现、中医诊治等七大AI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委托开发按合同费用15%补贴,单企年度最高支持200万元。在合成生物领域,布局“设计—构建—测试—学习”中试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
《措施》还明确,深圳将在产业集聚区设立注册指导服务站,提供靠前服务,借助国家药监局大湾区审评分中心优势,推动港澳已上市中成药审评权限下放。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将拓展至人工智能医疗、中医药等前沿领域,加速产品上市进程。
临床试验体系也将迎重大革新。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将构建国际化网络,临床试验启动周期缩短至25周以内。深圳全市推行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多中心试验参与机构审查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研究型医院可设立专项床位,其临床研究不纳入病床使用效益考核。
在产业空间保障方面,《措施》提出,深圳市每年新增不少于2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和100万平方米专业园区,建设“人工智能+药械”、合成生物等特色园区。光明科学城、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将形成“园区+平台”生态体系,配套建设动物实验、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市场准入机制也将实现新的突破。《措施》明确,深圳医药采购平台开通绿色通道,产品挂网周期不超过15个工作日。公立医疗机构在国家医保谈判目录发布后1个月内召开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建立“双通道”药品联动机制。此外,在商业保险方面,“深圳惠民保”将扩大罕见病用药和港澳药械保障范围。
《措施》还提出,深圳将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实施全球引智计划,重点引进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战略科学家。临床研究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将研究成果纳入职称晋升指标,并同步配套居住、教育等保障措施,打造人才发展优质生态。
资料来源:http://www.gd.gov.cn/gdywdt/dsdt/content/post_4694168.html?sessionid=5128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