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红杜鹃
周汉荣
在祖国版图的西南边陲,有一片被岁月尘封、被世人遗忘的净土,那便是西藏错那克节朗河谷一带。这里是离喧嚣最远的世界,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中,驻守着一群最可爱的人 —— 西藏错那边防二团边防八连战士,他们宛如绽放在克节朗河谷山岗上的红杜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连绵起伏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宛如银色的巨龙横卧大地。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雪山下,茂密的原始丛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这里是杜鹃的王国,一百多种杜鹃(映山红)肆意生长,它们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大如碗口,小如筷头,在这片净土上绽放出生命的绚烂。
当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这片土地上时,漫山遍野的杜鹃便在沉睡中苏醒。它们像是接到了大自然的召唤,纷纷舒展身姿,将积蓄了一冬的力量尽情释放。先是星星点点的红,如燃烧的火焰,在翠绿的山林间跳跃闪烁;而后,这红色逐渐蔓延开来,汇聚成一片汹涌的红色海洋,将整个山谷淹没。那红,是生命的色彩,是希望的象征,在这片荒芜的高原上,显得格外夺目。
粉色的杜鹃,宛如娇羞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那是少女眼中的泪光,诉说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白色的杜鹃,似雪般纯净,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宛如守护这片土地的天使,圣洁而庄重;紫色的杜鹃,神秘而高贵,它们簇拥在一起,像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每一朵花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蜂鸟在杜鹃花蕊中,上下翻飞,将尖长的鸟嘴插入花芯,尽情地吸吮着花粉。杜鹃和蜂鸟,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然而,这片美轮美奂宛如仙境的土地,多少年前,英帝主义分子派出麦克马洪在这一带巡视,后就出现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1959年DL叛离祖国也曾骑着毛驴到此地游历过。
1962年9月18日,印军以一个连的兵力,逼近我克节朗河口上的择绕桥,并围绕桥头修筑地堡,拦阻我哨兵过桥,他们使出各种招数,招手、叫喊、端枪威吓,试图逼走在桥头站哨的我军哨兵吴远明、崔道友等,在印度侵略军刺刀面对面的威逼下,战士吴远明沉着、冷静、坚守岗位,印军架上了3挺机枪,“哗啦哗啦”地拉开了枪机,吴远明仍然正义凛然地站在桥头,印军官带着两名持枪的士兵逼近吴远明,甚至用手推他,吴远明还是屹立桥头不动,印军想逼他开枪,吴远明坚决执行我军“不打第一枪”的政策,面对印军的百般挑衅和恫吓,他始终大义凛然直到印军向他开了枪、扔了手榴弹,这才按照我军命令,坚决回击,从而赢得了我政治上的主动权。
1962年10月20日,南亚大国——印度入侵者,在苏联霸权主义和美帝主义的支持下,他们把我国的忍让视为软弱,认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3年困难时期,是他们蚕食吞并“麦克马洪线”南北侧最有利时机。尼赫鲁竞公开下令要把我边防部队从我国自己的领土上“清除”掉。
印军把“王牌”军第7旅开过“麦克马洪线”,盘据在克节朗河南岸的卡龙草场上,凭借悬岩峭壁,筑起工事,首先疯狂地向我北岸的战士开枪开炮。中国军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击,中印边境战争在克节朗河畔打响了。
六班担任尖刀班、扫清印军前沿据点的突击任务。战士们在班长阳延安的率领下,象离弦的利箭射向印军前沿阵地。此时,躲在大小10多个地堡里的入侵印军,疯狂地向6班开枪射击和投掷手榴弹,阳延安分咐部分战士向印军营指挥所迂回过去,自己带一部分战士继续向前爬行,他们穿过马蜂窝似的一群又一群地堡,越过狼牙般的一圈又一圈竹签障碍,向印军靠近。阳延安行进在最前头,待后续部队全部跟上来时,只见他挥起右臂喊了一声“投弹”,一排手榴弹从战士们的手中飞出去,在印军阵地爆炸。印军地堡土石崩裂,棍棒横飞。阳延安乘着硝烟浓雾,冲进印军的堑壕,顺利地攻克了前沿阵地。印军的右翼突破了,印军的营指挥所消灭了,石壁下卡在克节朗河谷的虎牙被撬掉了,印军的“卡龙”据点仅仅3个小时,就被拔掉了,彻底激怒了印军这支“王牌”部队。战斗中,6班8个战士前赴后继,猛冲猛打,越打越英勇。班长牺牲,副班长指挥,副班长牺牲,老战士顶上去指挥,先后7人牺牲,直到剩下最后一人,依然坚持战斗。6班的牺牲,换来了重大的战机。6班和五连在这次克节朗拔据点、敲掉印军营指挥所的战斗中,炸掉印军地堡27个,打死和俘虏印军45名,缴获火炮3门,各种枪支59支,更重要的是克节朗这场战斗,为全歼卡龙入侵印军第7旅,打开了六二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大门。为了表彰6班八勇士在克节朗战役中的英雄行为,国防部授予六班为“阳延安班”的光荣称号,授予吴远明“战斗英雄”称号,荣记一等功。为了不把这块如仙境般的国土“守丢了、守小了”,1962年克节朗一战,仅西藏错那边防二团就有谢富田、李生贵、李永贵、钟世明、崔道友……等15名干部战士牺牲在这片染红的土地上,他们的英魂永远留在了这片离太阳最近的这片杜鹃丛林中。

对于这片宛如仙境般的土地,印军侵占之心一刻都没有放弃。就在这个生与死、血与火的克节朗河谷,时隔二十五年后,印军复仇之心不死,多次派遣军队又开始了对我克节朗河一带进行骚扰、示威,并不断派出直升机、战斗机、侦察机入侵我领空。我错那边防二团八连百名干部战士,奉命于1987年初夏的一天夜晚,左劈统一扎上白毛巾,头戴钢盔,满身武装,人均负重40余公斤,向克节朗河踏瓜蹬开进。干部战士们冒着飘飞的鹅毛大雪,向正在下着倾盆大雨的古老密林挺进。天黑伸手不见五指,茫茫藤蔓荊棘,浩浩林海,巍巍雪峰中,他们手脚并用,摸爬着一步步挪动,天亮前8连干部战士,按照上级命令的时间提前突然出现在这块神奇的地方。
似刚刚从水里打捞出来的八连干部战士,一踏入克节朗踏瓜蹬,迅速展开搜索,设立明暗哨,找寻松油技、山崖下未被雨水淋着的干草生起篝火,他们抱着湿漉漉的被子,凑向窜起的火苗,轮流将紧贴在身体上的衣服烤着,股股青雾从干部战士身上袅袅升腾,疲累了十多个小时的干部战士,凝视着一闪一闪的火苗,额头烫背上凉,他们捏着鼻梁,个个哈欠连天。
这时战士易伟突然哇的一声,接着泪水串串地滚下来。原来昨天进点连队走到夜半三更时,小易实在背不动那被雨水淋透而变得沉甸甸的背包,为了不掉队,他丢掉被包……易伟的哭声,象是带传染病毒一样,不少战士看看眼前似洞非洞的崖土坎,想想用干粮桶包住的那一盒盒火柴,想想找松油枝然火的那种艰难,想想他们在生莫掌野营训练3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鼻子酸了,有泪不轻弹的男儿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上刀山、下火海、过龙潭、入虎穴,有什么伤心事使他们在完成一项军人天职的特殊任多后,把泪水一颗一颗地挤了出来……。是因为,那些沉浸在热恋中的战士,在生莫掌野营训练时就收到了要与其分手的“吹灯”信。
八连进驻“地无三尺平”的踏瓜蹬古老密林后,战胜了比打仗攻山兴更险、更难的一次又一次特大山洪、泥石流,克服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吃住拉撒”等自然困难,忍受了现代人无法忍受的各种精神折磨,他们的故事依然悲壮、可歌可泣,他们的鲜血依然流淌在英雄的克节朗河水中……
战争是残酷的,洪水、泥流比战争更残酷。八连干部战士无法忘记1988年8月2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7月30日……这些不平常的日子,他们在那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临危不惧,誓死保卫国家财产,壮我军威、扬我军威,那感人至深的特写镜头,悲壮而生动,克节朗河便是见证。
1988年8月21日上午10时,由于克节朗地区,大面积下聚集型暴雨,山洪如猛虎下山一般,横冲直撞冲向克节朗河谷。11时,哨兵李红见岗棚晃动,持枪站哨的他,因离印军哨位太近,他并没有选择开枪示警,而是选择大声疾呼发出警报,全连干部战士听到呼喊声,还以为印军开始军事行动了。一个个只身抓起自己的枪弹,冲出帐蓬。之后,只见整个山体移动,犹如地球自转……顶顶帐蓬、堆放在帐篷营区四周建营房用的圆木、开垦出的一块块菜地、修筑的堑壕、隐蔽工事等,也都在这次洪水的猛烈冲击下,散碎解体,荡然无存。大地在倾斜,供八连干部战士一切生存物正在下陷。连长吴道华悲壮的一声呼喊“跟我来!”惊愣了的战士被撕人肺腑的呼喊唤醒。本已脱困的他们,纷纷折转头,冲进正在塌陷的弹药库、电台室帐篷,他们仅用五分钟时间搬空了弹药库、电台、机要室等。前脚离开,后脚一声巨响,山洪托着比一顶顶帐篷还要大的巨石,飞一般地扑向八连,瞬间八连被淹没。搭起的帐篷营房没了,开垦的菜地、修筑的各种工事、平整的平台没了,战士们穿的盖的也没了。他顾了弹药库、电台室、机要室,顾不了主副食,抢救出来的大米、罐头、面粉熬成汤,也只能维持10天……。
二十五分钟的一场大洗劫,毁掉了八连所有帐篷营房和来这里建筑营房民工们的帐篷和个人物品,5名民工也被泥石流卷走……。被泥石流吞噬的战备物资,因不通公路,全部都是支前民工和战士们从边防营营部转运站,翻山越岭、趟水涉河,艰难跋涉十多个小时,一点一点肩扛背驮而来到这里的。
之后的八连,又经历了两次这样阵仗。那山洪、那滚落的巨石,那潮起潮落的地壳滚动,虽没有冲击新营区,但毕尽有了“前车之鉴”,当山洪泥石流再次顺山而来时,八连早就做好了抗击准备…………。
不信邪的八连干部战士,他们要在年轻不稳固的踏瓜蹬土地上,建造一座座稳固的坚不可摧的阵地和营房,以彰显我国力,扬我军威。八连胜利了,经过500余天的博击,顶风雪,战恶浪,斩荆棘,终于治服了古老、不稳固的山体,开出了梯形平地近7000平方米,飞机场600平方米,疏通通往各阵地的浅壕、战壕和隐蔽工事,就地取材的幢幢木制营房拔地而起。
在克节朗驻守的日子里,战士们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山溪,每一片森林,每一个能宿营的山洞,他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春夏秋冬,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岸。
春天,他们看着杜鹃花从克节朗河谷底,慢慢向高海拔山顶雪线延伸,先先后后,一层又一层的绽放,时间之长,任何区域的杜鹃,都比不上这里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壮美景观。他们感受到了克节朗河的蓬勃活力和未来希望;夏天,他们在丛林中巡逻,在岩洞宿营,听着鸟儿的歌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秋天,他们看着树叶渐渐变红,看雪山,看层林尽染的茫茫森林;看被高原独有的狂卷起的落叶,心中涌起一丝淡淡的忧伤;冬天,他们在雪地里站岗,望着洁白的世界,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向往。
岁月流转,战士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但他们守护祖国边疆的信念从未改变。他们就像那离太阳最近的红杜鹃,在这片高海拔的土地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们的故事,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传说,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不息。
如今,当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宁的生活时,不应忘记那些默默奉献在祖国边疆的边防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他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人,也是离我们心灵最近的人。让我们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愿他们的生活如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永远灿烂,永远美好。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周汉荣:在山村握过锄头,在西藏边防扛过枪,在政法系统工作至2024年3月退休。爱好中国汉字,曾有拙作在《解放军报》《战旗报》《西藏日报》《拉萨晚报》等报刊发表。座佑铭:机遇加努力等于成功。

作者:周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