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末年,宫廷权谋与政治斗争,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皇长子朱常洛终于登基,史称明光宗。
这位皇帝的前半生堪称坎坷:因生母是宫女,他自幼不受父亲万历帝待见,甚至因“国本之争”险些被废黜。

万历帝偏爱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但迫于祖制与文官集团的坚持,朱常洛最终以长子身份继位。
然而,这位苦熬三十九年的新君,仅在位一个月便突然暴毙。
他的死亡,与两颗神秘的“红丸”密切相关。
这场被称为“红丸案”的宫廷悬案,不仅终结了光宗的生命,更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更深的泥潭。

朱常洛继位后,长期压抑的欲望骤然释放。
据记载,郑贵妃为缓和与光宗的矛盾,献上八名绝色女子。
光宗沉溺其中,短短十日内便“圣容顿减”,身体迅速垮塌。
此时,一位名叫崔文昇的宦官奉上“通利药”,称可调理龙体。
不料光宗服药后腹泻不止,一夜竟起三四十次,病情急转直下。

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声称有“仙丹”可治帝疾。
首辅方从哲虽存疑虑,但光宗已命悬一线,遂召李可灼入宫。
李献上两粒红丸,光宗服后“暖润舒畅”,直呼“忠臣”。
次日凌晨,光宗再服一丸,竟于五更时分暴毙,年仅三十九岁。

光宗之死引发轩然大波。文官集团迅速将矛头指向崔文昇与李可灼:崔文昇原属郑贵妃宫中,其泻药被指“居心叵测”。
而红丸成分成谜,或含金石毒物(如砒霜、水银),或为道家炼丹所制的“红铅”(含处女经血与硫磺),甚至被后世推测为鸦片。
其中幕后主使,又以郑贵妃的嫌疑最大。
她曾试图扶持亲子朱常洵上位,光宗暴毙或为其终极布局。

而东林党人借此案攻击首辅方从哲,称其“弑君”,实为打击政敌,争夺内阁控制权。
至于真相,一直没能定论,因此,“红丸案”被定性为明末四大悬案之一。
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权后编纂《三朝要典》,将红丸案归咎于东林党人孙慎行,称其“诬陷先帝”。
这一操作实为阉党清除异己的政治工具。直至崇祯继位,三案结论反复更迭,真相彻底湮灭于党争之中。

红丸案后,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白热化,朝政陷入瘫痪。
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崇祯朝君臣猜忌,皆可追溯至此案的余波。
正如史家所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而红丸案,正是这一衰亡链条的关键一环。

红丸案的真相或许永无定论,但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晚明政治的混沌与荒诞。
当朱常洛咽下那颗红色药丸时,他终结的不只是自己的生命,更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喘息。
读者朋友们,您们对于此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