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篇给材料作文。哈,类似题目我在考前见到过,在一本叫《三悦文摘》的杂志上!”7月7日中午,周口郸城县一高考考点外,考生王宁宁一出考场便向妈妈汇报。很快,这个消息也传到20公里外宜路镇王楼村的王卫华耳中。他是王宁宁的爸爸,也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因值班,高考日没能陪在女儿身边,他“甚是愧疚”。
王卫华所在的王楼村,距郸城县城偏西南约20公里,全村3896口人,是全县出了名的“大学生村”。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村里共有清华、北大生8人,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7人,一本以上总人数超100人。
7月5日,记者走进王楼村,村中亭亭如盖的榆槐杨,村旁墨绿滴翠的玉米大豆苗,不断升起的是对生活的渴望。那些勤耕重教的往事,已化作长辈人茶盏中的涟漪。
恢复高考后村里第一名“大学生”:孩子学习拿我做榜样“当年每次回到村里,总有不少村里的父母找上门询问孩子学习的事情。”李乾荣,64岁,退休前为郸城二高副校长。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他是王楼村通过考学端上“铁饭碗”的第一人。小学、初中在村小就读,高中到当时的宜路乡(今宜路镇)就读,一周回家一次,带些红薯面高粱面馍馍。“啃起来很硬,像石头蛋儿。周三时馍上会长毛,但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就着开水伸着脖子也就咽下肚了。”李乾荣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三个班,150个人,只有李乾荣一人“金榜题名”,考上了当时的淮阳师范。2年后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郸城县宁平高中教语文。后又被调回郸城县城教学。在郸城县二高,他从班主任做起,一直做到学校副校长。因为是王楼村里第一个靠读书有出息的,李乾荣成了村里乡亲们眼中的榜样。李乾荣回忆,只要星期天他一回到村里,来串门的人就一拨接一拨,聊稀罕事是“幌子”,不少乡亲都是询问教育孩子读书考学的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0/fe593f2eb2f13c27bd8525c1b525607a.webp)
王楼村村委会门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卫华(左二)和村干部展示1978年以来村里的大学生名单(不完全)“那时候,村妇们在鼓励或训斥孩子学习时,常常拿我做参照:‘你看看人家李乾荣,靠读书吃上了商品粮。’”李乾荣说,因为他和爱人对孩子教育重视,他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都先后考上大学,各自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村中新标杆:小窝棚里走出清华、北大兄弟俩李乾荣之后,再次引起王楼村轰动效应的,是王玉西家的两个儿子王帅奇、王帅康。两个孩子分别于2015年、2019年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哥哥王帅奇,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被保送至本校机械系2020级博士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0/911a614c737c603f2c190ef636cd51a1.webp)
王帅奇(右)与弟弟王帅康王帅奇、王帅康小学一、二年级在王楼村小学就读,三、四、五年级跟随王玉西夫妇南下惠州,王玉西夫妇包地种大棚菜,两个孩子在当地入学,“因户口原因,兄弟俩晃荡了半学期才入上学”。“我们一家人在地头搭个小棚子,一住就是三年。父母起早贪黑地干活,没日没夜。虽然家里连一张写字桌都没有,但我的成绩总是班里的第一名,还一直担任班长。那时的我并不觉得苦,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温暖、简单、幸福。”哥哥王帅奇回忆。上初中时,因户口原因,王帅奇、王帅康又回到郸城,进入县城一家寄宿制学校就读。半月回家一次,暂住在姥爷姥姥家。王玉西说,他全年见到王帅奇的时间加一块儿不超10天,“学习全靠自觉”。中招前全县学科竞赛,王帅奇被提前录到郸城一高。高一班会,班主任崔耀峰的话至今还响在王帅奇耳边:“高考是我们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而我们与城市孩子相比,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不怕吃苦。”小小宿舍挤了14名学生,夏天没空调风扇,热得难入睡;冬天没热水,只能用冰冷的自来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宿舍14人全部考入985高校,其中,3人清华、2人浙大、2人武大。弟弟王帅康,因常年跟随父母辗转各地而数次转学,学习成绩有所滑坡。哥哥的成功,对他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经努力,王帅康于2019年考入北京大学。王帅奇说,这几年,他每次放假回家,最开心的,是村里人们都在讨论孩子上学的话题,很少听说初中就辍学的孩子。王帅奇说,他的博士课题,选了芯片电子封装,希望能为解决国家芯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0/fef4674ce1f2f51d95f7b756db89e2a7.webp)
王帅奇(中)在清华大学王玉西今年52岁,1989年,他在郸城一高读高二时,母亲突然病故,因兄弟姐妹多,他不得不肄业。但在他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未了的高考梦。家风村风改变:全村三四十位妈妈在县城陪读王帅奇、王帅康兄弟俩考上清华、北大的消息,给本来就勤耕重教的王楼村注入了新的动力。“村里不少家庭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求学条件,从孩子小学起就转到县城就读,仅仅一个王楼行政村,陪读妈妈就有三四十位,妇女们到一块儿,不比吃穿比孩子学习。”李乾荣说。“不要采访俺,王楼村在郸城县城陪读的有几十位呢!”7月6日下午,52岁的张美英在县城公交车上边卖票边回答。张美英婆家也属宜路镇,“没上过一天学”的她说,20世纪80年代到城里打工,她“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有了孩子后,她发誓一定不能让下辈人吃同样的苦。2006年,大女儿上小学,王美英一咬牙领着孩子来到郸城县城,送女儿进小学就读。她无法辅导女儿写家庭作业,就搬把椅子静静地守在一边。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一次作业太多,有点松懈。王美英在一旁先是小声哄,随后见不起效,就动手拍了几下女儿。女儿没哭,她倒是一把揽住女儿的小肩膀流泪了。“哭得很痛,女儿可能被吓到了,从此再没懈怠过”。女儿在郸城一高的三年,更加努力。2019年高考,以高分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接下来,张美英开始对二女儿的接力陪读。“今年上高二,明年高考的目标也是一所一本院校。”张美英话里透着一种自豪。张美英说,她一直记得2006年刚到县城的样子。她对房东说:“我是陪女儿来上学的,你们嫌弃不嫌弃?”房东说“不嫌弃”。随后,她们娘俩住下,女儿上学,她穿珠子做手工挣钱。因为挣钱太少,房租老交不齐,直到两年后,才把所有欠的钱补上。如今,张美英找了一个公交车上卖票的活儿,收入相对稳定了许多。大女儿考上学后,她感觉身上轻松了不少,“日子越过越甜了”。村里建大学生微信群春节茶话会镇长来鼓劲村里的大学生多了,怎样让大家更有凝聚力,也成了王楼村村支书王卫华操心的事。2019年年底,王楼村村部会议室,王卫华叫来春节回到家的12名大学生,其中就有王帅奇、王帅康兄弟俩,也有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王昌龙。当天,宜路镇镇长王阳受镇党委书记谢付军委托,也到现场为学子们鼓劲。他勉励大家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国家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0/1f77f1f5203ff57331c0d84c597d6906.webp)
2019年年底,王楼村举办大学生茶话会王帅奇作为学子代表,也对村里的教育和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提了宜路镇二中闭校后的反思,二是建议村部行使监督教育的权利,很有想法。”王卫华说,这样的活动,他打算往后每年都举办一次。他还专门给王楼村大学生建了个微信群,供沟通交流。王帅奇说:“我们都是从王楼走出去的,这里是我们走向远方打拼的动力源泉。”从一个村到一个市“周口高考”成金字招牌王楼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随着学子们的成长,甩掉穷帽奔小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0/e1591acdf3c63a36f67d6ae591a7e02f.webp)
王楼村小学在周口,不仅有王楼,还有于寨、李小楼、信寨、刘小集等一批“大学生村”。近年来,仅郸城县每年高考学生就超过1.2万人,七成考生考上了大学,其中,农家孩子超六成。“培养一个大学生,挖掉一个穷根子,就能阻断贫困在一个家庭的‘代际传递’。郸城是个穷地方,老百姓让子女求学来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强烈,顺应百姓愿望,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既从根上扶贫,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蓄力量。” 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说。教育升学,给周口万千家庭带来了实惠。据《河南日报》2019年4月29日报道,“十二五”以来,周口市共有50多万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5人摘取全省状元桂冠,491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造了在河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周口高中教育经验”“周口高考”金字招牌。“教育兴则周口兴,教育强则周口强,教育出彩则周口出彩。”去年9月5日上午,周口市教育大会在周口召开,市委书记刘继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必须像抓经济项目那样抓教育项目,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开放办学,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河南学子量大质优、分布均衡,基础扎实、后劲充足,尤其今年面对疫情大考,百万学子特别是农村考生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磨炼了意志品质,经受了特殊洗礼。”2020年5月29日,河南省政府在北京组织召开“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脱贫攻坚——驻京高校在豫招生工作座谈会”,副省长霍金花发表讲话。■后记知识改变命运。王楼村,还在不断上演着“王帅奇王帅康们”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故事。乡土社会就像一个梦想孵化器。市场经济大潮下,读书高考,并非农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却是目前“最公平的捷径”。“只有用力抓住,才能改变命运”,这是寒门学子间的联合,这是小城青年最后一个逆袭。王楼,这个祖辈口中由山西大槐树王刚、王礼兄弟俩挑担到此建立的村庄,如今已历经600余年。让千千万万人聚集在这块土地上的,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一样东西——生于斯长于斯的尊严与勇气。村西北20公里的李楼乡砖寺行政村,走出一位“亚洲第一名模”,叫马艳丽;临乡5公里的秋渠乡朱大楼村,走出来一位打排球的女孩儿,名叫朱婷。